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能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吉大翼龍


    12月22日,在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化石陳列館首次展示了前不久在我國遼西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爬行動物新類群——翼龍化石模式標本及其研究成果,這也是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爬行動物領域研究所取得的一項新的科研成果。

    據專家介紹,翼龍類Pterosauria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約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是最奇特的一類能飛行的爬行動物,也是脊椎動物向天空擴展的先驅之一。它們多生活在較大的湖或海邊。以往在我國新疆烏爾禾地區早白堊世晚期發現的準噶爾翼龍Dzungaripterus就是生活在大湖邊,翼展達3.5米;美國的無齒翼龍Pteranodon翼展達6.7米以上。近年來,我國遼西相繼發現了一批翼龍化石,但以往報導的幾種翼龍化石如樹翼龍、東方翼龍、郝氏翼龍、熱河翼龍等均是有牙齒的翼龍類;僅「董氏中華翼龍」為小型的無   牙齒的翼龍,但屬於古神翼龍科Tapejaridae。

    此次發現的「吉大翼龍」化石產自我國遼寧省西部朝陽地區上河首的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地層,距今約1.3億年。該化石的模式標本是一具接近完整骨架的翼龍,帶有一個近於完全的頭骨,其翼展約1.6米。這一化石是熱河生物群中迄今已發現的第二件保存完整的無牙齒的翼龍,屬無牙齒的翼手龍類Pterodactyk idea,其最顯著的特徵是上、下頜骨無牙齒,頸椎長。這一新成果對研究翼龍類的系統分類、演化及其地理分布,以及對進一步研究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組成及其生態環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化石是由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董枝明及其率領的吉大古脊椎動物課題組完成的。為感謝吉林大學對此項目的支持,該翼龍的屬名被贈給吉林大學,命名為「吉大翼龍」(Jidapterus)。這是我國古生物學界第二次以大學名字作為古生物屬名而命名的珍稀動物化石。

