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選舉政治自嗨背後的經濟悲哀 誰有解藥?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目前距離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立委」選舉投票日只剩月餘,藍、綠、橘三陣營的選戰也在一片口水中日漸白熱化。除了各黨派司空見慣的內部博弈、外部糾纏之外,新興政治力量和無黨籍人士的強力加入,讓整個選舉局勢看起來更像是一場政治大亂鬥。不過在充斥抹黑、批判和人身攻擊的選戰中,相對於政治的詭譎,臺灣的經濟現狀是更令人憂心的話題。

  政治自嗨背後的經濟悲哀

  臺灣經濟頹勢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曾銘宗本月28日在臺北表示,今年臺灣經濟總體不景氣,其中作為長久以來支撐臺灣經濟的中小企業受損最大。

  再來看本月臺灣經濟部門公布的三組數據:

  11月9日,臺灣「財政部」公布10月出口金額239.4億美元,年減11%,連續9個月負成長;

  11月20日,臺灣「經濟部」公布10月外銷訂單金額425.5億美元,年減5.3%,連續7個月衰退;

  11月23日,臺灣「經濟部」公布10月工業生產指數105.85,年減6.15%,連續6個月衰退。

  「衰退」、「低迷」、「下降」已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臺當局經濟報告中最常出現的字眼。

  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最終還是落在普通臺灣民眾的身上,「主計總處」26日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全臺有42萬人失業,其中約20.7萬人曾獲工作機會,但他們當中有一半人覺得「待遇太低」,選擇不就業。而2015年臺灣就業者平均每月僅收入3.74萬元新臺幣,月薪不到3萬元者,高達335.2萬人,佔37.93%。

  令人擔憂的遠不止此,臺灣「經濟部」指出,「2010年6月29日籤署的ECFA僅為框架協議,須完成後續服貿協議及貨貿協議才能發揮最大效果。」而拖延已久的兩岸服貿協議在綠營強力杯葛下,仍然躺在「立法院」內;兩岸貨貿協議在綠營團體的抗議中更顯得遙遙無期。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堅定貫徹「逢中必反」方針,對兩岸服貿、貨貿、臺灣加入亞投行甚至陸生納入健保等涉陸議題不遺餘力加以阻撓,讓朱立倫怒批民進黨「卡住臺灣8年」。

  與選戰如火如荼的氣氛對比起來,臺灣的經濟境況顯得格外落寞。

  朱立倫:路線清晰、三大核心、端政策牛肉

  面對臺灣經濟窘境,朱立倫給出的對策非常明確。朱立倫提出經濟政策三大核心價值:開放、轉型和當局角色簡化。他首先提出臺灣要開放,不管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臺灣都要勇敢面對;其次是要做到兩個轉型,即代工轉為創新研發,及生產轉為服務。最後是簡化當局角色,讓投資環境越簡單越好。

  對於臺灣現行稅制,朱立倫認為,租稅議題不應該簡化為加稅或減稅,而是要通盤檢視臺灣哪些稅基正快速流失應亡羊補牢,哪些稅率必須合理化調整,才是負責任的說法。

  擺脫經濟,需要依賴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朱立倫多次在發言中強調,只有兩岸和平,臺灣在整個區域扮演的角色才會是和平的締造者,而不會是麻煩製造者。只要兩岸能夠和平,臺灣經濟就能夠持續繁榮,只要經濟能持續繁榮,社會就能夠安定,年輕世代就有希望,大家可以「不斷創新、不斷研發」。

  朱立倫在經濟方面的主張也得到了大多數臺灣民眾的支持和肯定。中國國民黨25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在經濟發展方面,針對「是否有能力促進臺灣經濟發展」議題,朱立倫獲得28.3%認可度,蔡英文17.3%,宋楚瑜9.9%。

  蔡英文:描繪遠景、不斷許諾、舊瓶裝新酒

  民進黨方面,對於經濟病症,也在談開放,但對於如何開放的話題,則又呈現一貫的模糊態度,臺灣《旺報》27日刊文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替黨籍「立委」站臺時表示,明年新的執政當局將最優先施政項目,是恢復臺灣經濟動能。不過話雖如此,蔡英文又到底做了什麼呢?

