精靈之約節氣「植」說│上海植物園:上海的二十四節氣花園芒種

2020-12-04 上海植物園

芒種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既是農曆五月節令,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今年的芒種日期為2019年6月6日7:06:18,陰曆為五月初四日,正值端午節前夕。

節氣來由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zhǒng)谷可稼種(zhòng)矣。」此時的小麥、大麥等夏熟有芒作物,飽滿成熟,可以開鐮收割,其他的秋熟有芒作物則可以播種了。「芒種芒種,忙收又忙種」,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農民間也稱其為「忙著種」。這個節氣還是搶種玉米、豆類、花生、紅薯及一些秋熟作物的大好時機。在長江流域,這時可以搶種晚稻了。「芒種,芒種,樣樣要種,一樣不種,秋後囤空。」適時播種的莊稼很適宜生長。此時農民對老天爺的要求是矛盾的,搶收麥子時是怕下雨,「一場大雨一場空」;而播種之後又需要雨,「芒種無雨空種田」,這時天氣預報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風調雨順是人們的企盼,也是人們獲得好收成的自然條件,而根據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是莊稼生長良好的必要條件。

「小滿趕天,芒種趕刻」,芒種是農民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節,這時節是用分秒來計算的。因為這個季節經常會有異常天氣。「種在地裡都是草,收回囤裡才是糧」、「麥收如救火」,人們於是把搶收小麥叫做虎口奪糧、龍口奪食——正所謂「雲從龍,風從虎(語見《易經·乾卦》)」,這裡的「虎」指大風,「龍」指暴雨。「麥黃西南風,麥收一場空」,如果收割不及時,一場大風,或者一場暴雨,就會使人們眼見到手的豐收成果受到嚴重損失。所以,農民們一定要根據天氣情況安排好搶收時間。當然,如今的大田中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收割,尤其是聯合收割機可在短時間內將成熟的麥子收割完畢,既減輕了農民的體力負擔,又保證了最好的收成。

芒種習俗

送花神:每年「迎花神」是在陰曆二月初二日的「花朝節」上。而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從清·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máo)旌(jīng)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嫁樹:芒種節氣到來,果農會將不同的果樹進行嫁接,使之結出的果實在形狀和品質上得以互補,此即「嫁樹」。而在河北鹽山則是在芒種這天簡單地用刀在棗樹上劃出幾道口,讓其吸收外面空氣,據說可以提高果實產量。

安苗:芒種「安苗」系皖南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麵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說好的「忙種」呢),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者,就是當之無愧的「人氣王」。

煮梅:在我國南方,每年農曆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即有「青梅煮酒論英雄」之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掛艾:芒種時節正值農曆五月,此時天氣越來越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故五月有「毒月」、「惡月」、「百毒之月」之稱。古時門楣懸掛艾草,為的是驅趕蚊蟲。因一年一度的芒種節氣與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日)日期接近甚至有時會重合,故此二節均有懸艾之習俗。

芒種物候

一候螳螂生:螳螂,草蟲也,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能捕蟬而食,故又名殺蟲;曰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曰斧蟲,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隨其地而稱之。深秋生子於林木閒,一殼百子,至此時則破殼而出,藥中桑螵蛸是也。「螳螂生」指的是這時節螳螂出現在了川間地頭的莊稼枝葉上開始精神抖擻地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蟲子了。

二候鶪(jú)始鳴: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xiāo,本意是指一種惡鳥,現為梟形目猛禽的統稱,但事實上鶪卻屬鳴禽)類也。」三國·魏·曹植《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故《埤雅·禽經》注云:「伯勞不能翱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鵙。蓋周七月夏五月也。」因此,「鶪」也就是伯勞,又名屠夫鳥,每年到了芒種節氣便開始鳴叫。

三候反舌無聲:「反舌」指的是反舌鳥,即烏鶇,在春季繁殖期間善於「反串」別的鳥叫,叫聲委婉,韻律多變,因此也稱作百舌。可見烏鶇在求偶時「反舌有聲」,以吸引配偶注意;一旦進入孵化育雛期,小鳥張嘴待哺,親鳥忙於覓食,口銜食物,自不能鳴(另也有人認為育雛期不出聲可免招來天敵),即所謂「反舌無聲」。事實上還有一種意見似乎更合理但一直被忽視,即認為「反舌」指的是蛤蟆。東漢·蔡邕(yōng)云:「鳴鼃(wā,古同「蛙」)也,今謂之蛤蟆。其舌本前著口側,而末向內,故謂之反舌(意為蛙類之舌反向生長)。」《通卦騐(yàn,同「驗」)》亦曰:「博勞鳴,蛤蟆無聲。」然而此說亦不乏質疑之聲:「誠如緯與子言為蛤蟆,五月得水,適當聒人耳,何反無聲?是知蛤蟆非反舌。」的確,五月蛙鳴,自是人盡皆知。上植君以為此「蛤蟆」特指蟾蜍科種類(而且應該是華北地區廣泛分布的中華大蟾蜍,即「癩蛤蟆」)而非指蛙科或姬蛙科物種。

