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2020-07-13 天文在線

100個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相聚在慕尼黑重新評估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要相信一個理論?」在今年喬治·埃利斯和喬絲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上,他們表達了關於現在的發展對理論物理領域的影響的擔憂,特別是去解決基礎問題的不可靠的嘗試,關於時間,空間,和物質。他們的文章刺激了這次會議的召開。

埃利斯和喬絲發現,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已經強烈相信沒有經驗確認的理論的可行性。這種趨勢主要表現在對於量子引力理論的追問,特別是弦論,和宇宙學理論。宇宙學理論宣稱早期宇宙引起了多元宇宙。為什麼科學家相信那些還沒有被實驗驗證的理論?有時候更糟,這些理論甚至不能在理論上被驗證。那這還是科學嗎?

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慕尼黑會議的組織者之一哲學家理察·道伊德已經發現了相似的趨勢,並在他的書«弦論和科學研究方法»中爭論弦理論學家特別使用一種「無經驗理論確認的科學方法」。這種方法在理論的提升完善階段被使用,並在收集指示的基礎上確立。這種收集指示增加了物理學家對於理論能描述自然本質的自信。例如,這些指示是不同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的數量,一個新的理論和一個已經確認的理論的聯繫的緊密程度,和這個理論能引發的意外的發現的數量。

當道伊德專注於弦論的時候,沒有經驗確認的理論已經被使用了,而且已經在理論物理研究中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到目前為止缺少的是一個合理的哲學基礎。道伊德的觀點提供了一個基礎。不必說,弦論學家對於現在他們的方法有哲學的支持是很高興的,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看到科學的方法被削弱。這就是激勵埃利斯和喬絲去「保衛物理完整性」的動力。現在研討會討論的是以下問題:在哪種情況下,這種沒有經驗確認的理論是合理正確。

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當物理學已經變得成熟吧,用實驗驗證新的,更基礎的理論變得更加困難。一些已存的理論因為太難去驗證以至於人們認為在可知的未來都無法進行驗證。過去的方法不再適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戴維·格羅斯說:「我們處在一個科學的不同時代。」

格羅斯為了找到一個好的策略參加了這次研討會。特別地,他很擔心多元宇宙思想的普及程度,我們的宇宙只是萬千宇宙中的一個的猜測,每一個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定律。「我希望我可以讓哲學家在對於多元宇宙的討論中起到重要作用,這也是我正擔心的點,」當格羅斯在講述他參加研討會的動機的時候所說,「這是一個危險嗎?去討論多元宇宙是合理的嗎?」

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格羅斯在卡洛·羅韋利之後通過介紹弦理論的最新進展開展了這次研討會,卡洛研究的是和格羅斯對立的項目:圈量子引力理論。格羅斯認為弦理論是無可替代的,現在所有的物理定律都能和其完美的適應,繼續研究是有很好前景的。羅韋利反對這個觀點,他說弦理論就是錯的,不可替代的理論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很多人都在研究可替代的理論。相反,羅韋利指出,弦理論的普及是存在社會原因的。他解釋,圈量子引力理論的前景是沒有被客觀評估的。這和格羅斯的觀點相牴觸,因為格羅斯堅持認為圈量子理論在幾十年前已經被評估了,而且很多人都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

在研討會中,關於科學理論的測評是否會被社會因素影響是一個持續的主題。戴維認為非經驗性的理論評估正確地捕捉到了一個理論正確的可能性,依賴於科學家們的客觀判斷。但這只是理想化的場景,就像理想化在同期的經濟生活中,消費者是完全理智和有充分信息的。很清晰的是這不是一個現實的假設。但不清楚的是,社會以因素和科學測評有多相關。

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另一個反覆出現的擔憂是公眾的看法。哲學家馬西莫皮格裡奇提問,我們是否應該走向一個可能對我們信任科學產生負面影響的新的科學戰爭。他提醒觀眾,「這場辯論是公開進行的」,而他一直在現場參與。

理察·戴維指出,公眾看法的部分擔憂是術語的問題。當他講起理論的確認時,他確信我們沒有最終確認理論,而是一個逐漸增強理論是正確的可信度的過程。

然而羅維利認為這些詞彙太繁冗了。他更喜歡一個謹慎的術語,就像「非經驗性的理論評估」。斯拉瓦·穆哈諾夫說,部分的責任歸咎於科學記者,他們總是就高度投機的話題發表「新聞」。普通的讀者無法從科學媒體中推斷出來有多少有爭議的觀點。

