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滴的取向彈跳行為怎麼解?宋美榮教授團隊「蹺蹺板效應」來點破

2020-08-19 河南農業大學

日前,我校理學院宋美榮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發表題為 「Directed motion of an impinging water droplet—seesaw effect」 (蹺蹺板效應被用於解釋液滴的取向彈跳)的研究論文,利用「蹺蹺板效應」揭示了水滴撞擊異構界面後取向彈跳的基本物理原理。

液滴的取向彈跳是取向運動的一種形式,在物質和能量的傳輸以及柔性機器人的行為控制上具有重要的應用。理解這種自然現象背後的機理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創造和發明新的液體傳輸形式。蹺蹺板是我們兒時常玩的一個遊戲,當蹺蹺板兩邊各坐上一個小朋友時,身體較重的小朋友這邊就會慢慢下降,身體較輕的小朋友那邊就會慢慢升高。其物理學的解釋是兩側的垂直方向的力矩不同,致使力矩小的一側被翹起來,發生了圓弧狀的旋轉行為。古時候,人們利用這種蹺蹺板效應,發明了可以投擲火球或石頭的武器——投石機,在很多戰爭對壘中都有用到。

圖1:水滴撞擊H-flatCone異構界面的取向彈跳行為

該研究發現,液滴撞擊在結構(粗糙度)不同的異構或異質界面上時,會有一側液滴被翹起來的過程 (圖1),與已有工作水平方向上力的差異是驅動液滴取向運動的觀點不同,該研究認為,垂直方向上的力對這種取向行為是有影響的,並認為這種取向傳輸行為可能和蹺蹺板相關。為了進一步驗證該效應,團隊利用中空的膠囊(平時吃的藥囊)在這種異質和異構界面撞擊進行模擬觀察,發現膠囊也會發生這種取向彈跳行為,並且在撞擊過程發生了類似的一側被撬起來的旋轉行為。隨後,團隊將其中的力學模型提取出來並採用數值模擬方式加以證明(圖2)。更進一步,團隊發現,對這個模型稍作改變,即可創造出更多形式的取向行為,實現對水滴彈跳的靈活操控。由此,研究團隊提出可把水滴運動當作三向或多向開關在將來很多領域取得應用(圖3)。

圖2:液滴撞擊異構界面取向彈跳的內在機理(蹺蹺板效應)及數值模擬

該研究揭示了水滴撞擊異構界面後取向彈跳的基本物理原理,並提出了這是類似於蹺蹺板效應的理論,使人們對液滴撞擊取向運動有了新的認識,實現了對水滴彈跳的靈活操縱,研究團隊提出可把水滴運動當作三向或多向開關在將來應用於軟體機器人和電子設備等眾多領域。

圖3:擴展的力學模型產生的旋轉撞擊動力學及三向開關

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1703058, 21972038、21703270)、河南省重點研發計劃 (192102110053)、河南省青年骨幹教師項目 (2017GGJS03) 、現代農業技術體系 (CARS-04-ps-25) 及河南農業大學特殊創新基金 (KJCX2019C05) 的聯合資助。我校理學院王順博士為第一作者,中科大碩士研究生李海龍、我校碩士研究生段虎及碩士畢業生崔迎濤為並列第一作者,我校理學院宋美榮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機電學院李赫副教授、理化技術研究所董智超博士和中科大丁航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河南農業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


