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這一章在我們平常考試中佔比重往往不大,但是考試中也是經常涉及單選題,尤其是裡面幾種研究方法的考察是,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看一下這部分內容。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某種現象或某個教育問題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觀察是人類認識和了解世界最為基本的途徑之一,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平常考試中考察比較多的有兩種分類,一種是根據對觀察環境條件是否進行控制和改變,可以將研究分為自然情景中的觀察和實驗室中的觀察。自然情景中觀察指的是不對觀察對象發生的環境和條件進行控制或改變,比如平常就在教室觀察學生學習的情況就可以叫做自然情景觀察。實驗室觀察正好相反,是要對觀察對象發生的環境和條件進行控制或改變的,比如把學生放到一個實驗室進行觀察等。另一種考察較多的分類是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可以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參與性觀察就是老師在參與課堂當中,邊上課邊研究教師的授課風格是否與學生的成績有關係,而不暴露自己是研究中的身份。意思就是研究者直接參加到被觀察的群體和活動中去。而非參與性觀察就不要求研究人員站到被觀察對象同一地位了,而是以「旁觀者」身份觀察。比如,班主任在窗外或教室的外面觀看學生的上課情況。
二、教育調查研究
教育調查研究是指在教育理論指導下,通過問卷、訪談、開座談會、測驗等手段,搜集有關教育實踐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等教育問題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科學的結論,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實踐活動。教育調查研究查考更多的是問卷和訪談,問卷適合的範圍較廣,但問卷回收率要求達到70%以上。比如班主任為了了解全班同學的視力情況,採用了問卷法。訪談法就類似於日常我們所見的街頭採訪。
三、教育行動研究
教育行動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或學校的一線教師針對自己在教育領域、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在專業教育研究者的指導下,對問題進行科學的定位、診斷、制定解決的計劃及具體的實施步驟,來解決實際問題。如此循環往復,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行為不斷得到改善與提高。比如,某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感覺到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積極,為此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自己的教學方式不恰當有密切的關係,教師意識到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應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採用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由此有針對性地設計了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實施了方案。之後,教師對計劃實施的效果進行了評價,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往往在考試中也會涉及考察行動研究法的特點,主要記住兩點,一是行動研究法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成果的使用者。另一點就是行動研究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強調的是教師的反思。
四、教育實驗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條件和教育對象之間的因果關係的研究方法。比如,張老師要比較講授法和討論法的教學效果,他分別選用兩個班級。1班採用講授法,2班運用討論法,兩個班的學生在智力,學業基礎等方面基本一致,期末測驗顯示兩個班的成績有顯著差異。張老師採用的方法就是實驗法。
五、教育敘事研究法
教育敘事研究是指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教師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發掘或揭示內隱於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教育敘事研究法更多側重於敘事、講故事,是以故事為載體進行。比如,王老師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述自己如何挽救一個網絡成癮的學生,通過故事的形式與其他老師共同探討如何針對網絡成癮的學生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
以上就是給與大家分享的教育研究的方法,希望對大家的考試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