  文章分析稱,以蔡英文發表過的政策白皮書來看,治理理念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秘訣,說穿了就是把李登輝和陳水扁推行的政策改造一下,舊瓶裝新酒外賣,就成了她所說的恢復臺灣經濟動能的靈丹,問題是李、扁時代今非昔比,蔡英文賣的舊瓶新酒是否還能救臺灣,恐怕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文章表示,現在蔡英文推出「新南向政策」,除了東協,也要推進印度。但是,首先要面對東協國家領導人已經在11月22日籤署「吉隆坡宣言」,將成立「東協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主要有3大架構,即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東協經濟共同體與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但蔡英文如果不調整兩岸關係,恐怕東協共同體一步都踏不進去。(高旭)

相關焦點

  • 臺灣社會的悲哀,就是每天都在想選舉!
    柯文哲22日受訪時表示,這份民調就是引誘他出來選而已,臺灣社會的悲哀,就是每天都在想選舉。  根據「中時電子報」22日公布2020最新民調,在三足鼎立的情況下,國民黨高雄市長韓國瑜以32.4%領先,柯文哲則以25.8%居次,贏過蔡英文的23.8%;而若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出來參選,韓國瑜仍以28.1%勝出,蔡英文以22.9%居次,郭臺銘則有17.3%,與柯文哲的17.2%相近。
  • 誰最可能在2020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勝出?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隨著民進黨當局權力重組落定、2020國民黨參選者大半浮上檯面,對於明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評估,已經可以做個初步的預測。首先要說的是,民主選舉難以產出賢能兼具的政治家,已是不容否認的臺灣經驗。這除了是選舉政治本身的困境之外,還跟臺灣所屬的政治結構有關。
  •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
    臺灣政治版圖為何翻天?24日9時許,臺灣「九合一」選舉票還沒開完,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已在電視上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這場被視為2020年前哨戰的島內大型選舉,民進黨輸到脫褲子,本來一片綠油油的臺灣政治版圖,一夜之間幾乎全成藍色。據臺灣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的票數統計,在22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從原本的6席變成15席,民進黨從原來的13席變成6席,另有1席為無黨籍。
  • 2019豬年臺灣最慘的政治人物是誰?臺灣網友給出答案
    編輯:星辰如今農曆上的金屬年已經到來了,又到了盤點,從2019年到2020年最具有話題的政治人物的時候了,結合過去一年所發生的大小事件,有網友們評價出了幾個頗具話題的政治人物,其中包括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高雄市長韓國瑜
  • 2020年臺灣選舉形勢觀察與初步評估
    2014年無黨籍人士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柯標榜自己是「白色力量」「無色覺醒」「超越藍綠」,在臺灣政壇掀起「柯文哲現象」。2018年柯連任臺北市長,繼續保持較高知名度和政治熱度。目前看,柯參加2020年「總統」選舉的可能性很大,若此將形成國民黨、民進黨、柯文哲三方競逐的局面,這將增大「總統」選舉博弈縱橫的複雜度,增大選舉結果預測的難度。
  • 臺灣選舉與兩岸的關係?學者:「自轉」與「公轉」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16日晚間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這次選舉的結果是臺灣民眾在臺灣內部政治上,對國民黨這些年施政情況的一個綜合反映。楊幽燕以「天體運轉」作比進行解讀:這場選舉是臺灣的「自轉」,而「公轉」則是兩岸關係發展,「公轉」圍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全體中國人的福祉。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巨大成果,不僅使兩岸民眾受益,對地區和平也是一個重大貢獻。
  • 「咱們臺灣人真是太會自嗨了!」
