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質疑弦理論是不是科學?

2020-11-23 騰訊網

弦理論是科學嗎?10年來,圍繞這一問題,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一直在辯論。現在,人們將目光轉向哲學以尋求幫助。

2015年12月7日至9日,在由慕尼黑數學哲學中心和阿諾德·索末菲理論物理中心組織的一次旨在指責理論物理學遠遠背離實驗科學的特殊會議上,一些長期對哲學不滿的物理學家與哲學家碰面了。組織者稱,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科學方法的整體性以及科學在公眾中的聲譽。

會議是在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召開的。此次研討會召開的直接起因是 2014年《自然》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宇宙學家喬治· 埃利斯和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文學家約瑟夫· 西爾克哀嘆理論物理中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轉向」。

「在將基礎理論應用到已觀測宇宙時遇到的困難面前,」他們寫道,「一些科學家認為,如果一個理論很美妙而且經得住解釋,就不需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文章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可實驗性。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那樣,對一個即將被認定為正確的科學理論,科學家必須通過實驗對該理論進行證偽。埃利斯和西爾克在文章中指出,在某些領域,一些理論物理學家已經偏離了這個指導性原則,甚至公然辯稱理論物理不應該受制於該原則。

兩人將弦理論作為例子進行討論。該理論用無窮小的細弦替換基本粒子,來調和那些描述引力和量子世界的理論之間的矛盾。弦太過微小,無法使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探測。然而,一些人爭辯說,無論實驗能否對其結果進行測量,弦理論都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理論。原因很簡單:它似乎是解開諸多疑惑的「良藥」。

此外,西爾克和埃利斯還引用了另一個似乎已拋棄「波普爾主義」的理論:多重宇宙理論。多重宇宙理論認為,大爆炸產生了多個宇宙,其中大多數與我們的宇宙完全不同。

但在研討會開幕式的講話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大衛· 格羅斯對這兩種理論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弦在原則上是可被測試的,因此弦理論當然是完美的科學理論。而多重宇宙的概念就棘手多了,因為從我們的宇宙根本觀察不到它假設的宇宙,甚至在理論上也不可能觀察到。「僅憑當前無法對其進行檢測就認定(弦理論)不是科學實在荒謬至極。」格羅斯說。他因在強核力方面的研究獲得了200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對弦理論做出了突出貢獻。

參會者卡羅爾·羅維裡是法國艾克斯- 馬賽大學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他認為,目前雖然尚無法對弦理論進行檢驗,但並不代表它不值得理論物理學家為之付出努力和時間。埃利斯和西爾克的矛頭直指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的理察·戴維所寫的《弦理論與科學方法》(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的觀點。戴維在書中寫道,弦理論家已經開始遵循貝葉斯統計原則,即在先驗信息的基礎上預測某一假設正確的可能性,然後隨著必要信息的不斷增多對預測進行修正。然而,戴維發現,物理學家已經開始傾向於使用純理論因子,比如通過理論的內部一致性或在沒有可替代方案的情況下對預測進行修正,而嚴肅的做法應該是基於實際數據對預測進行修正。

在這次會議上,格羅斯與羅維裡產生了激烈的爭吵。前者認為,正是因為缺乏替代方案才使弦理論正確的可能性更大;後者多年來致力圈量子引力的研究,斷然否認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的說法。與此同時,埃利斯拒絕承認理論因子可以提高理論的可靠性。他說:「我對貝葉斯主義的回答是:新的證據必須是實驗證據。」

其他人圍繞貝葉斯統計學對弦理論的作用展開了獨立討論。斯德哥爾摩北歐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薩賓·赫森費爾德爾認為,弦理論的普及可能加深了一種印象,即認為它是物理學的唯一選擇。但是弦理論的普及也可能得益於社會學因素,她舉了一個例子:很多年輕學者已經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到弦理論,因為從工作前景來看,在這一領域搞研究顯然要比在那些鮮為人知的領域搞研究有前途得多。

科學史學家、丹麥奧胡斯大學的赫爾奇·克勞從歷史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說:「以前也曾提出過多個『新科學方法』的建議,但是用其他標準來替代經驗檢驗法的嘗試總是以失敗告終。」他還補充說:「至少這個問題在某些物理學領域就是如此,弦理論和多重宇宙理論只不過是多數物理學家研究的一個小領域而已。」

這種安慰對羅維裡來說遠遠不夠,他堅持認為應該明確劃分已被實驗證實的理論和尚在檢驗中的理論。他說:「當你走在街上,忽然有人攔住你說,『你不知道世界是由弦構成的,而且存在平行宇宙嗎?』這種感覺非常糟糕。」

會議結束時,物理學家的觀點似乎並沒有達成一致。與西爾克、埃利斯共同組織會議的戴維說,他並不希望人們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立場,而是希望通過接觸不同領域,能讓彼此「稍微緩和一點」。埃利斯認為,更有效的形式,比如為期兩周的暑期學校,或許更有利於達成共識。