芒種花訊

值此「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的芒種時節,您在上海植物園會看到這些仲夏當令植物:

蓼(liǎo)(Polygonum hydropiper):又名辣蓼、蓼薪、薔、虞蓼、薔蓼、薔虞、澤蓼、辛菜、蓼芽菜、狗尾巴花,蓼科蓼屬一年生溼生草本。原產東亞,上海植物園多處水體駁岸可見野生。成語「臥薪嘗膽」中的「薪」,正是此物(古稱「蓼薪」)——據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載:「越王念復吳仇,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可見所謂的「臥薪」,是越王勾踐每當睡眼惺忪之時,用辣蓼來刺激眼睛,保持清醒(可謂「辣眼睛」之神器),而並非今人以為的「躺在硬柴上睡覺」。另有同屬近種葒草(P.orientale)、小花蓼(P. muricatum)、槓板歸(P. perfoliatum)等花期相近

金絲桃(Hypericum monogynum):又稱土連翹(qiáo)、狗胡花、金線蝴蝶、過路黃、金絲海棠、金絲蓮,金絲桃科金絲桃屬半常綠灌木分布於華東、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上植多處可見栽培。

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又名夜合樹、絨花樹、芙蓉花樹、馬纓花、夜關門、夜歡花,豆科合歡屬落葉喬木,因其複葉晝展夜合(為上植夏季著名植物版「夜精靈」之一),故有合歡、夜合樹、夜關門、夜歡花之名;又因其花瓣退化而僅憑絲絨狀雄蕊花葯刷存在感,故亦稱絨花樹、馬纓花並常被誤稱為「芙蓉花樹」。原產中國、日本、韓國、朝鮮,上植多處可見栽培,另有同屬近種山合歡(A.kalkora花期相近

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又稱假楊梅、梅擦飯、青果、野橄欖、膽八樹、橄欖、緣瓣杜英,杜英科杜英屬常綠喬木,原產華東、華南及東南亞。上植多處可見栽培,另有同屬近種中華杜英E. chinensis)、禿瓣杜英E.glabripetalus)等花期相近

蜀葵(Alcea rosea)或稱一丈紅、大麥熟、蜀季花熟季花、大蜀季、秫秸花、端午花、端午錦、棋盤花、餅子花、戎葵、吳葵、衛足葵、胡葵、鬥蓬花,錦葵科蜀葵屬二年生直立草本原產中國及亞洲各地,因在四川最早發現,故名蜀葵。明楊穆《西墅雜記》載:倭人入貢,見欄前蜀葵花不識,題詩留問。詩云:「花如木槿花相似,葉比芙蓉葉一般。五尺欄杆遮不盡,尚留一半與人看(kān)。」從此得「一丈紅」之美名(被「五尺欄杆」遮擋,仍「尚留一半」,不就是「一丈紅」了麼)。上植多處花壇、花境可見栽培。

夏鵑Rhododendron indicum:杜鵑科杜鵑屬常綠灌木。分布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西南,上植多處可見栽培,尤以杜鵑園最為壯觀。

夾竹桃(Nerium oleander):又名紅花夾竹桃、柳葉桃、洋桃、叫出冬、柳葉樹、洋桃梅、枸那,夾竹桃科夾竹桃屬常綠直立大灌木。分布於亞洲熱帶,上植多處可見栽培,另有同屬近種白花夾竹桃(N.oleander『Album')、重瓣夾竹桃(N.oleander『Plenum')等同期開花

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別名黃梔子、黃果子、黃梔、山黃枝、白蟾、山梔、山梔子、水梔子、水橫枝、越桃、木丹、山黃梔,茜草科梔子屬常綠灌木。分布於華東、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上植多處可見栽培。另有園藝種大花梔子(G.jasminoides『Fortuneana')、金邊水梔子(G.jasminoides『Aureo-Marginata')等花期相近

醉魚草(Buddleja lindleyana):又名閉魚花、癢見消、魚尾草、樚()木、五霸薔、陽包樹、雉尾花、魚鱗子、藥杆子、防痛樹、鯉魚花草、藥魚子、鐵帚尾、紅魚皂、樓梅草、魚泡草、毒魚草、錢線尾,馬錢醉魚草屬落葉灌木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上植多處可見栽培。另有同屬近種粉花醉魚草(B.『Pink Delight')、紫花醉魚草(B.fallowiana)、大花醉魚草(B.colvilei)、大葉醉魚草(B.davidii)、法蘭西醉魚草(B. davidii 『Ice De France ')、皇紅醉魚草(B. davidii 『Royal Red')、白盛醉魚草(B. davidii 『White Profusion')等花期相近