統籌監製:周紅飛

責任編輯:張浩然

文字作者:李富強

本期編校:張繼松

內容來源:校園網

相關焦點

  • 楊榮貴教授團隊Joule:高效穩定的液滴彈離冷凝傳熱,Science網站也關注
    通過控制表面結構和潤溼性來調節冷凝液行為是實現蒸汽冷凝傳熱強化的主要途徑。與蒸汽在親水表面的膜狀冷凝相比,疏水表面上的滴狀冷凝模式具有高出一個數量級的傳熱效率。如何實現冷凝液滴的快速生長和脫離成為了過去幾十年來許多研究者的重要目標。具有微納米結構的超疏水表面有超高的水滴靜態接觸角和極低的接觸角滯後,這使得水滴極易從表面滑落,即「荷葉效應」。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以《複合導航波場中量子化在軌追逐的液態金屬液滴對》為題,報導了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的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John W. M.
  • 醫學院劉靜教授課題組首次觀察到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
    清華新聞網6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劉靜教授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在液態金屬基礎研究中取得進展,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圖1)。
  • 中微子、引力波和蹺蹺板機制;史上最全癌症基因組圖譜 | 一周科技...
    最近,一個研究團隊頗具創意地提出,可以通過宇宙中的引力波來探測右旋中微子的形成,從而驗證I型蹺蹺板理論。這一研究成果在2020年1月28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1],作者包括美國研究者Jeff A. Dror,日本研究者Takashi Hiramatsu和Kazunori Kohri等。
  • 《洛克人11》彈跳人boss怎麼打 彈跳人boss玩法詳解
    導 讀 洛克人11中的彈跳人boss怎麼打,很多小夥伴可能都不太了解,下面九遊小編就為你們帶來了洛克人11
  • 使用微流體液滴系統調整3D列印的柔性材料
    微流控技術的核心是圍繞行為,操縱和控制流體,使這些流體被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當處理亞毫米級的流體時,精確處理至關重要。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工程師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了基於液滴的新型微流體系統3D列印柔性材料。
  • 【封面故事】聲音的力量——液滴的聲懸浮與操控
    穿上鎧甲的水滴就變成了「液體彈珠」,不但可以自由滾動,甚至還可以蹦來蹦去。液體彈珠的彈跳怎麼把它穿的鎧甲打開呢?藉助超聲懸浮可以方便地實現液體彈珠表面顆粒層的打開與閉合,這種開/合操作完全可逆,就像開門關門一樣。當門打開時,把化學反應物放進去,再關好門。液體彈珠還可以從聲場中取出來而保持完好無損,從而為後續分析檢測創造便利。
  • 新型液滴式發電機:一滴水可產生140V電壓,點亮100個LED燈泡
    圖片:香港城市大學/自然 由香港城市大學(CityU)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開發了一種基於液滴的發電機(DEG),該發電機具有類似於場效應電晶體(FET)的結構,可實現高能量轉換效率和瞬時功率密度,是沒有使用FET技術的同類產品的數千倍。這將有助於推進水能發電的科學研究並解決能源危機。
  • 劉靜研究員/江雷院士/王鑽開教授合作:提出一種柔性毫-微-納米多級剛毛結構,可實現液滴逆重力傳輸
    理化所劉靜教授團隊王磊博士在研究自然界蛾蜢觸鬚過程中發現在高溼度環境中,這種觸鬚可以將其表面凝結的水滴從底部驅動到頂端,實現了液滴的逆重力傳輸,如圖1所示。圖4所示,人工製備的柔性傾斜梯度結構陣列表面,液滴合併過程中實現了定向逆重力爬坡行為。
  • 「液滴機器人」—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宋延林團隊的最新研究
    精確控制液滴行為是冷卻降溫、防結冰、微流控等應用領域的關鍵。當前研究主要集中於單一液滴移動行為,此時僅需使液滴的驅動力大於其移動時受到的固定阻力。調節液滴所受驅動力及阻力的相對大小,實現複雜的液滴行為,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 吉林大學任露泉院士團隊:形狀記憶「玫瑰花瓣效應」與「荷葉效應」可逆切換超疏水表面
    仿生設計,以形狀記憶聚氨酯(SMP)為基體,製備出仿生微陣列表面,藉助SMP的形狀記憶性能,實現對材料表面形貌的調控,進而實現在「玫瑰花瓣效應」與「荷葉效應」之間的可逆切換。如圖2所示,成功製備出柱狀超疏水表面,液滴在初始表面的接觸角(CA)約為154°,滾動角(SA)約為3°,呈現為低粘附的「荷葉效應」;使用壓力將直立狀微結構壓倒(形狀編程),液滴在其表面的CA約為151°,SA大於180°,表現為「玫瑰花瓣效應」的高粘態; 只需簡單加熱,材料表面形貌恢復,潤溼性隨即恢復為初始狀的「荷葉效應」。
  • 高通量表面張力限制液滴陣列微流控
    表面張力限制的液滴微流控技術在生物醫藥和材料合成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使用簡便而有效的方法製備出均勻性良好的液滴陣列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近日,上海大學的巫金波教授團隊通過表面親疏水的差異將微米級尺寸的液滴固定在基片表面,製備出不同形狀、尺寸的液滴陣列,並利用液滴陣列進行單細胞的培養與觀測。
  • 液晶液滴流場下的行為研究
    儘管微流體已廣泛應用於水油乳液的研究,並在另一種具有界面張力的水油乳液中製備單分散的微米大小的液晶液滴,但液晶液滴的流體動力學研究仍然很少,因為大多數研究主要是為了了解它們的熱力學平衡特徵。利用微流體通過水動力操縱液晶液滴形狀的能力,可以研究其變形引起的相變,調整其自組裝結構,從而為設計新材料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平臺。
  • ...藥學院陳瑞冰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張寧教授團隊發現lncRNA...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藥學院陳瑞冰教授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張寧教授合作團隊題為:Interactome Analysis Reveals that LncRNA HULC Promotes Aerobic Glycolysis through LDHA and PKM2的最新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