相關焦點

  • 現代科學家中,可能有人超越愛因斯坦嗎?物理學家表示:真有一個
    說到物理學,不論廣大科學愛好者,還是科研工作者,頭腦裡第一個冒出的人名一定是愛因斯坦。雖說和牛頓的「江湖排名」中,誰是世界第一偉大的物理學家,還存在一些爭議(世界前2是沒有爭議的)。但是若說誰是全世界的人們「談到物理學,首先會想到的人」,那麼就非愛因斯坦莫屬了。
  • 因為弦理論,科學將被重新定義?
    對於許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來說,一個理論無需實驗驗證,就意味著放棄了科學的底線。另一方面,弦論的擁護者則在用它的幾個內在屬性為它辯護。圍繞弦論的爭議引出了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是不是需要重新定義何為科學?《科學美國人》西班牙版分析了這些爭論的前因後果。是什麼讓人們認定一個理論是科學,而不僅僅是猜測?科學家根據什麼標準判斷某種理論比另一種理論更可信?
  • 什麼是弦理論?真有10500個獨一無二的宇宙?
    弦理論假定,粒子其實是一種類似琴弦的一維實體,其振動規律決定了該粒子的質量和電荷等性質。據牛津大學和英國皇家科學院建立的一個有關弦理論的網站介紹,這套反直覺的理論最早提出於上世紀60至70年代,當時的科學家們曾用「弦」的概念為歐洲亞原子對撞機產生的數據建模。
  • 根據人擇原理的描述,是不是觀測者死亡後,這個宇宙也就不存在了
    例如,是不是宇宙的形成導致電磁斥力比強核相互作用的引力更強?在這種情況下,質子與其他質子相斥而不是相互吸引結合至原子核上。這樣就不會形成原子,而根據當前的研究,沒有原子就沒有生命!那麼,如何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我們的宇宙並非如此?根據卡特的理論,我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意味著我們顯然無法存在於這個宇宙中,或者任何其他不適合我們生存的宇宙。
  • 究竟什麼是弦理論?
    究竟什麼是弦理論?我們通過以下一些問題帶你認識21世紀最偉大的理論之一。【1. 什麼是弦理論?】
  • 2016國際弦理論大會在清華召開
    2016國際弦理論大會在清華召開清華新聞網8月5日電 (通訊員 尚妤嬋 記者 李華山) 8月1-5日,201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Strings 2016)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本次大會吸引了數十位中、美、英等國弦理論研究領域知名物理學家、數學家,來自清華大學和其他兄弟院校、研究機構的師生共500多人分享了此次學術盛宴。
  • 什麼是弦理論?優雅的數學描述強相互作用力
    弦理論假定,粒子其實是一種類似琴弦的一維實體,其振動規律決定了該粒子的質量和電荷等性質。物理學家發現,這些各自迥異的理論實則互相關聯,並且可以與另一套名為「超引力」的、運用於11維空間的理論相結合。弦理論就此演變成了我們如今所知的形式。解謎弦理論是人們為創造「萬物理論」所做的眾多嘗試之一。所謂的「萬物理論」能夠取代物理學標準模型,對所有已知粒子和作用力進行描述。許多科學家都是弦理論的擁躉,因為它極具數學美感。
  • 宇宙誕生大邏輯(科學)
    出處:本文原載《三聯生活周刊》在廣義相對論出現之後誕生了宇宙學,人類第一次能夠通過科學手段來研究宇宙誕生和發展的過程。為什麼宇宙空間中遙遠的各處看上去相互關聯?這使宇宙暴漲理論獲得了許多支持者。隨後,支持這個理論最有力的證據——宇宙背景輻射被發現,這是在137億年前宇宙暴漲時留在空間內的迴響,這個證據使得暴漲理論成為被宇宙學家們普遍接受的科學理論。疑問與矛盾依然存在。如果初生宇宙經歷過一次從極小到極大的暴漲,那麼,宇宙在誕生之後、暴漲之前,又發生了什麼?
  • 「我叫史蒂芬·霍金,物理學家、 宇宙學家,也算是個夢想家」
    <書摘>我叫史蒂芬·霍金,物理學家、 宇宙學家,也算是個夢想家文/[美]凱蒂·弗格森他用熟悉的聲音開場:「大家好,我叫史蒂芬·霍金,物理學家、宇宙學家,也算是個夢想家。雖然我不能動,也只能通過電腦發聲,但在我心中,我是自由的。」我們跟隨他深入宇宙,遨遊時空,邂逅他了解或是認為很有可能存在的奇觀,並乘著他的想像力,探索他認為我們能夠發現的景致和生物,他的確是非常自由的。
  • 科學家為什麼說弦理論據稱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力的理論?
    如我們所見,理論物理學正在冒險進入數學、物理和哲學之間的真空地帶,無法真正滿足任何要求。 可檢驗性的問題已經潛伏了十多年。在科普書籍和科學論文中,已經有批評弦理論和多重宇宙的聲音。 2016年3月,理論物理學家保羅·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在《自然》 雜誌中寫道:「暴脹宇宙學理論已不再是科學,因為它是如此靈活,可以與任何觀測結果相調和。」
  • Brian Greene:弦理論的提出是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創舉
    世界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弦理論」領軍人物Brian Greene展示了他「世界上最擅長解釋深奧思想的人」的才幹。  天賦過人的他,23歲讀完博士,33歲已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及物理學教授。但他卻從未停下探索科學的腳步,「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洞察,更是一種化未知為已知的進步。」
  • 宇宙學家、科普作家、教育家、戲劇作家、體育迷
