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冬日的清晨,我趕到華沙火車站,購票乘火車到波南著名古城克拉科夫一遊。在一位頗有教養,熱情友好的華沙青年幫助下,我購到了火車票,乘火車經三小時的旅程,順利抵達克拉科夫。沿途所經冰雪覆蓋的簡樸實用的農舎,一片片高大樹林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克拉科夫歷來是波蘭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教育與學術的主要中心。位於古城,在1364年建校的雅蓋倫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這座曾為波蘭首都的古城,對波蘭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難以磨滅的作用和影響。我下了火車,步行到古城堡時,一下子被瀰漫在這座城市的古風所吸引。克拉科夫擁有歐洲中世紀最大的廣場,廣場邊上矗立的聖瑪利亞大教堂是一座雙塔教堂,這座哥德式教堂是克拉科夫最高和最美麗建築。該教堂建於十四世紀,是為紀念聖母瑪利亞升天而修建的。教堂內有五口巨鍾,每到正點鳴鐘時,五鍾齊鳴,美妙的鐘聲使城市充滿了宗教情感與活力。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富麗堂皇。教堂的鎮館之寶是主祭臺上的三折祭壇畫。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祭壇畫。二戰期間它曾被德國佔領軍掠奪至德國,戰後幾經周折,波蘭人才將它追回祖國。
置身於由教堂、鐘樓、市政廳這些宏偉高大,古色古香的建築環繞的廣場,我感到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與不同。在中國盛行上千年的佛教文化,往往是將寺廟建在名川大山或與俗世隔絕的環境中,信徒和香客得爬山涉水方能抵朝聖之地。而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所修建的教堂、鐘樓大都位於市中心,這些宗教建築前的廣場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信徒和市民可參與在廣場上舉行的各種活動。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中國千百年來盛行的是廟堂文化,而西方國家從古雅典、羅馬直至克拉科夫奉行的是廣場文化。
為了儘量多參觀遊覽一下這座古城,我抓緊時間,與一美國遊客結伴同遊,冒雪經廣場南面的老街,爬到山上的華威城堡(Wawel Castel)。這一城堡中建有波蘭歷代國王的宮殿,其中的大教堂就是他們加冕和埋葬之地。城堡中的教堂,王宮,議會廳所珍藏的壁掛、油畫、宗教器物和各種各樣的文物無一不是波蘭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精華。在這一城堡中的王宮,我欣賞到了魯本斯等歐洲古典藝術大師的原作。具有深山探寶,滿載而歸之感。
最令波蘭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是,克拉科夫是天文學家哥白尼、教皇保羅二世的故鄉。我在克拉科夫在這座隨處可觸摸到歷史與文化的古城,深為瀰漫在這座古城厚重的宗教、歷史、人文主義和科學精神所感染。其實,歐洲教育是與宗教是相輔相存的,歐洲有許多神學家、教會法博士不僅研究人們應怎樣去惡從善,事奉上帝,還將目光轉向浩瀚的宇宙,探索空間的奧秘,教會法博士哥白尼正是這一先驅。畢業於克拉科夫大學的尼古拉.哥白尼在神學、哲學等學科都有所建樹,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的科學成就是提出了日心學,並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天球運行論》。
德國著名的劇作家布萊希特曾根據伽利略的生平事跡創作的話劇巜伽利略》由丁揚忠先生譯為中文,在北京上演。該劇本以十七世紀義大利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生平為題材,再現伽利略支持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哥白尼體系,反對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託勒密體系,因而觸犯教會,晚年被軟禁,雙目近乎失明。但他矢志不移,終生堅持自己的研究。劇本圍繞教條主義與科學事實的衝突,探討了新舊變革的意義,表現在壓力面前堅持真理的價值和科學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該劇作體現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之初在國內上演,對推動思想解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到了克拉科夫,無處不感到保羅二世對這座古城的影響。當我漫步於具有義大利佛羅倫斯建築風格,古風猶存的大街小巷時,見到了不少有關保羅二世青少年時代在這裡留下的歷史遺蹟,聽到了一些有關他的軼事傳奇。這位名叫卡羅爾·約澤夫·沃伊蒂瓦的教宗青少年時代與當地的猶太社群有緊密接觸,在納粹侵佔時期,曾被迫在採石場和化工廠工作。沃伊蒂瓦年輕時曾寫過詩、創作話劇,還是位優秀的運動員、演員。沃伊蒂瓦知識淵博,通曉11種國語言。1978年10月16日,他繼任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時年58歲。他的年齡、國籍、他的經歷和身份,無一不打破天主教二千年來的傳統。具有象徵性意義的是,他是第一個成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後第一位非義大利人教宗。歷史研究專家和學者認為,蘇東劇變、冷戰的終結,是由保羅二世與裡根、戈巴契夫共同完成的。如果說裡根和戈巴契夫關注的是政治層面的變革,那麼保羅二世則從信仰層面喚起了蘇聯和東歐人民捍衛人權、實踐民主的勇氣。正如美國總統裡根所說,保羅二世是「結束共產專制統治的英雄」。保羅二世與裡根,戈巴契夫,柴契爾改寫了歷史,從此使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克拉科夫人傑地靈,精英輩出,獨特璀璨的文化代代相傳。令人驚嘆的是波蘭出過4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中的兩位與這座歷史古城密切相聯。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美譽為"詩歌界的莫扎特」瑪麗亞·維斯拉瓦·安娜·辛波絲卡(波蘭語:Maria Wisawa Ann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2012年2月1日),波蘭詩人、翻譯家就是這座古城培養出來的偉大詩人。她所發表的處女詩作題為"我追尋文字"。她的第一部詩集為巜我們為什麼活著》,另一部詩集《詢問自巳》。她以我和我們為題材寫的這些充滿激情的詩篇打動了波蘭和世界無數的讀者。另一位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米沃什,在歷史的堅冰被擊碎,結束長期流亡在外的生活後,於1990年初回到自己的祖國波蘭。他選擇克拉科夫作為他居住的城市。由此可見這座古城的吸引力。
我在古城,時值寒冬,陰霾密布的天空未能阻擋世界各國來此旅遊、觀光者的熱情。然而,歷史的詭異出現在克拉科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就是在克拉科夫近郊修建了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文明與野蠻,戰爭與和平半世紀前在這一古城進行了殊死的較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但願人們都能自由幸福地生活。
離開這座古城的前夜,我到克拉科夫劇院觀看了一場威爾弟歌劇《遊呤詩人》。我所欣賞歌劇的劇場是具有古典風格的劇場。威爾第歌劇美妙的旋律將人帶入了那激情澎湃的年代。我以這場精彩的歌劇來結束我的克拉科夫之行。再見,克拉科夫!但願我還會有機會故地重遊,再次發掘這座古城蘊藏的文化藝術!
圖文作者 王六一
編輯 段超木
編審 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