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從出現在現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24節氣體系,但是在很早以前,節氣只有四個,即是24節氣最早的雛形。這4個節氣分別是冬至、夏至、春分以及秋分。那麼,為什麼是這4個節氣最早出現呢?這就要從測日晷開始說起了。
在古代「日晷」是指太陽的影子,人們會利用土圭測得日晷的長度。而當時人們就發現每年都有一天日晷達到最長,即稱為「日至」,這個「日至」就是冬至。還發現了一年中也有日晷最短的一天,即「日短至」,「日短至」就是夏至節氣。這麼說來,這兩個節氣是最早出現的,第一是冬至,第二個是夏至。我們不得不贊服古代人們的智慧,那個時候他們所總結出來的東西就已經反映出了現在這兩個節氣的主要特點,即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而夏至是一年中黑夜最短,白晝最長的一天。
古人創造出冬至和夏至之後,隨後又創造出了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這兩個節氣之所以會被較早創立出來,那是因為它們有特殊之處——兩個節氣晝夜長短時間一樣。最特別的東西,總是能最先被發現並記錄下來。相對於其他節氣,這四個節氣都是非常特別的,因此被最早標記出來了。
這四個節氣一直被沿用到了周朝時期,周朝人們又在其基礎上加進了4個節氣,便有了8個節氣,這新加進來的4個節氣分別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這四個節氣有著差不多的含義,即分別代表四季的開始。古籍中,「立」就是開始的意思。
其實,節氣最早有仲春、仲夏、仲秋以及仲冬四種形式。那麼,它們分別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要理解「仲」的含義,這裡的「仲」是指某一時節的第二個月(按農曆算),例如,仲春是指春季第二個月的意思,即農曆二月;而仲夏便是夏季的第二個月,為農曆五月份。這四個節氣分別代表的是四季的某一時段。
通過以上的講述,你是否對節氣的歷史的有所了解了呢?起碼你知道了節氣並不是一下子全部出現的,而是分不同時段出現的,而它們的出現都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