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平兒 大家健康
芒 種 農 事 忙
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種的原義,即有芒刺的穀物可以開始種了。
雖說芒種是「亦稼亦穡」的節氣(稼,種植也;穡,收穫也),小麥於芒種成熟,也於芒種收割,但芒種的側重點仍然在種,而不是收。如果重點在收,那麼芒種就應該叫「大滿」了,形容小麥灌漿結束,穀物充實。
以芒種易大滿者,因時物兼人事以立義也。蓋有芒之種穀,至此長大,人當效勤矣。節物至此時,小得盈滿,故以芒種易大滿耳。
——《七修類稿》
節氣於人事,總是前瞻性的,以免大家錯過天時。小滿提醒農人準備收麥,芒種提醒農人趕緊種新谷,如北方忙種夏大豆、玉米、花生等,南方則忙著晚稻插秧,或種棉花。
除了收穫和種植外,不少農作物的管理也分毫閒不得。如棉花的防蟲,南方則處於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之時。
芒 種 三 候 解
初候,螳螂生
螳螂,草蟲也,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能捕蟬而食故又名殺蟲。曰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曰斧蟲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隨其地而稱之。深秋生子於林木閒,一殼百子,至此時,則破殼而出,藥中桑螵蛸是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種所在的五月對應的是姤卦,正是一陰初生的象,而螳螂正是感一陰之氣而生的生物。感陰氣,故有殺心,所以螳螂是蟲中比較兇猛的,與此類似的有「小暑三侯·鷹始摯」,鷹感陰氣,乃生殺心。
此時,小螳螂從螳螂卵中破殼而出,一坨螳螂卵中有上百隻小螳螂。而螳螂卵正是我們常用的中藥——桑螵蛸。嚴格來說,螳螂在桑樹上產的卵才能被稱為桑螵蛸,螳螂在其他樹上產的卵的藥用價值就要差一點。螳螂是兇猛的蟲類,野性大則生發性強,而卵又是生下一代的,加上桑樹的生發性也強,所以說桑螵蛸「益精生子」。
桑螵蛸是個殼,從取類比象的角度看,殼有收攝的作用,所以用來固腎,治虛寒性的遺精、白帶過多等病。另外,螳螂雖說在芒種孵出,但母螳螂產卵卻是在深秋,吸收了秋冬的收藏之氣。
二候,鵙始鳴
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故《埤雅禽經》注云伯勞不能翺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鵙,蓋周七月夏五月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鵙(音局),即伯勞鳥,鵙是形容它的叫聲,並以此得名。伯勞感微陰而鳴,故也是生性比較兇猛的鳥類。《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鳴鵙」,周曆的「七月」即夏曆的「五月」。
伯勞本身和麻雀差不多大,爪子的力量也不發達,但它嘴的力度,可以媲美鷹隼這類猛禽,蛙、蛇、老鼠、蜥蜴等,都是它的獵物。
物候中有很多關於鳥的,這是因為鳥被認為是「得氣之先」的,用來觀測天氣是最直觀的(而後是地氣,再是人氣)。就比如說,冬至於人來講可能只是寒冷之始,但從天道來說,已經是冬藏之極而一陽初生了,白晝開始變長了。然後是大寒的時候,大地感知到了。然後再是立春,人也感知到了。
鳥呢,它是大地上屬天的,最早感受的是天氣,就很早有反應了。比如,小寒初候「雁北鄉」,小寒天還很冷的時候,有些大雁就開始往北飛了,因為對白晝漸長很敏感,「生物鐘」很準時,所以就開始北飛避熱了。當然,除了鳥之外,物候中還有很多獸、蟲等,對於天地之氣的細微變化,反應也是非常敏感和準時的。
三候,反舌無聲