研討會以一種有活力的方式進行。戈登·凱恩解釋說,弦理論可以做出預測。他宣稱他的團隊展示出弦理論可以準確的預測希格斯質量的觀測值。這對於戴維·格羅斯來說是一個過於誇張的言論,戴維打斷戈登並說「這不是被廣泛接受的。」賈德瓦力沒那麼禮貌「我敢用你的晚餐打賭,我可以證明它是錯的。」賈德瓦力接受凱恩的觀點:「讀一下這篇論文,我並不需要去讀它,因為我知道它是錯的。」一個在觀眾席上的哲學家抱怨說他想聽到剩餘的談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方法的一部分。」格羅斯對哲學家解釋說。

當討論繼續時,哲學家克裡斯·蘇特裡奇哀嘆「移動門柱問題」。如果一個理論的預測,就像超對稱粒子的出現一樣,可以一直符合新的數據(例如未被發現的數據),這讓在現實中很難檢驗一個理論。「很多懷疑論的原因是『我們如何解決它?』面對這樣的靈活性,我們如何使有意義的測試成為可能?」

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哲學家拉丁·達達什蒂的討論可能最接近答案。如果物理學家不得不依靠非經驗性的理論評估,這就需要他們花更多的注意去講清楚他們的假設。他爭論:「總是會存在限制,所以沒有可替代物。」達達什蒂總結到:當假設沒有被完全揭示,這將會帶來危險,可替代物將被永遠拋棄。

在會議的最後一天我說物理學家在實踐時確實是用未被揭示假設:他們用美學的判斷去選擇方法。哲學家埃琳娜·卡斯特拉尼講述了弦論的歷史:「這個理論被認為是很漂亮的,而且它有一個很吸引人的數學結構,獲得了現實狀況和深度物理理論的一致同意,於是從直覺上就感覺弦論和物理世界多少是有一些關聯的。」但是憑什麼漂亮是評估的一個有價值的標準?這個問題被歷史學家克拉夫提出,他認為理論過去被認為是優美的,但現在被認為是錯誤的:例如穩定的宇宙的理論,原子渦動說,大一統理論。

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對於研討會的任務是是否有可替代的理論來替代弦理論,可替代理論在參與者中還不能完全呈現。當弦理論發聲時,除了羅韋利,沒有人會對量子引力提出其他的研究方法。最明顯的遺漏是漸進安全重力。當然,在研討會上也有一些對於多元宇宙的懷疑,但只有很少的人支持這些懷疑。

弦理論家喬波爾欽斯基,本打算提出支持多元宇宙的論點,不幸的是,他在短時間內取消了他的參與。他的討論被戴維·格羅斯替代。格羅斯自己不喜歡多元宇宙的觀點,但他認為提出一個與自己觀點相反的想法是一個好的做法。假扮波爾欽斯基,格羅斯認為我們生活在多元宇宙的概率是94%.觀眾們都笑了。格羅斯堅持說:「這很有趣。」,但並沒有說服力。在他扮演喬波爾欽斯基角色的時候,格羅斯強烈反對弦理論學家研究弦理論是因為社會因素。

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羅韋利感覺在研討會上的這種具有攻擊性的腔調被誤導了,他說:「沒有人懷疑弦理論是有趣的。」但是格羅斯有他自己的擔憂:「因為有一群人在他們的博客或者是書上發表攻擊弦理論的言論,公眾會被迷惑。」當其中的一個博客主經常寫一些量子引力理論,這種評論冒犯到我了。現實是,科學博客主(就像彼得·沃伊特,伊桑·西格爾,包括我自己)最大的任務已經變成清理草率的科學新聞。誇大宣傳是一個確實存在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博客主就要對此負責。

為何要信任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慕尼黑會議強調了很多研究基礎問題的物理學家的擔憂。這是一個早該發生的辯論,但是格羅斯所期待的解決策略並沒有出現。反而,越加清晰的是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同樣才剛剛開始理解這個問題。當經驗性的確認太過於遙遠的時候怎麼繼續進行是一個需要未來調查研究的問題。似乎類似的研討會將在未來繼續展開。然而,對於斯拉瓦穆·哈諾夫,情況是很清晰的:「將任何理論都只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是錯誤的,將每個理論從實驗中剝離也是錯誤的。真正的真理是在二者之間。」