相關焦點

  • 圖文:我國發現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3)
    圖文:我國發現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3) 點擊進入>>> 這是遼寧省西部「吉大翼龍」化石的發現地(資料照片)。近日,一種早白堊世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吉大翼龍」化石在遼寧省西部地區被發現。 該化石是由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董枝明教授及其率領的吉林大學古脊椎動物課題組完成的。據董枝明介紹,「吉大翼龍」化石發現於遼寧省西部朝陽地區上河首的早白堊世地層,距今約1.3億年。
  • 我國發現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吉大翼龍(圖)
    新華社記者 馬揚攝  記者張玉來報導:昨天下午,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在中心化石陳列館首次展示了前不久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爬行動物新類群———「吉大翼龍」化石的模式標本及其研究成果。  該化石是由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吉林大學兼職教授董枝明及其率領的吉大古脊椎動物課題組完成的。
  • 研究人員在鯊魚化石中發現史前飛行爬行動物的遺骸
    今年年初,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博士生 Roy Smith在梳理一抽屜鯊魚化石時,有了一個令人驚奇和激動的發現:一種生活在6000多萬年前的飛行爬行動物的遺骸。Smith在檢查英國兩個博物館收藏的鯊魚鰭刺化石時,注意到一些碎片中含有神經孔。鯊魚鰭刺沒有這些,所以Smith意識到有些碎片和其他碎片不一樣。
  •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 2002年5月3日21:41  新華網   新華網長春5月3日電(記者 徐機玲 王景和)1.45億年前盛開在中國遼西地區的「世界最早的花」――遼寧古果、中華古果,新近被確認屬於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類群
  • 它是動物界活化石,明明是爬行動物,卻學會了飛行
    一種神秘的爬行動物 動物界的活化石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爬行動物,之所以說它神秘,共有三點原因。第一點,這種爬行動物的外觀,與西方人理念中的龍有著比較類似的頭顱。也許這種爬行動物的外表和龍還有些差距,但縱觀整個生物界,也許只有它和西方人眼中的龍最為相近了。第二點是,這種爬行類動物,是迄今為止研究人員所發現的,唯一一個可以在空中飛翔的。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被命名為深裂耳葉苔的新類群主要特徵為營養枝側葉背瓣長卵形或橢圓形,葉尖具細尖,附體大且明顯,腹葉兩深裂。耳葉苔屬現生種的營養枝均不具深裂的腹葉,僅少數現生種的繁殖枝具有深裂的雌苞腹葉。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於烏克蘭始新世琥珀中的F. riclefgrollei營養枝也具有深裂的腹葉,但其側葉背瓣是圓形的,葉尖圓形,附體較小,與當前化石區別較大。
  •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近日出版的德國《自然科學期刊》(Naturwissenschaften)以封面文章發形式報導了我國貴州省發現的一種罕見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化石古生物學家曾經發現過海相地層中保存的「槽齒類」化石,但是這些化石都比較殘破,並且本身沒有明顯適應於水生(海洋)環境的特徵,因此都被認為是動物死亡以後被衝刷到海洋中保存成化石的。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工作者首次發現了海相地層中保存的「槽齒類」完整骨架,並在化石上找到了一系列的水生特徵,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科學網—發現胎生遠古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合肥工業大學劉俊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懷孕的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約有這一發現表明這種與恐龍、鳥類和鱷魚同屬一組的主龍形下綱爬行動物會產下活幼崽,而非產卵。此前,人們從未發現過胎生的主龍形下綱動物。相關成果2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胎生曾在許多種動物中獨立演化出來,但現代鳥類和鱷目動物都是通過產卵繁殖的,表明在這一世系中或許存在著阻礙胎生的生物學限制因素。
  • 山西陽泉首次發現2.54億年前二齒獸類新物種
    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 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 合肥工大發現胎生遠古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合肥工業大學劉俊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懷孕的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約有2.45億年歷史。這一發現表明這種與恐龍、鳥類和鱷魚同屬一組的主龍形下綱爬行動物會產下活幼崽,而非產卵。此前,人們從未發現過胎生的主龍形下綱動物。相關成果2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胎生曾在許多種動物中獨立演化出來,但現代鳥類和鱷目動物都是通過產卵繁殖的,表明在這一世系中或許存在著阻礙胎生的生物學限制因素。
  • 雲南德宏發現天南星科海芋屬新種
    新華網昆明10月12日電(記者 趙珮然)我國科研人員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進行野外考察時,發現天南星科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冰介紹,運氣海芋是狹域分布種,被發現於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分布於熱帶季雨林林下、路邊等生境,推測在鄰近的緬甸也有分布。劉冰說,海芋屬在全球範圍內已知78種,近20年來仍有新類群被不斷發現。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鱗甲有靈-什麼是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最早由一類迷齒兩棲動物演化而來,目前已發現最早的爬行動物是生活於石炭紀晚期的林蜥(Hylonomus sp.)
  • 科學家發現史前海生爬行動物新物種 樣子類似尼斯湖水怪
    摘要: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西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  這具爬行動物骨架化石包括頭骨的大部分、脊椎、肋骨以及鰭狀的四肢,其中頭骨還帶有一排長而鋒利的牙齒。>西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
  • 中國科學家復原海洋爬行動物化石「錐子頭海怪」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昨天在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論文,準確復原了兩年前在我國發現的奇特海洋爬行動物化石「錐子頭海怪」的形象,其外貌與所有已知物種大相逕庭。  2014年初,一種奇特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在我國西南腹地被發現。
  • 新知丨中國的爬行動物有多少?
    1977年,《中國爬行動物系統檢索》出版。該書是我國最早的全面而系統整理中國爬行動物的文獻(四川省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收錄我國爬行綱動物316種,包括鱷目1科2屬2種,龜鱉目4科14屬24種,蜥蜴目8科34屬117種,蛇目8科53屬173種。
  • 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動物被發現
    北青網訊 一項新的報告顯示,一隻翼展比倫敦巴士還寬的新發現恐龍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Cryodrakon boreas(通常被錯誤地稱為翼手龍)是一種翼展高達10米的飛行爬行動物。它生活在大約7700萬年前的白堊紀。
  • 古生物學家在南極發現白堊紀海洋爬行動物的巨大軟殼卵
    在南極洲6800萬年前的近海海洋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滅絕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卵。一對mosasaurs及其卵的藝術家渲染圖新的化石名為南極洲緩動生物,是南極發現的第一個化石卵。該標本的體積超過了所有已知的非禽類恐龍的卵,並且在結構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