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依據「鬥轉星移」制定了二十四節氣。
24節氣是上古農耕的產物,是「幹支力」表示自然規律變化的特定節令。經過流傳演變至今,其反映了太陽周年視運動,也因此24節氣在公曆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二者前後不差一兩日。
一: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四絕」
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這四個節氣的前一天,即是「絕日」,四個「絕日」統稱「四絕」。
那麼為什麼一年24個節氣中,只有「四立」才有「絕日」呢?因為這四個節氣分別都有結束和伊始之意。
是一個季節的結束,也是另一個季節的開始。
「四立」&「絕日」
按照五行陰陽學說,立春過後木旺而水則絕,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新的輪迴的開始,萬物復甦,一切更生;
立夏後火旺則木就絕,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春天結束,夏天開始,萬物開始進入旺盛生長的季節;
立秋後金旺則火就絕,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秋天的開始,一年中的轉折點,不管是整個自然環境還是萬物都逐漸開始弱化、減少,從茂盛轉向成熟或者蕭索;
立冬後水旺則金就絕,表示進入了冬季,「冬」有終之意,意味著萬物開始收斂,進入了休養生息、收藏的時候。
綜上之意,就是為何把「四立」的前一天稱為「絕日」的原因。
二:24節氣中的「分至」和「四離」
二十四節氣裡面除了「四立」比較特殊之外,還有「分至」的意義也是比較重大的。
分至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統稱,簡稱「二分」、「二至」;這四個節氣的前一天叫「四離」,即「離日」。
「二分、二至」&「離日」
為何說「分至」在二十四節氣中也是特殊的存在呢?如果說「四立」代表了四季的開始,那麼「分至」就是四季的中點。「二分、二至」是反映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節氣。
①二分
《明史·歷一》有言:「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簡單而言,就是在春分和秋分這一天,晝夜的時長几乎是一樣的;另一個含義就是「二分」這天剛好一半一半,平分了季節。
②二至
坊間有「冬至一陽生、夏季一陰生」的說法,但這樣的「陽」並非陰陽之說,是指太陽。夏至這天白晝最長,至此太陽南行。古言:「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冬至也有日短至之稱,意思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至此太陽北回。在傳統文化中,幹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冬至的界定亦是。
③「離日」
為何叫「離日」?陰陽五行學認為「二分、二至」是陽氣和陰氣的升降差異,在這一天的前一天是為「離日」。二分的前一天是:木離、金離;二至的前一天是:火離、水離,統稱「四離」。
三:諸事不宜,亦是「絕日」的成因
絕有斷、窮盡、不再接續的意思。因為「四立」的含義,那麼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這前一天叫「絕日」了。按照玄學的說法,四離日和四絕日,恰是四季交替,節令轉移、陰陽雜亂之時。所以這一天是「諸事不宜」,民間會把這一天定為「不吉之日」。
因為這四天,不宜遠行更不適合出軍,那麼平日裡的婚嫁、好事就更不適合訂在這一天了。
「絕日」聽起來就有些可怕,但絕非吹噓媚眾只說,否則平日裡辦事,也不會求一個「黃道吉日」了。在擇日術數文化裡面,「四絕日」和「四離日」是絕不會被選用的,不信你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