諸書以為百舌鳥,以其能反覆其舌故名。特《註疏》以為蝦蟆,蓋蛙屬之舌尖向內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時正鳴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驗》亦名為蝦蟆無聲,若以五月正鳴,殊不知初旬見形,後形亦藏矣,陳氏曰:螳螂、鵙皆陰類,感微陰而或生或鳴,反舌感陽而發,遇微陰而無聲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反舌即反舌鳥,又名百舌鳥、烏鶇。反舌鳥感陽而發,遇微陰反而無聲也。這和伯勞遇陰而鳴正好相反。百舌鳥本身也是比較溫順膽小的鳥類。
百舌鳥之所以名百舌鳥,是因為它的叫聲非常豐富,宛轉多變,能模仿多種禽鳥的鳴叫聲,宋代文同有詩曰:「就中百舌最無謂,滿口學盡眾鳥聲。」
《本草綱目》中說百舌鳥「立春後則鳴囀不已,夏至後則無聲,十月後則藏蟄」,即通過百舌鳥來反應天地間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陽氣長而陰氣消的春天,百舌鳥就鳴叫不已;夏至一陰生,雖然天地間陽氣還是很旺,但已經處於陽消陰長的階段了,百舌鳥感微陰而無聲;十月後,即立冬開始,陰氣更盛,百舌鳥就很少出沒在外了(伯勞、鷹隼的出沒與之相反,由此可知陰陽之理在動物上的體現)。
梅 雨 季 防 黴
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黴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
——《五雜炬》
芒種期間,梅雨來時,梅子漸由青轉黃。「梅雨」一詞亦由此而來。
關於芒種後的入梅時間,有兩個主流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芒種後的第一個壬日開始入梅,至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出梅,再至小暑日斷梅(一般出梅即斷梅,這裡作區分可能是按程度分,即入梅至出梅的這段時間的降雨量要高於出梅至斷梅的這段時間)。
左右滑動查看
按照這個說法,今年2020年入梅在6月8日,出梅在6月26日,斷梅在7月6日。
芒種後逢丙日入梅。
——《神樞經》
第二種說法,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
左右滑動查看
按這個標準的話,今年入梅在6月12日,出梅在7月15日。
當然,還有其他的曆法標準,和地域有關,比如福建一帶則提前到立夏後的庚日。
今人多以氣象數據為入梅和出梅的標準——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時段內,在北緯29-33°範圍內,經常有地面峰系活動,且連續兩周內有6天雨日,同時參考長江下遊兩岸,各站候平均氣溫基本上穩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為入梅日。
梅雨季來之前,要做好防黴準備。古人會將怕潮的皮毛衣物埋入乾燥的灰堆,書籍則會在未梅雨前,曬得極燥,放些樟腦,密封入櫃,以免因黴生蟲蛀。
今人在衣櫃中放點乾燥劑就可以預防,對於那些塑膠袋封存的衣被,如果不是真空的,建議撤下塑膠袋,以免裡面的溼氣無散發之途。
家電建議不定時地開啟一會兒,有助於排潮氣。通風的方法是——把朝南或東南方向,即上風方向的門窗關閉,只開啟下風方向的門窗,以減少水汽進入室內。
梅雨是自然氣候,沒有必要特別討厭它,我們應該順應它,做好防潮工作就好。如果梅雨季沒有梅雨,名「空梅」,反而這個地區可能會發生乾旱。
芳 香 化 溼 濁
夏月宜用五枝湯洗浴,浴訖,以香粉傅身,能驅瘴毒,疏風氣,滋血脈,且免汗溼陰處,使皮膚燥癢。
——《養生論》
悶熱的氣候宜洗澡以去身上的溼濁之氣。講究的古人用香湯沐浴,不僅能洗去全身的汗垢,還能通經開竅,祛邪養正,使人神清氣爽,防治皮膚病。如傳統的蘭湯就是用佩蘭煮湯,現在比較常見的是用艾草、菖蒲煮湯洗浴。
《養生論》中有用五枝湯洗浴,即桑枝、槐枝、桃枝、柳枝各一把,麻葉半斤煎湯作洗澡水。洗完澡後,再用粟米粉(或葛根粉)和青木香、麻黃根、炒香附、甘松、藿香、零陵香打粉而成的香粉敷身,具有「驅瘴毒,疏風氣,滋血脈」的功效,預防皮膚病。
懸掛或佩帶香囊亦有芳香化溼,避疫祛邪的作用。香囊不僅美觀,佩帶中藥香囊本身就是一種「衣冠療法」,自古用之預防流行性疾病。
薰香的效果比佩香囊更強。《大學》云:「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說明人對真善美有種天然的追求,人喜歡聞香氣而惡臭味。香是一種正氣,好的香人會很喜歡聞,養正祛邪。潮溼悶熱的日子,可以燻一些以艾草、菖蒲、蒼朮為主料的香。