作者: Starts With A Bang

FY:傅紅寧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何為理論?理論怎樣使大眾信服?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各執一詞
    100個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相聚在慕尼黑重新評估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要相信一個理論?」在今年喬治·埃利斯和喬絲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上,他們表達了關於現在的發展對理論物理領域的影響的擔憂,特別是去解決基礎問題的不可靠的嘗試,關於時間,空間,和物質。他們的文章刺激了這次會議的召開。
  • 為什麼有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質疑弦理論是不是科學?
    弦理論是科學嗎?10年來,圍繞這一問題,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一直在辯論。現在,人們將目光轉向哲學以尋求幫助。 2015年12月7日至9日,在由慕尼黑數學哲學中心和阿諾德·索末菲理論物理中心組織的一次旨在指責理論物理學遠遠背離實驗科學的特殊會議上,一些長期對哲學不滿的物理學家與哲學家碰面了。
  • 關於科學本質與靈魂的戰役:弦理論、多重宇宙是真的嗎
    物理學家通常認為他們「不需要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史學家,如同鳥兒們不需要鳥類學家一樣,」諾貝爾獲獎者David Gross在慕尼黑對著滿屋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物理學家引用了已故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的這句話。但是,非常時期呼喚非常方法。
  • 關於科學本質與靈魂的戰役:弦理論、多重宇宙是真的嗎-虎嗅網
    物理學家通常認為他們「不需要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史學家,如同鳥兒們不需要鳥類學家一樣,」諾貝爾獲獎者David Gross在慕尼黑對著滿屋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物理學家引用了已故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的這句話。但是,非常時期呼喚非常方法。
  • 哲學家與物理學家的「時間」之戰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1922年4月6日,作為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和那個時代最受人尊敬的哲學家柏格森的會晤,成就了前者,也成就了物理學。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之辯:改變我們時間觀念的跨學科交鋒》這本書就開始於這次會晤。全書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愛因斯坦同柏格森第一次會面時的「擦槍走火」,以及由此引發的「全面戰爭」;第二部分關注裹挾進來的諸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第三部分則進一步圍繞時間問題,呈現其所啟發出的諸多重要問題;第四部分為結尾,概述了在這場世紀之辯之後,以物理學為代表的科學與哲學之爭在今天又是如何愈演愈烈的。  「愛智慧」的哲學其實與物理學本為一家。
  • 一個沒有經驗檢驗的理論還是科學嗎?
    這是幾十年前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之一卡爾波普爾得出的結論。波普爾對他所謂的分界問題很感興趣,即如何區別科學和偽科學。他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可證偽性。一個理論若要被認為是科學的,就必須至少在原則上證明它是可錯的。波普爾對愛因斯坦的理論印象深刻,因為它在1919年得到了驚人的證實,所以他認為相對論是優秀科學的典範。
  • 一個沒有經驗檢驗的理論還是科學嗎?
    這是幾十年前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之一卡爾•波普爾得出的結論。波普爾對他所謂的分界問題很感興趣,即如何區別科學和偽科學。他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可證偽性。一個理論若要被認為是科學的,就必須至少在原則上證明它是可錯的。
  • 僧侶與哲學家: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
    是出版社聽說了你的故事,又知道我是你父親,認為如果我們兩個能夠坐在一起比較我們的觀點,會是很有趣的事。讓我先提供一些細節資料:你當初非常成功地拿到生物學的博士學位,在賈克柏門下成為一位優秀的研究生,在巴斯特學院做了許多年的研究。後來你在巴黎大學理學院的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包括賈克柏以及其他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們領給你特優的博士學位。
  • 橫跨科學和人文的鴻溝之一:從問題、方法到理論|雙體實驗室
    金觀濤老師認為:斯諾所謂兩種文化,正是指出科學世界和人文世界在現代社會本就是不相干的領域(屬於不同的真實性層次),它們之間的真實性標準今天已完全沒有聯繫。這樣一來,在現代社會當某一個領域(和層次)的真實性瓦解時,要將另一個領域(和層次)真實性標準引用過來,利用歷史上存在過的經驗(傳統文化)將它們整合起來的所有方法都已失效。
  • 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物理學家、數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
