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動物們都是「有奶便是娘」,可如今人類馴化的動物不過幾十種,大多數動物沒被馴化是因為沒有必要,非洲人沒有選擇斑馬是因為物產豐盛,不需要斑馬作為代步工具,想吃肉了就去抓。
歷史上人類馴化了幾十種動物,可是根據現有歷史考證,非洲人馴化的動物很少,主要的馴化動物都是亞歐大陸的居民完成的,亞歐大陸是四大文明的發源地,而文明的發展趨勢是逐漸地定居,靠農業牧業供養整個人類部族。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亞歐大陸的居民馴化了很多動植物,動物用於獲得肉或者協助人類工作,植物用於生產穀物、蔬菜等,為人類補充所需的營養物質。不管是農業還是牧業都是高效率的獲得能量的方式,如今亞歐大陸也分布著最為發達的農牧業,只有美國這個後起之秀其實也主要是靠歐洲移民和較少的人口數量,美國農業也很發達。
可是在人類起源的非洲農牧業卻都不很發達,在馴化的動物中,由非洲人實現的就少數幾種,究其原因大概是由於非洲人不必要那樣做。非洲除了撒哈拉地區,在雨林和非洲草原地帶,其實物產豐盛,缺吃少喝了直接去捉就行了。
現存的一些非洲人類族群,比如馬賽人,曾經以捕捉獅子而自豪,但是他們卻不喜歡學習,就喜歡住在草原上,靠飼養牛羊生存,物質豐盛使得很多非洲古老的人類族群缺乏動力。
即便如今非洲的很多地區,人們也還意識不到耕種的重要性,這是很多因素決定的,非洲技術不發達,沒有能力興建大型農場,而非洲的物產比較豐盛,人們也比較習慣向自然索取物質和能量。
物產較為豐盛使得非洲人不需要長途跋涉,而地形多樣(非洲也有很多高山、草原、叢林、沙漠)導致向遠處遷徙的艱難,歷史上由於人類族群數量的增加,其中部分人類不得不向外遷徙,探索新的食物和新的生存區域,而這種歷史使得非洲人缺乏動力。
亞歐的居民因為長途跋涉,需要有動物作為代步或者運輸的工具,因為面臨很多陌生的環境,需要狗等動物協助人類看守家園或者捕獵,在這種歷程中,亞歐的居民發展最好,人口數量最多,有最為發達的農牧業,且馴化了最多的動物類型。人類起源的非洲和人類最後到達的美洲,這些方面反而都比較差。
非洲動物資源很豐盛,可是非洲人馴化的只有珍珠雞、狗、牛、鴿子等少數幾種。斑馬這種大量存在於非洲草原地區的動物沒被馴化就源於非洲草原物產豐盛,而物種多樣性使得非洲人和動物之間存在著較為廣泛的鬥爭。
圍繞草原或者叢林存在的人類部族人口數量在古代一直起不來,那麼在豐富物產的供給下,人們只需要去抓就好了,甚至不惜從獅子口裡搶奪食物(馬賽人),他們不需要馴化斑馬用於代步或者運輸。殘酷的生存競爭也使得斑馬的性情較為兇猛,馴化的時候可能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而這對於落後的非洲文明實在是沒什麼必要。
人類祖先千辛萬苦才攀登上這麼一個高級的生態位,掌握著對其他生物生殺的權力,馴化動物使得人類獲得肉食更加簡單。
人類如果想,最兇猛的猛獸獅子老虎、陸地體型最大的動物大象都可以被人類馴類玩雜技或者運輸,沒有馴化就是因為沒什麼必要,吃得多長肉效率還低,養起來不划算。對於一些本性難移的動物而言,長時間的辛苦馴化或許並不值得,而一些地區物產豐盛,更不必要馴化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