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
老字號
Songjiang
迎賓樓的記憶(三)
吳宗玉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政府組織各行業成立公會。「松江菜館點心業公會」應運而生,統一管理東門至大倉橋的所有菜館、點心店和各類小吃攤。辦公室設在妙嚴寺弄底與壽安路交叉口的一座獨院民宅內,我父親是該公會主要負責人之一。1956年,公私合營,成立「松江縣飲食服務公司」,酒店、沐浴、理髮、照相、茶館等服務類行業集中併入,何夢漁是政府任命的公方經理,父親則由私企業主推選後,經批准脫產任私方經理,主持日常工作,是松江飲食服務公司的首屆領導之一。
父親吳彬源的「松江菜館點心業公會籌委會」紀念章(吳宗玉 供圖)
孫大廚離開後,迎賓樓又招聘了松江名廚王苟(大名王福生)上位。王苟年長父親十餘歲,人高個削瘦,目光犀利,名氣不小,是重量級人物,曾列「松江十大名廚師」之首,其嫻熟技藝令人讚嘆。但他觀念較保守,關鍵活往往會留一手,如八寶鴨拆骨、松江三球的製作等等。這對於從舊社會過來的老一輩手藝人來講無可厚非。有時王苟私下做幾樣拿手菜,如秘制的「梅乾菜焐肉」「綠豆糕」等點心,夏季還會拆好一盅蟛蜞螯的肉,給一些很講究口味的財主少爺送上門。他是嚴家花園和韓三房的常客。
這些耳熟能詳的菜餚、點心,經王大廚之手,頓時變成珍饈佳餚。比如「梅乾菜焐肉」,就彰顯了王苟的獨門絕技。這道菜關鍵是一個「焐」字,上等梅乾菜先蒸透後切細再蒸,隨後再與已五成熟的五花肉一起燒,用小火慢焐至肉酥收汁,菜乾末溶粘在肉上,豬肉經菜乾吸脂,肥而不膩,肉香與菜香交互輝映,但凡品嘗過這道菜的人都讚不絕口。清炒鱔糊則是迎賓樓的一款招牌菜,須用素油、豬油和香油,缺一不可,還須掌握好火候,調料適時跟進。這道菜的功夫在煸,煸炒到位後,鮮香肥糯俱全,回味無窮,吃過會上癮。
為保證質量,黃鱔預先批量採購,放在店後雜作間的幾口大水缸裡養著,鱔絲在當天現劃。還有一道什錦湯,用河蝦仁、雞片、魚片、肉片、肚片、腰片、鴨肫片、冬筍片、香菌片和火腿片配製,湯清、味美、原汁原味,一直是老吃客的最愛。而平時熱賣的「三鮮湯」,是迎賓樓的另一款親民大眾湯。
《雲間美食》收錄的「松江三球」
1959年,迎賓樓酒家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翻建,從此店面五開間上下兩層成一整體,店堂寬敞明亮,面貌煥然一新。大門是兩扇左右對稱、上半部均鑲玻璃邊框厚實的彈簧門,東間專售本幫熟食菜,寬大的樓梯口朝西向,緊靠熟食間後。底樓可擺八仙桌八隻,樓上能容圓臺十二桌。「迎賓酒樓」四個一米見方的黑色大字,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主樓東牆外壁高處,格外醒目。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迎賓樓特地到蘇州定製了紅木餐桌椅十套。方桌配背椅,圓桌配蛋凳,兩款式各半,清一色香山工藝,既高貴又典雅。擺放在樓上,西半部稱裡堂,靠樓梯處的東半部稱外堂,裡外堂之間用墨綠色絨幔相隔。憑藉人才和規模優勢,迎賓樓作為松江餐飲業的一張名片,成了與兄弟郊縣同行間交流的窗口。
資料:松江微歷史
編輯:沈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