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天地之氣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氣影響。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化劇烈。
春夏屬陽,春溫而夏熱,溫熱為同類,從春變為夏即從升變為浮,升已自然浮;秋冬皆屬陰,秋涼而冬寒,涼寒為同類,從秋變為冬即從斂變為藏,斂已自然藏。
但從夏變為秋卻不同,夏屬陽秋屬陰,從陽變為陰需要一個樞機。這個樞機為陽樞,名為少陽,少陽為相火,火氣發力,則能扭轉陽氣上浮的態勢,由浮變為斂;
從冬變為春亦如此,冬屬陰而春屬陽,從陰變為陽也需要一個樞機。這個樞機為陰樞,名為少陰,少陰為君火,火氣發力,則能扭轉陽氣閉藏的態勢,從藏變為升。
所以,人身有兩個樞機,一則少陽,一則少陰,兩個樞機皆屬火。人以火為樞機,因為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人的生命源於太陽,太陽為火,人亦如此,以火立極。生命的陰陽變化,需要火力來作為樞機。
自然界有陰陽的升降變化,陽升陰降,升極而降,降極而升,故二至(夏至與冬至)是大的節點;升降平衡,陰陽均等,二分(春分與秋分)亦是重要的節點;再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為大的節點。
六氣變化亦有六個節點,包括大寒、春分、小滿、大暑、秋分、小雪。以上這些都是比較大的節點,也是最需要樞機發揮作用的時候。
逢節氣之時,人氣亦變化劇烈,氣機必滯塞難行,體虛之人即容易生病,甚至病情加重或舊病復發。要想順利通過,需要用火來樞轉。
艾灸用的是純陽之火,所以說,24節氣前後的一星期左右是用艾灸防病、調病的好日子,不可錯過。
從每天來說,午時前後灸最好
據《內經 · 靈柩》記載:古人又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
按照具體時間來分便是:
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開始升發,藉助這個時間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值得注意的是晚上11點後,除非是急症,否則就不能再灸了。
中午11點—1點是午時,是心經工作的時間,心在五行中屬火,古人有「子午覺,卯酉功」之說,所以,午時也不適合艾灸,如果午時艾灸,很容易引起上火。
一天中艾灸養生保健一般為:上午10-11點;下午2—4點效果最佳。
當然根據不同體質和病症,艾灸的時間也不一樣。
這和十二經絡的運行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在一晝夜是24個小時,古代是12個時辰,這12個時辰分別為十二經絡所主,就是說每一個時辰有一條經絡主要工作,在身體裡起主要作用。
12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子時是晚上11點——凌晨1點、丑時是凌晨1點——3點、寅時是3——5點、卯時是5點——7點……亥時是晚上9點——晚上11點,正好一晝夜。
子時是膽經工作、丑時是肝經工作、寅時是肺經工作、卯時是大腸經工作、辰時是胃經工作、巳時是脾經工作、午時是心經工作、未時是小腸經工作、申時是膀胱經工作、酉時是腎經工作、戌時是心包經工作、亥時是三焦經工作。
比如這裡又有問題了,肺不好,總不能大半夜不睡覺起來艾灸吧,這時候就要用到表裡兩條經絡,或同名的兩條經絡的關係了。
比如,肺經和大腸經是一對表裡經的關係,就像夫妻關係,但是大腸經是早上5點——7點工作,也不合適艾灸。
肺經是手太陰經,足太陰經是脾經,肺經和脾經就是同名的關係,就像兄弟關係,脾經是早上9點——11點工作,這時候艾灸,治療和肺有關係的問題,效果就好。
肺在五行中屬金,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土是生金的,金是生水的,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如果肺實熱,可以在下午5-7點腎經工作的時候艾灸,因為腎屬水。
其他的都是一樣的原則,可以舉一反三。其實這不存在早上灸好,還是晚上灸好的問題,關鍵是看你解決什麼問題。
艾灸注意事項
1、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不宜艾灸
2、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艾灸時不要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4、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最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為宜。
5、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溼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鐘可以用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6、艾灸後20-30分鐘後在洗澡,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艾灸小貼士:防止暈灸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