    ,這也是他作為宇宙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這就是為什麼宇宙學家正在探索一些想法,可以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拓展來適應量子理論,從而更準確地描述宇宙的起源。大多數宇宙學家相信,我們的宇宙在大爆炸後最初的幾分鐘內,在以驚人的速度膨脹,也就是暴脹。這種暴脹理論經受住了迄今為止設置的所有檢驗,觀測和理論之間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什麼是弦理論?
    物理學家能夠觀察這些原子的內部,發現它們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三種粒子組成。進一步研究現,質子和中子是由叫做夸克的更小粒子組成。如今,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確定了構成世界的12個基本結構單元:6種夸克(上、下、粲、奇、底和頂夸克)和6種輕子(電子、μ介子、τ介子和三種中微子)。此外,標準模型還定義了宇宙的四種基本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
  • 物理學家認為大爆炸中的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它們非常黑暗,因此很難估計宇宙中有多少黑洞,它們有多大。此外,一旦LIGO開啟,並立即開始聽到這些類型的天體相互合併,天體物理學家意識到,那裡潛伏的黑洞肯定比他們想像的要多,也許更多。上周在《宇宙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論文之一,蒙彼利埃大學的宇宙學家卡爾斯滕·傑丹茲克(Karsten Jedamzik)表明,大量原始黑洞如何導致碰撞,完全符合LIGO的觀察結果。&34;阿里-哈穆德說,&34;這令人興奮,&34;儘可能讓社區相信,你不只是說一些廢話,這一點非常重要。」他還以預測原始黑洞的直徑與太陽和最近的恆星之間的距離一樣大的暗團中建立。
  • 宇宙學家試圖從衛星圖像中的一個的異常現象中發現宇宙的起源
    天文學家發布了這張衛星圖像,證實了之前的圖像所顯示的情況:年輕的宇宙有一半比另一半略粗。克萊班是幾十名理論宇宙學家之一,他們試圖從一條新線索的模糊陰影中拼湊出一個宇宙起源的故事。紐約大學物理學副教授馬修·克萊班和研究生馬喬裡·席洛討論了如果兩個泡沫宇宙相撞會發生什麼。
  • 幾分鐘帶你了解前沿理論——弦理論
    解開謎題弦理論作為一個適用於萬物的理論被提出,這是一個描述所有已知微粒和力的模型,並有可能取代物理學標準模型,標準模型可以解釋除了重力以外的一切。很多科學家相信弦理論,因為它具有一種數學上的美感。弦理論的方程可以被稱為優雅,其對物理世界的描述令人滿意。
  • 一項新研究聲稱可以反駁暗能量,但宇宙學家並不相信
    本周,一份新聞稿宣布「有新證據表明發現暗能量的關鍵假設是錯誤的」,這引起了天文學家和科學懷疑論者的關注。但是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該論文聲明中的一些問題。如今,Λ冷暗物質模型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最廣為人知的理論,這似乎有些令人不適。從本質上講,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常規物質不到宇宙的5%。同時,暗物質所佔比例還不到宇宙的四分之一,而暗物質的影響只能通過其施加重力才能間接看到。
  • 物理學家認為大爆炸中的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除了這些密度波動,物理學家們還考慮了一個關鍵的過渡,這種過渡會沿著軸線進行崩潰。當宇宙是新的時,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在難以想像的熱等離子體中沸騰。在千分之一秒之後,宇宙冷卻了一點,等離子體的鬆散夸克和膠子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更重的粒子。現在,一些快如閃電的粒子束縛在一起,壓力下降了。這可能有助於更多地區陷入黑洞。
  • 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100個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相聚在慕尼黑重新評估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要相信一個理論?」在今年喬治·埃利斯和喬絲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上,他們表達了關於現在的發展對理論物理領域的影響的擔憂,特別是去解決基礎問題的不可靠的嘗試,關於時間,空間,和物質。他們的文章刺激了這次會議的召開。
  • 有新的數學才能催生出偉大的物理學家
    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數學和物理之間有著深刻的聯繫。從物理學的發展史上看,物理學的每一次重大理論突破都離不開和數學的緊密結合。牛頓為了解決物理問題發明了微積分。法拉第研究了電和磁,但限於他的數學水平有限,沒能進一步給出電和磁之間的深刻聯繫,麥克斯韋用他的高超數學才能完美地將電和磁統一在一起。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時苦學了黎曼幾何,並用它描述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