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節氣的含義,首先要懂得氣的概念。中國先人們認為,氣是宇宙的本原,是萬物產生的根本。盤古就誕生在一個形同雞蛋的混沌之氣中,盤古甦醒後開天闢地,清氣上升變成了天,濁氣下降變成了地。天和地之間又化生出世間萬物,所以,天地間是充盈著氣的。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的宇宙生成論,氣就是載體和象徵。
所以,中國人對氣這種東西非常著迷,它不僅存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體中,它的運行規律是全息統一的,所以,氣候也是氣的變化所形成的。
司馬遷《史記·律書》中記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這就說明一年之中,氣是循環流轉的,從冬至之日開始,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氣是節氣的核心概念。
然後,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節是什麼意思,如果把一年之中氣的運動看作一根直線,節就是在這根直線上畫出刻度,也就是變成了一把尺子。從此,人們可以用這把尺子來測量氣的運行。
這把尺子上的刻度有二十四個,所以稱為二十四節氣。一年稱為一元之氣,一分為二,象徵陰陽初分,就是春分和秋分,分別是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也就是寒暑交替。這中間又劃分為兩道,對應兩儀生四象,就是夏至和冬至,稱為「中氣」。
又根據四季,建立啟閉節點,四個啟的節點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是春節,春分就是變成春季的中氣;立夏是夏節,夏至是夏季的中氣;立秋是秋節,秋分是秋季的中氣;立冬是冬節,冬至是冬季的中氣。
在《呂氏春秋》中,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的準確稱謂都已經出現。
在這八個節氣刻度中間,又根據十二個月,月初得氣之始,月中得氣之中的原理以及月相的變化,分別增加了兩個節氣,把每一個大刻度區間分隔成了三個小刻度區間,最終形成了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