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或稱紫葳、女、陵苕、五爪龍、紅花倒水蓮、倒掛金鐘、上樹龍、墮胎花、藤蘿花,紫葳科凌霄落葉木質藤本。《詩經·小雅·苕(tiáo)之華》中「苕之華,芸其貴矣」之「苕」即指此物,為我國傳統園林花木中四大藤花(紫藤、凌霄、忍冬、葡萄)之一,原產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東南亞亦見分布,上植多處牆面及棚架可見栽培。另有同屬近種美國凌霄(C.radicans)花期亦近

樹(Catalpa ovata):或稱楸、花楸、水桐、河楸、臭梧桐、黃花楸、水桐楸、木角豆、筷子樹、黃金樹,紫葳科梓樹屬落葉喬木。《詩經·小雅·小弁(biàn)》:「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後人則用「桑梓」來借指故鄉。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上植多處可見栽培。另有同屬近種楸樹(C.bungei)花期

大花金雞菊(Coreopsis grandiflora)別名狹葉金雞菊、劍葉金雞菊、劍葉波斯菊、大花波斯菊,菊科金雞菊屬多年生草本原產南美洲上植多處花境及林下可見栽培或野生另有同屬近種兩色金雞菊(C.tinctoria)亦同期開花。

玉簪(Salvia splendens)別名白萼、白鶴仙白鶴花、玉春棒、玉泡花、白玉簪百合科玉簪多年生草本,原產我國及日本上植多用作花境、林下栽培,並有各類品400多個

韭蓮(Zephyranthes minuta):又名紅玉簾、菖蒲蓮、風雨花、風雨蘭、韭蘭,石蒜科蔥蓮屬多年生草本,原產中南美洲,上植多用作花境、林下栽培

香蒲(Typha orientalis):又名東方香蒲,香蒲科香蒲多年生水生或溼生草本原產東亞、東南亞及大洋洲,上植多處水濱可見栽培另有同屬園藝種花葉香蒲T.orientalis『Variegatus')及近種小香蒲(T.minima)、水燭(T.angustifolia)物候期亦近

美人蕉(Canna indica):或稱紅豔蕉、小花美人蕉、小芭蕉,美人蕉科美人蕉多年生草本原產亞洲、美洲熱帶地區。另有同屬近種大花美人蕉(C.generalis)、紫葉美人蕉(C.America')、金線美人蕉(C.Striata')等上植各處花境或濱水駁岸均見栽培

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亦名鷊(yì)、盤龍參、盤龍箭、鯉魚草、龍抱柱、龍纏柱、紅龍盤柱、盤龍棍、過水龍、雙瑚草、一線香、海珠草、蛇崽草、一枝槍、豬牙參、豬鞭草、豬潦子、豬遼參、小豬獠參、扭蘭、勝杖草,蘭科綬草屬多年生草本,廣布於東亞、東南亞、南亞及大洋洲,上植多處草坪中可見野生,也是本市唯一能夠野生的蘭科植物。早在2000多年前,國人便已知曉這種可愛的野花,《詩經·國風·陳風·防有鵲巢》之中,即有「中唐有甓(pì),邛(qióng)有旨鷊」這樣的句子,這裡的「鷊」,《爾雅註疏》中有記載:「鷊者,雜色如綬文之草也,故曰綬草。」

芒種養生

芒種時節,氣溫漸升,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能量消耗大,營養物質隨汗液丟失多,心腦血液供給不足,人們常常感到身體睏乏,沒有食慾,被稱為「苦夏」,還有些人在氣候炎熱的情況下貪涼喜冷,克傷脾胃,也會出現食欲不振、腹痛洩瀉、周身酸痛等「苦夏」症狀。如何在飲食起居方面進行調理呢?

一是「吃苦」,一般苦味的食物都是具有清熱解暑、洩熱養陰、入心經、脾胃經的作用,在過了芒種之後我們可以適當的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蓮子、芥藍、蕎麥、生菜等,對人體是大有裨益的,正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

二是「飲酸」,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溼,一些酸味的水果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如烏梅、山楂、檸檬、葡萄、草莓、番茄、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因其適度進補,還能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也可以榨汁飲用,但不可用飲料代替水,汽水、可樂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及電解質,這些物質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反而會影響消化和食慾。

三者是「食粥」,古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提出,粥是夏季最佳飲食,可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熱的功效,此外薏米赤小豆粥清熱健脾,利溼養肝,冬瓜荸薺粥補益胃腸,生津除煩,都是不錯的搭配。