    而此時的牛頓已經去世100年左右了,所以他肯定是不知道「科學」這詞彙的,更不會知道自己日後會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也就不會知道自己研究的內容會被叫做科學。那如果見到牛頓要尊稱他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自然哲學家。
  •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目的及方法
    科學理論的這一特徵被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1902-1994)提升到了一個很核心的地位。波普爾寫過許多大部頭的書,其中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認為一個理論成為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是這個理論具有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也就是說一個理論要成為科學理論,必須明確地提出在何種情形下自己可以被推翻。
  • 科學是如何走向退化的?
    佔星術不是科學,因為佔星術家不使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一般科學家對哲學的了解往往一知半解。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在理論物理學中關於物質、空間、時間和宇宙的基礎物理學已經50多年沒有新的進展。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獲得基礎的物理學思想很廉價,但是要想收集所需的經驗數據卻異常困難。這些想法的實驗檢驗變得非常昂貴,而且周期很長,而且成果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一方面: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諸如弦理論或多元宇宙理論,儘管這些理論想法遠遠超出了人類目前能力範圍,因此他們不得不對那些不能依靠傳統假設檢驗的研究進行哲學辯護。另一方面:一些物理學家,如理察·費曼和史蒂芬·霍金等對科學哲學的價值不屑一顧。
  • 科學是如何走向退化的?是弦論導致的嗎?
    對於那些支持弦理論作為未來新範式的物理學家來說尤其如此。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弦理論研究中,人們認為自然界的基本成分和它們之間的作用力是由弦或能量圈形成的。由於需要假設物質和載力粒子之間存在一種基本對稱,即超對稱,還需要將六個額外的空間維度隱藏在一種稱為「卡拉比丘」流形的數學結構中,這幅圖景變得複雜起來。
  • 平行宇宙理論是科學還是民科
    科學想像、科學假設、科學理論,不是對著抽象名詞(尤其是還沒有得到觀測驗證的抽象概念)去展開想像、假設,而是對著「已知」去展開想像、展開假設。愛因斯坦就是對著邁克耳孫-莫雷實驗這個結果展開的假設,而其他科學家還對著「純粹想像中的以太」展開假設。成功與不成功的理論,都是有歷史真實案例做證明,這其實是一個科研方法論的問題。如何判斷一個思想、一個假說是有意義的?如何辨識民科?
  • 因為弦理論,科學將被重新定義?
    對於許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來說,一個理論無需實驗驗證,就意味著放棄了科學的底線。另一方面,弦論的擁護者則在用它的幾個內在屬性為它辯護。圍繞弦論的爭議引出了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是不是需要重新定義何為科學?《科學美國人》西班牙版分析了這些爭論的前因後果。是什麼讓人們認定一個理論是科學,而不僅僅是猜測?科學家根據什麼標準判斷某種理論比另一種理論更可信?
  • 理論物理學家如何幫助尋找外星人
    一些研究人員表示,科學家如果能夠找到一種不那麼「以地球為中心」的生命定義,他們可能會更好地找到外星人。換句話說,科學家需要擴大搜索範圍,以解釋外星生命可能與地球上的生命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可能很難圍繞更普遍的生活定義,因為他們對生命的了解都是基於對地球的觀察。然而,理論物理學家可能有更好的方法。
  • 宇宙大爆炸理論,讓哲學家靜悄悄的走開
    在那個年代,哲學界幾乎統治一切,哲學家可以高談闊論,可以嘲笑科學,而當時的科學家底氣不足,還沒有誕生向哲學界挑戰的勇氣。由於當年哲學界普遍認可宇宙是靜態的,所以年輕的愛因斯坦尚未擺脫哲學對他的影響,在思想上始終持有傳統。實際上,一直到1921年,在當時的整個哲學界,都極端藐視愛因斯坦的理論,甚至把他視為「小丑」。
  • 科學家為什麼說弦理論據稱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力的理論?
    面對把基本理論應用於可觀測宇宙時的困難,一些研究人員呼籲改變理論物理學中已有的一些信條。他們開始明確地提出,如果一個理論足夠優美且能夠解釋現象,那麼它不需要實驗的檢驗。這無疑打破了數百年來通過實證鑑定科學知識的哲學傳統。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所說,理論的科學性必須是可證偽的。
  • 理論物理學家認為:宇宙或可能根本沒有膨脹
    現在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異教般的觀點,即宇宙可能根本不在膨脹。  關於宇宙從未改變的觀點——一種持續的背景,它只改變我們對天空範圍的視野——早在很久以前就被擯棄,這主要是因為某些天文學家,例如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在20世紀20年代的研究。  哈勃分析了星系的組成原子吸收或者釋放的光,主要關注於光的特徵或者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