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南北風物裡的四時節氣》:四季更迭中的東方美學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 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天一組「最美二十四節氣圖」便在大家的朋友圈裡刷屏,而這套唯美的照片,來自一位職業醫生——青簡。

  青簡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從沒學過專業攝影和PS的她,憑著自己發現美的雙眼,加上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在平日朝九晚五的工作之餘,用鏡頭記錄下傳統歲時節序裡的蘊意,呈現出每一片樹葉、每一朵落花、每一寸山川中的獨有的東方美學。

  ▲「最美二十四節氣圖」部分選圖 攝影:青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方宣傳視頻用圖

  懷著對古老智慧的敬意,青簡帶著相機探訪南北景致,捕捉不同地域二十四節氣的物候變化,並將自己行走中的感悟詳細記錄下來,集結成這本精美的攝影、散文集《廿四:南北風物裡的四時節氣》。這是青簡關於節氣的攝影文字作品的首次出版,也是繼其《江南》、《夢裡水鄉》後的第三部精心之作。

《廿四:南北風物裡的四時節氣》青簡 攝影\文字

未讀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時間與季節,是最不可思議的事物

  時間的流逝從不與誰商量, 每一年的初雨、初雪提醒我們又一個四季走過,但誰何曾真正去感受那萬物經歷四時變化的痕跡呢?

  ▲春早

  「在上海南匯鄉下,有個叫下沙的小鎮,會做一種傳承已久的點心——下沙燒賣,它以當季新鮮春筍、瘦肉和秘制豬皮凍為餡料,包在手擀的薄皮裡面,吹彈可破,一咬滿口生香。那時候,還沒有人會用冬筍替代春筍做餡,所以誰也不知道,每年早春二月的哪一天晨光裡,下沙老街上會飄起第一籠燒賣的香氣;又在五月初夏的哪一場大雨後,曾經人頭攢動的燒賣店只剩下鐵將軍把門。即使是下沙燒賣的傳承人,也說不上明年什麼時候會再售賣,因為這一切都取決於春天什麼時候帶著春筍來到人間。」

  ▲白梅花開

  寒來暑往,風物各異

  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 統稱「二十四節氣」,以此來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從一粒沙中能看到所有山川,從一片葉中能感受整個春天。時令的變化影響著農耕勞作、日常生活和所有的塵土山川,所有的事物依此變換輪迴。

  「在這個時間仿佛越來越易逝、季節越來越模糊的年代,不知從何時起,節氣的話題開始那麼受人關注,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它們像一個個蟄伏的小動物,似乎從來沒有遠離過,只是沉睡在我們身邊,一旦你邁出尋找的腳步,就會被輕易驚醒,然後帶著花開葉落的明朗顏色,與水漲雲消的清新氣息,撲進你的懷中,等待一場久別重逢的寵愛。」

  在那些感懷背後,其實藏著我們對故土的追憶,還有對傳統生活方式日漸式微的感懷。二十四節氣絕不止有氣象或時間刻度上的意義,它還是我們對文化的傳承:清明要踏青祭祖,芒種開始耕種,立秋收穫瓜果,冬至祭祀消寒。

  為了記錄下從南到北不同區域的景致,青簡花費兩年的時間走遍祖國南北。為了拍攝「大雪」的照片,她在雪地徒步15公裡還要翻山,多虧同行驢友幫助才堅持下來。每一張絕美的照片背後,都有一段獨有的故事和感悟。

  ▲牆上的窗 (夏至)

  ▲柿子紅了 (白露)

  ▲炊煙 (大寒)

  《廿四:南北風物裡的四時節氣》全書一共分為24章節,以節氣的順序,寫了24個地方的景致,每篇文章都配以數張記錄當地風物的攝影圖片。有驚蟄時櫻花爛漫的大理,有小暑時呼倫貝爾草原爽朗的夏季,有白露時節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也有大寒時節仿佛天地白頭的東北林區……文字婉約清麗,配上書中160餘張唯美的攝影作品,值得留戀傳統歲時節令、熱愛自然、懂得生活的人細細欣賞。

