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開園 餘杭開發區迎來「最強大腦」

2020-11-29 浙江在線

2020-11-28 17:3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唐駿垚 通訊員 陶玲燕

經過多年發展,高端裝備製造已成為杭州市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餘杭開發區」)的兩大主導產業之一。

如何更好服務高端裝備製造企業,賦能其高質量發展?

11月28日,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在餘杭開發區IN PARK產業園正式開園。該高端裝備研究院是浙江大學和餘杭區政府校地共建的高端裝備創新研發平臺,由余杭開發區出資籌建,掛靠於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浙江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旨在高品質地開展高端裝備領域的技術創新及成果產業化,助力製造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區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解決我國關鍵工業領域「卡脖子」問題,為餘杭、為浙大帶來新的機遇與發展。

據悉,該研究院設立智慧機器人、高端機電系統及工業軟體、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半導體裝備、高端醫療裝備五大中心。餘杭開發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集聚餘杭區產業、政策優勢和浙江大學的技術、人才創新資源,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旨在打造以「創新驅動、服務地方、成果轉化、市場導向」為目標的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

開園儀式上,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雪浪數制(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力聚熱水機有限公司、浙江晶盛機電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業首批籤約入駐高端裝備研究院,以建立研究中心的形式開展合作研發;

杭州老闆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微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鐵流離合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西奧電梯有限公司等12家餘杭企業作為合作企業進行籤約。

「一方面,浙江大學的科技創新成果可以與企業合作進行產業化;另一方面,企業有什麼技術上的難題,可以與研究院合作開展聯合攻關。」餘杭開發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是餘杭開發區持續推進「三服務」、為裝備製造企業搭建的研發交流新平臺,將助力餘杭打造數字經濟和新製造業「雙引擎」驅動。