四是「清補」,「清補」並不意味著單吃素菜、水果之類,也不是追求飲食的絕對清與素。事實上,「清補」重在強調補養,只不過在補養的同時兼具解熱消暑的功用。比如鴨肉,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溼的作用;再者泥鰍,其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良特性,被稱為「水中人參」,可以起到補中益氣、解毒養顏作用。

五是「靜心」,芒種季節適合調暢情志,可以適當的晚睡早起,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勤洗澡、勤換衣,以疏洩「陽熱」。保持心境平和,寧靜暢達,亦可取得「心靜自然涼」之效果。

另外,在芒種節氣還要順應季節的變化,學會養生,對自己的作息時間要合理安排,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作息時間,合理調整飲食起居,放鬆精神,以養護陽氣,為健康度過夏天而作準備。

圖:資料圖

審核:楊宣、趙鶯鶯

相關焦點

  • 精靈之約節氣「植」說│上海植物園:上海的二十四節氣花園小寒
    小寒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今年的小寒自2021年1月5日正式開始。節氣來由俗話說,冷氣積久而寒。從小寒開始,天氣越來越寒冷,但寒冷的程度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古代人對這一規律總結得很透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 精靈之約節氣「植」說│上海植物園:上海的二十四節氣花園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令,「暑」是炎熱,「大」是說炎熱的程度。古語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因此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的氣候特徵是高溫酷熱、雷暴、颱風頻繁。
  • 精靈之約·節氣「植」說│上海植物園:上海的二十四節氣花園·穀雨
    穀雨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既是農曆三月中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有「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係很大。穀雨時節過後卻是一副「楊花落盡子規啼」的暮春氣象了。穀雨物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降於桑。」
  • 精靈之約·節氣「植」說│上海植物園:上海的二十四節氣花園·清明
    說到清明,我們不禁會想起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這首詩也被譽為清明詩的千古絕唱。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演變為民間節日的節氣,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時節氣溫升高、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5首芒種古詩,品最純正的中國味道!二十四節氣之「芒種」
    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寫過《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以及《梅雨五絕》來描述這夏天驟然變冷之後的感受;清代的詩人洪亮吉在伊犁,也曾見過芒種時節,伊犁還在下雪。陸遊更是百無聊賴地說:芒種時節,天天下雨,沒有一天是晴天。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在《尚書·堯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由此,傳統意義上的四時八節已經被初步確立。至漢朝,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史書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 歌曲《芒種》大火:但作為節氣的芒種 你又了解多少
    提起「芒種」,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算真不知道這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一定知道這是2019年火遍大江南北的一首熱門歌曲,儘管歌詞內容與芒種節氣並沒有太大關聯,但此歌曲一經推出,也引發了許多人對芒種節氣的關注。
  • 上海農民畫家手繪二十四節氣圖 動畫展現詩情畫意
    中新網上海6月6日電 (張踐 勾瑞)近日,上海金山農民畫時令節氣圖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畫作線條細膩、色彩鮮豔,頗具民俗氣息。6月5日,記者來到了上海金山農民畫家陳惠芳的家中。一進門,她就向記者介紹起了立夏節氣圖。
  • 涵義極其複雜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南宋詩人陸遊的《時雨》詩云:「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詩中描寫的是農民在芒種耕作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事實上,節氣誕生於2000多年前,在勞動人民的摸索和改進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樣。
  •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小寒
    |陳國權:清平樂·冬至 2020-12-21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大雪 2020-12-07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小雪 2020-11-22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2020年芒種是幾月幾日具體幾點幾分 芒種節氣是哪一天
    北京時間6月5日12時58分將迎來「芒種」節氣。芒種,又名「忙種」,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芒種,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此時,仲夏已至,北方麥黃,江南梅熟。進入 「芒種」時節,氣溫不斷升高、雨量日漸充沛、空氣溼度慢慢增大,北京的汛期也到來了。  芒種為五月節。
  •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即,鬥柄從寅位,就是後天八卦的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歲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這個發現很快融入二十四節氣體系,成為節氣的天文定位。《淮南子·天文訓》就是根據北鬥星鬥柄的指向來定二十四節氣的。除了天文,古人還在身邊的自然變化中發現了無數時間的刻度。「他們發現到了一個季節鹿會生角,到另一個季節鹿角會脫落,發現大雁等候鳥總是按照季節飛來,又按照季節飛去,發現花開花落、雷雨風霜都是和時間的循環密切相關。」劉曉峰教授說。
  • 譯史|辭書中的二十四節氣英譯源流考
    本文來源:《中國科技術語》 轉自:術語中國(cnctst)、術語翻譯空間 二十四節氣源自曆法,事關農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無法迴避的一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