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難以理解,但人的大腦大概是最難理解的,舉例來說,為什麼有些事情你怎麼都記不住(比如數學公式等)?有些,卻想忘也忘不掉,被人拒絕的感覺,真的像身體上的痛,別擔心,讓我們開始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吧!
如果一家素食和其它產品提供卡路裡表,大家比較不會點健康的食物。反而會多選擇高卡路裡的餐點,為什麼呢?你可能肚子正餓,和你的身體在尖叫"現在就餵我",所以你就只能照做,這發現牆上有個方便的【卡路裡表】,告訴你一個油膩膩的大漢堡加起司710卡,而一個大的凱撒沙拉大約是500卡,這時候,你的飢餓感說話了"你看就差200咯,有差嗎?"反正你的腦子也被購買食物的想法佔據了,沒有想太多後果,有人都會去看【卡路裡表】他們不知道健康的沙拉熱量,跟一個起司漢堡差不多。
你如果覺得在緊急的時候,身邊有越多人會更有可能得到幫助,不幸的是,現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如果緊急事件發生在人群中,你可能會成為【旁觀者效應】的受害者,已經一次次的被驗證,有越多人看到事件發生,人們伸出援手的機率就會越低。(老太太摔倒在人群沒人去扶,如果在人煙稀少的野地裡,反而有人去幫助,就是這個道理!)造成種現象的原因是,人們再有別人可以擔當責任時,都不喜歡挺身而出,都想著"如果我不出手,肯定也會有別人出手,那為什麼我要出手。"
你曾經抱怨超市裡的商品選擇性不高嗎?就算你要選擇對你來說也不夠,有太多選擇時,你的大腦會凍結,無法做最終決定,曾經一個實驗是,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實驗者設了兩個攤位,其中一個攤位擺設許多不同的商品, 在其中一張桌子上擺著六種不同果醬,而另一張桌子上則有24種不同的果醬,你如果覺得第二個攤位也會有比較多消費者光臨,那你就錯了,第一個有比較少商品的攤位獲得60%的消費者光臨,而有31%的他們都買了其中的一種果醬,而另一邊較多選擇的攤位,獲得40%的消費者上門,卻只有3%的人購買產品,結論是【少既是多】,如果要賣東西,就不要給消費者太多的選擇,而你若是名消費者最好是從最多四樣產品中選擇。
誰不喜歡認為【自己做的決定】都是合理且經過行為功能分析的,不幸的是,並沒這麼簡單,幾乎所有你做的決定都是【下意識】以心理處理的,但這怎麼解釋我新買的手機下手前?我比對過所有價格功能,我有做功課的,這些我都懂,但做這些時,可能都是你的潛意識在做工。舉例來說,你可能看過這支手機的廣告,而他就這麼卡這記憶裡,但你別擔心,雖然你的潛意識幫你做很多決定,並不代表它們是錯的或是不好的分析,我們的大腦每秒都會分析一千萬個諮詢,所以相信我。你做決定的工具很穩當的,大腦是你的得力助手,你懂的,講到這個你真的得多相信你的潛意識一點,他們特決定的速度比你還要快。
手機為例,今天你在家店裡售貨員已經說服你買下這個【世界無敵的型號】,你最後要做的就是付錢而已,但這也是問題的開端,你開始猶豫感到不自在,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時,就是你的潛意識開始掌控大局的時候了,它已經決定了,還比你快,它不喜歡售貨員給你的方案,如果像這樣負面的情緒很強烈,你可能真的得相信你的直覺,通常是不會做。
人是不能一心多用的,除了一種情況外,可能會覺得你可以【一心多用】,因為這是普遍的概念,但事實上你能做的只是很快地在不同事情間轉換,那唯一的例外是,當你在做的事情是較單調且你已經做過上萬次了的事情,那麼你就可以在洗碗時想著工作的事(開車也是同理),或者你可以邊講電話邊做其它事。
心裡痛和生理上的痛都會觸發大腦同一個位置,這表示當你的同事忘記邀請你去他們的派對,你會感覺他們像重重的打了一拳,事實上,我們在演化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決定要節省資源經濟實惠路線,所以我們只有單一的一個神經系統接收心理和生理上的痛楚。
不知道各種小夥伴有沒有看懂呢? 或許說的比較籠統,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與我探討哦,如果喜歡也請訂閱我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