1606556076000

相關焦點

  • 看餘杭開發區雙創答卷④丨賦能企業 這裡有了「最強大腦」
    今年以來,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堅定實施「大孵化器」戰略,打響未來智造城雙創品牌。2020年已進入倒計時,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看餘杭開發區雙創答卷》專題,多角度呈現其創新創業活力。 今年起,浙江省全力打造新型高能級人才賦能平臺——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致力於成為重點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的「最強大腦」。
  • 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成立 國家大學科技園擴建開園「迎客」
    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供圖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簡稱「浙大溫研院」)正式掛牌成立。這意味著,溫州與浙江大學校地合作邁入了新的階段。  浙大溫研院位於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甌海經濟開發區鳳南路26號)內,擁有2.3萬平方米辦公研究場地。記者在現場看到,園區內的10號、11號等幾幢研究用房已完成裝修,以全新的面貌等待研究機構相繼入駐。
  • 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掛牌
    7月11日,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掛牌暨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擴建開園儀式在甌海經濟開發區舉行,市委副書記、市長姚高員,浙江大學副校長王立忠等共同為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掛牌,啟動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擴建開園。
  • 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
    餘杭開發區圍繞轉型升級目標,完善規劃,突出招商,提升服務,基礎配套基本完善。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從單一加工型工業園區向多功能創新產業區發展,逐步發展起生物醫藥、電子電氣、裝備製造、紡織服裝等產業門類。
  • 天津大學浙江紹興研究院簡介
    為深入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天津大學科技教育資源更好地融入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打造杭州灣先進智造基地,2019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先後與天津大學籤署共建天津大學浙江紹興研究院合作協議,天津大學浙江紹興研究院在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落地,並於2020年7月24日完成獨立事業單位法人註冊。
  • 餘杭推出「人才特區」十項舉措,杭州未來科技城國際人才園今日開園!
    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今天下午杭州未來科技城國際人才園正式開園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張振豐,省委人才辦專職副主任張旭明,省外國專家局局長厲勇,市委人才辦副主任王孟輝,區領導顧國煜、戴桂香、梅建勝、黃德偉參加開園儀式。
  • 為何漕河涇開發區能夠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的「最強大腦」?
    然而,隨著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光機電、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領域加速融合,科研機構集聚、創新資源豐富、信息產業發達的漕河涇開發區同這一全球最活躍的創新領域形成了最佳契合點,正在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環節的「最強大腦」。截至目前,漕河涇開發區已有5家生物醫藥企業在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實現上市。
  • 2020中國碳材料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餘杭舉辦
    作為第四類工業材料,碳材料將在新能源、自動駕駛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10月15日-16日, 「2020中國碳材料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杭州市餘杭區舉辦。
  • 世界「最強大腦」齊聚武漢!看頂級高手巔峰對決
    剛送走擁有「最強體魄」的各國軍人武漢又將迎來世界「最強大腦」一場國際性的腦力巔峰對決來了由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主辦武漢廣播電視臺武漢海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28屆世界腦力錦標賽全球總決賽明天上午將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賽來自40多個國家的500多位選手進行一場「頭腦風暴」決出全球「最強大腦
  • 再度登頂,餘杭又成浙江第一富人區!
    衛冕浙江經濟第一區 2018年,餘杭區以全區GDP2312.4億元,成功擊敗蕭山,加冕「浙江經濟第一區」。這是餘杭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GDP浙江區縣(市)冠軍。
  • 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推進企業「汙水零直排」
    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推進企業7月21日下午,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來到杭州亞麗絲線業有限公司,就該公司不久前排查出的部分雨水管道破損滲漏等問題進行整改指導,並提供精準服務。去年12月以來,為深入推進「五水共治」工作,餘杭開發區及轄區東湖街道,在初步完成以截汙納管、雨汙分流為重點的企業「汙水零直排」整治工作基礎上,對轄區329家供地企業進行汙水整治「回頭看」,幫助企業進一步提升顏值和內涵。
  • 國家自創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培育企業「最強大腦」 整合高校資源...
    建設一年交出亮眼成績單多項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  去年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寧波、溫州2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迎來重大國家戰略機遇。  積極培育「最強大腦」讓企業成為科研主體  「公司重視研發,研發資金投入逐年提升,每年按20%的速度遞增。」
  • 揚大江都高端裝備研究院成企業「科技保姆」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陳瑜) 2017年5月,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政府與揚州大學合作共建揚州大學江都高端裝備工程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3年來,研究院致力於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服務江都經濟建設,轉化了一批科研成果,幫助企業解決了若干技術難題……被譽為「科技保姆」。
  • 市政府與浙大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 打造政...
    溫州網訊 昨天,溫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溫共建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並將在決策諮詢、人才交流、高等教育、幹部培訓等領域深化拓展校地合作,攜手打造政產學研合作新典範。  副省長、市委書記陳偉俊和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出席籤約儀式,並共同為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揭牌。
  • 攻關先進材料 賦能高端裝備
    佛山桃園先進位造研究院經佛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海園管理局、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三方共同建設,旨在推進現代材料表面塗層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打造高端裝備專用先進塗層產研創新示範平臺,推動佛山高端裝備產業轉型升級。
  • 共享資源要素,浙江布局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 給特色產業裝上「最強...
    如今,邁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浙江,正著力打造全新的工程師「金名片」。2020年,浙江在全省布局建設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通過集聚一批海內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共享技術、成果、人才等資源要素,為地方特色產業裝上「最強大腦」,助推浙江產業轉型升級。
  • 浙江唯一!餘杭為試驗運行主體!杭州成功入選這一國家首批名單
    餘杭全力助推杭州試驗區建設作為試驗區核心區,近年來,餘杭緊盯建設「全國數字經濟先行區」的目標,培育了信息軟體、數字內容、電子商務、雲計算與大數據等四個千億級集群,加快構建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區塊鏈等新興生態區,始終堅持推進無人機低空商用產業發展,積極協調開放部分低空空域,開展無人駕駛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 兩個有關西工大寧波研究院的小故事
    ,研究院便完成了籌建、籤約、落地全過程,於當年9月29日正式揭牌;同期,智造港園區開始動工,2020年5月底完工交付,團隊和設備進場,8月27日開園——一連串緊鑼密鼓的時間線再次刷新了寧波速度。記者了解到,西工大寧波研究院設立了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信部重點實驗室、航天動力技術工信部協同創新中心、微小衛星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無人水下運載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空天微納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5個寧波分中心,既與本部院校的「最強大腦」聯動,又能助力寧波推進「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全力打造單項冠軍之城和科技創新高地,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