大汗急宜敷粉。汗溼衣不可久著,令人發瘡及風瘙,大小便不利。
——《三元參贊延壽書》
出完汗立馬吹風容易感冒,這是常識。出了會溼衣的大汗後,正確的做法是:避風,擦乾身體,換上幹的衣服。
即便你不吹風,出汗後待在無風的地方,但此時毛孔尚開,外邪還是很容易入侵的,還是很容易著涼。為什麼?因為體表的汗會率先冷卻,冷汗的溫度肯定低於體溫,那麼人就會感寒邪的而患傷寒感冒,而溼汗(溼邪)捂身,又易生皮膚病。
還有就是出完汗就算換了乾衣,我們也不應待在風大的地方,因為此時毛孔還是打開著的。包括在睡覺(衛陽入裡)、梳頭(頭皮受刺激也會使毛孔打開)時、沐浴後,都要避風。
當然不少人會說自己出完汗後,沒有顧忌這些,照樣好好的。那可能是因為你的身體目前夠好(但依然會造成看不見的傷害),也可能是邪伏於體內而一時不發。很多養生的道理在很多人看來不屑,因為它看上去不是百分之百的,但它卻是防微杜漸的。
談 談 閏 四 月
今年按陰曆月份來看共有13個月,這是因為閏了一個月,那什麼是閏月呢?閏月的機制和我們公曆的閏日有何不同呢?
由於我國傳統使用的是陰陽合曆。為了調整陰曆紀年和陽曆紀年的誤差,所以要進行置閏。
陰曆紀年是以一個朔望月的周期為一月的,所以陰曆記日非常方便,可以根據月相推日子,根據日子知月相。
因為月亮的運行周期是29.53日,所以太陰曆就用大月(30日)和小月(29日)相間的方式來調整(因為那0.06日盈餘,所以還會配置連大月),以保證月初必朔,月中必望。
陰曆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的話,是354日或355日,這樣會和以太陽回歸年(365.24219日)為一年的陽曆年有11日左右的誤差。所以為了調整這個誤差,就要進行至閏,以十九年至七閏的方式。被置閏的那年就會有十三個朔望月。
這樣就能完美地保證每個月份既能合於月相的規律,又很好地貼合每年四季和節氣。這就是陰陽合曆的偉大之處。
而公元歷作為純粹的陽曆,其月份與月相無關,所以也不會有這個問題。公元歷置閏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決太陽回歸年——365.24219日裡面小數點後面的天數問題,所以四年閏一天差不多就夠了。
再進一步問,為什麼2020的閏月是閏四月,而不是其他月份?
現在的置閏原則是,如果遇到沒有中氣的陰曆月,那麼這個月就被定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那什麼是中氣?我們知道,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再細分為十二節和十二中氣。其中——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節。
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為中氣。
左右滑動查看(以上皆為陰曆月)
2020年的陰曆四月是大月,有三十日,含立夏和小滿兩個節氣,其中小滿是中氣。而四月後面一個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但在這二十九日中只包含一個芒種,要到第三十天,也就是後一個月的初一才有中氣夏至。那麼這個沒有中氣的月就被置為閏月,即閏四月。
那麼,為什麼民間有「閏四月,吃樹葉」、「閏四月,兆荒年」的說法?閏四月會導致「荒年」嗎?
沒有因果關係。因為農時是跟著陽曆走的,所以屬於陽曆體系的節氣可以指導農時,在陽曆的體系下,一年二十四節氣的時間點是很穩定的,前後相差也就一兩天。
但這個說法有它的原因。因為陰曆記日方便,看月相就能基本確定今天是幾日。農人也是過陰曆的。小滿所在的四月是青黃不接(陳糧已盡,新糧未熟)的時候,而一般的年歲,芒種是在陰曆五月的,到了五月也正好是農事最繁忙,又收又種的階段。
那現在在陰曆的體系下,它多了一個月,感覺上多了一個青黃不接的月。但其實不是,芒種在閏四月,那麼閏四月就是收麥子,南方插稻秧、北方種玉米、花生的時候,不必拘泥於五月。若是跟著陽曆的節氣走,就不會有這個困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