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亞昕 Nina
德國海德堡大學翻譯系本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研究生錄取
2015鳳凰衛視中華小姐歐洲賽區冠軍
4A廣告智威湯遜實習中
不會輕易妥協,也從不善罷甘休,在尋找自我的道路上,從沒有得過且過~
坐標轉換,走過的地方都有痕跡
「出生在莫斯科,10歲起生長在德國,16歲在英國讀高中,然後回到德國讀大學,未來打算回中國發展。」 亞昕以年齡和地名作為主體的自我介紹顯得別具一格,不過更讓小編印象深刻的則是她有些磕磕絆絆卻十分可愛的中文口音,透露著小俏皮與小認真。
有著多地學習經歷的亞昕,自然是比較各地學院教育特點的最有力發言者。在她看來,英國的教育傳統而嚴格,就如同它在其他方面給世界的一貫印象一樣,有些不通人情。比如亞昕所在的寄宿學校,所有事情都被整齊劃一地落在紙面進行了規定:幾點早飯、幾點晚飯、幾點做作業、幾點出去玩……每一項規定甚至都會精確到分秒,就連周末也一樣,而且每天都會有幾個固定時刻要回到宿舍籤到。
而德國雖然給人的印象多為嚴肅與刻板,不過親身經歷後的亞昕表示,比起英國,德國的學習生活自由的多,除去上課時間,所有的時間都由自己支配,你可以任意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如同不被束縛的枝杈,可以自由生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小編不斷追問亞昕在國外讀書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插曲或者小故事,亞昕想了想,卻有些面露難色:「其實有趣的事情很多,但是我覺得有趣的事,說出來後別人可能並不覺得怎麼樣,因為那個有趣的點可能只有自己和當時的人才懂吧,所以就挺難講~」與其自顧自的自嗨,不如分享一些感同身受這是亞昕的交流哲學~
而且從小在國外長大亞昕還是個語言小天才,會講五國語言,除了擅長的中文、英文和德語,俄語及法語都是能夠正常交流的水平!
接觸傳媒,打開新世界大門
原本在德國讀翻譯專業的亞昕,如今卻決絕地告訴小編自己未來一定不會從事相關專業,這讓小編有些驚訝,以為其中有什麼「痛苦」的小插曲,沒想到亞昕的答案卻是她與另一份事業有了一見傾心的奇妙際遇。當然這個故事要從她參加鳳凰衛視中華小姐歐洲賽區的評比講起。
由於從小生活在國外,亞昕可以看到的中文節目並不多,鳳凰衛視算是其中一個,因此每年亞昕都會看鳳凰衛視的選美,所以選美比賽應該就算是亞昕的「媒體世界」的啟蒙老師。在19歲,亞昕報名參加了鳳凰衛視中華小姐歐洲賽區的選美比賽,從一個觀眾變成了選美選手。
提及這段經歷,亞昕仍舊記憶猶新:「以前在電視上看到其他選手,你會覺得她們總是在微笑,總是美美的,但是等到我自己去參加才發現這真是一個苦差事,從早上起床,就開始拍攝、排練、走臺,中午吃飯是唯一可以享受的休息時間,但是吃的東西確實主辦方提供的全素餐,這對於平日只吃肉的我簡直是一種極大的煎熬。」
「我還記我當時去面試時,一直處在一種懵懵的狀態裡,其他選手都穿著高跟鞋和裙子,我卻穿著皮夾克和平底鞋,我們被要求面對鏡頭進行三分鐘的自我介紹,這是我第一次對著鏡頭說話,而我本身中文並不好,所以我完全不知道我說了些什麼,這三分鐘對我來說還是很漫長的。」亞昕不斷強調著自己的種種不足,但卻對自己的優勢隻字未提,然而最終當選歐洲賽區冠軍的結果還是毫無保留的證明了亞昕的優秀與魅力。
不過,在亞昕看來,這段經歷為她帶來的最大收穫,一方面是通過在珠海的培訓與比賽,認識了很多國內的朋友,另一方面就是親身觸碰了媒體圈子,這讓她覺得原本抽象的「媒體」印象忽然可感、可觸,甚至充滿樂趣,於是就有了開始提到的毅然決絕。
回歸自我,做足人生必備功課
選擇是一個殘酷的詞,因為它意味著一定的捨棄,也包含著遭遇失誤的風險。
雖然確認的媒體這個大方向,但亞昕坦言目前的自己仍然處在一個十分迷茫的處境下,想做的事情很多,可以做的選擇也很多,反而就不知道怎麼去選了,「我報大學專業的時候就在糾結是要學設計還是經濟類的,結果最後學了翻譯。爸媽想讓我進歐盟這類的組織,但後來參加了中華小姐後就又想往媒體這方向發展,去央視和鳳凰衛視實習一段時間,也主持了些晚會。這次實習又是廣告公司,覺得也挺好。所以完全就是可能性太多,就沒辦法選擇一個自己要做一輩子的事情。」 亞昕的語序有些混亂,可以看得出她太想做好,太想做多,不過我們充分相信,優秀的她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一份事業。
比起事業需要選擇與放棄,愛好可就溫柔的多了,它允許你兼顧所有喜歡與興趣。亞昕14歲開始打高爾夫, 18歲去的內蒙的庫布齊沙漠第一次徒步, 3天走了75km,之後每年都會去兩三個地方每次徒步幾天。去年去瑞典北極圈走了國王之路,是一段5天110km的重裝徒步,極具挑戰性,今年的她已經預定了春節後去馬來西亞學潛水課程。非常喜歡戶外運動的她,遊泳、網球、滑雪、擊劍和騎馬,都會去涉獵~
當然除了「動」起來,她也可以「靜」下去,雖然沒有專門學過畫畫,但是從小就喜歡畫畫的她,畢業前還在學校辦過自己的作品展覽。
願我們都像像亞昕一樣,不妥協、不退讓,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吃點苦算什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