相關焦點

  • 龍華四時,分秒動人
    」圖文短視頻這一篇,是龍華人眼中最美的龍華這裡有景、有人有一起寫下的故事這裡有夢、有愛有奔赴光明的未來這一次,與你分享龍華的四季 · 四時 · 四年四季輪轉,年歲不駐日子在季節更替中流走卻也在世間留下色彩與香馥在每個人心底裡烙下深刻記憶
  • 冬雨:總有一種風物是你想要的
    ——冬一日日深,日子有風,有霜,有暖陽,有雨,接下來還會有雪……很好,時光荏苒,四季更迭,我是過客,亦是歸人。其實四季的雨,各自有著。初冬的雨雖有些清冷,卻不張揚,是無聲的沁浸。淋了雨的落葉,和越來越瘦的枝頭,讓冬天更顯清寂落寞。人在其中行走,體味,感慨更是各各不同。農人感其潤澤稼禾,旅人感其泥濘途經,文人感其點滴啟悟……日子,過的是心情。
  • 海上花語51|月季:花亙四時,不敗歲月
    古老中國的絕豔月季的前世誕生在古老的中國,那是距今約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她在宮廷花園中被大量栽培。至唐朝,其嫋娜多姿的身姿到處可見。不過,這時她還沒有正式擁有自己的閨名,屬於薔薇屬的她,有時候還被用「薔薇」來指稱。直到北宋,一個名叫宋祈的人出現後,她的命運才徹底改變。宋祈在《益部方物略記》中記載:「花亙四時,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固常守。
  • 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
    四時又稱四季,一年分四季,每三個月為一季,即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四、五、六為夏季,七、八、九為秋季,十、十一、十二為冬季。每季又有孟、仲、季之別稱,如春季正月稱為孟春之月,二月稱為仲春之月,三月稱為季春之月,夏、秋、冬亦同。
  • 簡筆畫女孩:小雪節氣
    早上和小愛同學說「早上好」,這才知道,原來今天是廿四節氣之一的「小雪」。翻翻手機照片,發現了一張小女孩戴著帽子的圖片,很可愛,於是結合「小雪」節氣畫了一幅簡筆畫。2小雪節氣前後下小雪,倒是很應景。根據廿四節氣歌中的「冬雪雪冬小大寒」,小雪是冬季裡的第二個節氣。廿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算算時間,離過年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2021年2月11日是農曆過大年的日子。在這段日子中,還會經歷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等五個節氣。
  • 周末書香|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蔣勳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裡,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圖:封面設計圖翻拍跟蔣勳一起悅讀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中,有我們生活的瑣屑,也有我們的精神密碼,還有我們文明的創建,以及哲學的思考,它是永遠庇護我們的家園和傳統。
  • 我國最早出現的四個節氣,四季中分別有一個!
    節氣從出現在現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24節氣體系,但是在很早以前,節氣只有四個,即是24節氣最早的雛形。這4個節氣分別是冬至、夏至、春分以及秋分。那麼,為什麼是這4個節氣最早出現呢?這就要從測日晷開始說起了。
  • 當代「瓷王」閃耀2019北京世園會 一代「國禮」《四時吉祥》震撼...
    圖為: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張之鑄   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張之鑄表示,向世界展現了故宮文化的魅力,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文化要更快更遠地走出去,故宮裡的文物要活起來,瓷器是很好的載體,北京世園會也是非常好的對外窗口。
  • 三國志戰略版四季變化效果一覽 三國志戰略版季節機制是什麼
    三國志戰略版s5賽季新增加了四季變化玩法,這個玩法有什麼內容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用兵如神,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乃是核心要義之一。, 在新賽季中,會存在季節變化,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將會衍生完全不同的策略環境,使得三國古戰場更加真實。
  • 脈象為何會受到四季氣候的影響?
    古代醫家很早就發現脈象會隨四季有周期性的變化節律,這種節律變化主要表現在春夏秋冬四季時,脈象在脈位、脈形、脈勢方面的不同。《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在同一篇中,還用了某些動物四季活動特徵描述四季脈象的脈位與脈勢。
  • 地球的自轉、公轉與四季成因和二十四節氣到底有什麼關係?
    由於地球是歪著身子在黃道面上運行,在一年中不同的時間,南半球和北半球受到的陽光照射也不相等,陽光照射最多的半球是夏季,陽光照射最少的半球是冬季,其它是春秋二季。春秋二季是過渡季節,這時陽光直射赤道附近的區域,南北兩個半球陽光照射情況相當。每年3月21日左右,當陽光直射點從赤道以南移向赤道以北時,就為春分季節,北半球是溫暖的春天,晝夜相等,南半球則是秋天。
  •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而不是五季六季
    南北回歸線以外的中緯度地區,也就是在南北緯23.26度以上,到60度之間,就叫溫帶,有分為南溫帶和北溫帶。溫帶的氣候也跟著熱帶變化,但比熱帶四季明顯度要差些,主要表現在夏天沒那麼熱,冬天更冷些。緯度越高就越冷,到了60度以上地區,就叫做南北寒帶地區,再往上,就是南北極了,一年四季都是冰天雪地。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中,指春分。日永,指夏至。宵中,指秋分。日短,指冬至。《左傳·昭公十七年》載:「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用玄鳥、伯趙、青鳥、丹鳥,代表四季。《呂氏春秋》中有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長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白露等10個節氣。
  • 金科匠造 傳習東方 溯源山水 揭秘龍裡東方的美學轉譯!
    )金科·龍裡東方(ORIENTAL AESTHETICS)俯仰天地,東方入懷,美學傳承貴陽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綠帶環繞,森林圍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現代化都市,擁有以山、水、林、洞為特色的高原自然風光,是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循環經濟試點城市。
  • 科學與美學的交響曲
    美學則是玲瓏婉轉、小巧雅致的亭臺樓閣,作家、畫家和音樂家們用超凡的想像和精妙的思維,搭建起審美之橋,讓欣賞者們流連忘返,欣然陶醉。在人們日常的觀念裡,科學仿佛有著一副嚴肅和冷硬的面孔,與美無關。那些精巧的計算、嚴格的推理、緊密的邏輯讓人望而生畏。但烏傑教授的《系統美學》卻獨闢蹊徑,為我們勾連起科學與美學的對照與感應。讀罷此書,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科學除了探求世界萬物之真理,也吟詠天地宇宙之大美。
  • 古人是怎麼預知四季的呢?晝夜平分的節氣又是哪兩個?
    古人是怎麼預知四季的呢?晝夜平分的節氣又是哪兩個? 在這一年裡 我們都過了哪些節氣大家還記得嗎? 下面這首節氣歌大家都會唱嗎? 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 地球的春夏秋冬四季,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四季分明的地區並不多
    四季是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也就是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夏季是指一個地區氣溫較高,白晝較長的季節;而冬季是指一個地區氣溫較低,白晝較短的季節,春季和秋季則是夏季和冬季的過渡季節。一年總共有12個月份,劃分為四個季節,所以每個季節對應有三個月時間,也就是差不多有90天左右。
  •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即,鬥柄從寅位,就是後天八卦的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