    編輯:拾遺臺灣地區的一些「臺獨」媒體真的是非常地會自嗨,常常發布一些不真實的報導,之前還意淫大陸要「崩潰」。而近期,《自由時報》又發布一篇文章稱「大陸經濟增長將是1976年以來最低的一次」。臺媒發布不實報導稱「大陸經濟發展慢」眾所周知,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大陸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陸經濟依舊經受住了考驗,成為了全球經濟中快速復甦的先驅力量。然而,臺灣的一些媒體不報導真實的情況反而發布一些污衊大陸經濟發展的報導,以此來愚弄島內民眾。
  • 臺灣民眾黨公開2020選舉經費:收入9524萬 支出6501萬
    臺灣民眾黨公開2020選舉經費:收入9524萬 支出6501萬 2020年04月03日 13: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民眾黨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
  • 臺灣地區2020大選 誰能解開勝選方程式
    可見,2020選舉,各方都準備充足蓄勢待發,年底選戰懸念叢生精彩可期。對於各黨各方參選人而言,2020勝選是唯一目標。但相較於過去臺灣大選「站穩政黨基本盤,抓住中間選民」的制勝法寶,由於近些年來臺灣政黨版圖變動劇烈,再加上「素人政治」和社交媒體興起,去年「九合一」選舉的過程和結果就昭示著2020選戰很可能會與過去臺灣的歷次大選有很大不同。
  • (原創)臺灣花蓮選舉國民黨大勝意味著什麼?
    近日,臺灣花蓮市長選舉以國民黨大勝落下帷幕。臺灣媒體認為,被視為藍綠決戰蔡英文執政百日的花蓮市長補選落幕,國民黨魏嘉賢以53.8%得票率,完勝民進黨張美慧的41.9%,結束花蓮市6年的綠執政。這雖只是一個僅10萬多人口,選民數8萬多的小城補選,卻一葉知秋。
  • 美國選舉「奧步」多,蘇起:和臺灣越來越像
    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今天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政治風險與潛在法律爭議」座談會上表示,這次美國總統選舉不是普通的選舉,兩邊都不服輸,且可能有暴力化的可能,「與臺灣越來越像」。
  • 蔡英文為選票說瘋話,其他臺灣政客也愛「表演」
    這不,眼見香港「修例」引發騷亂,蔡英文立刻緊跟美國高聲叫好;郭臺銘也強蹭熱點,一會兒說「一國兩制」在香港失敗了,一會兒說自己在大陸的工廠「關就關,誰怕誰」。一眾政客集體口出狂言,究竟怎麼回事?種種離譜言論與異動,其實不難理解。2020年,臺灣地區將迎來新一輪領導人選舉。票選政治刺激之下,為了求得一紙選票,候選人開出「空頭支票」、做出競選承諾,也屬司空見慣。
  • 2020「大選」剛落幕又開始談2024,臺灣的選舉真能當飯吃?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臺海大師兄)有人說,臺灣不是在選舉,就是在選舉的路上,這一點沒誇張。本來以為2020年1月「大選」落幕後,臺灣能消停一段時間,起碼在2020年、2021年選舉話題能告一段落,全島上下可以專心拼經濟。
  • 一圖看懂2020臺灣地區選舉
    歷經一年的宣傳造勢,臺灣地區「四年一度」的選舉大戲將於1月11日上午8點正式上演,預計於當晚10點完成計票。 此次「大選」將從這三人中選出臺灣地區下一任領導人。投票選民多達1930萬人,40歲—49歲年齡層人數最多,有約374萬人;今年的「首投族」(須年滿20歲)約有118萬人。日前藍綠兩大陣營都將目光鎖定青年族群選票,呼籲這些年輕人返鄉投票。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香港中評社6日發表評論員林淑玲署名文章說,1月11日臺灣大選進入最後一周,追悼黑鷹直升機空難事件儼然成了最後階段的攻防主軸,藍綠陣營都摻雜了選舉算計,各有不同演繹。
  • 2020臺灣選舉:誰會贏?
    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進入最後4天倒計時。候選人韓國瑜、蔡英文、宋楚瑜,到底誰能笑到最後?本周六即將揭曉。目前,民調看似處於領先的蔡英文,真的穩贏了嗎?柯文哲等不確定性因素,是否會在選舉最後一刻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 蔡英文「消費」五月天挨批:政治選舉黑手伸進演藝圈
    據臺灣《中國時報》10月31日報導,五月天成立20周年,原定從12月21日至明年1月4日在臺灣舉行10場演唱會,後因為門票很快售罄,又宣布加開感謝場。有媒體披露稱,蔡英文也要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希望藉此拉攏年輕選票,日前已通過幕僚與五月天所屬唱片公司聯繫,讓主辦單位相當頭痛。對此大陸國臺辦10月30日回應稱,「我們對待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態度和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
  • 淺析民進黨操控下的選舉產業鏈:以2018、2020年選舉為例
    同期參選的親民黨餘湘指出:「臺灣選舉不再是民主活動,而是成了產業,政黨理想性消失,絞盡腦汁只想永遠獨自享受權力」。民進黨前黨主席施明德也指出,民進黨與商界的關係是「白金政治」。通過分析2018年以來臺灣選舉開支數據,發現每一場選舉均有一隻無形的政治之手在操控,得益的永遠只有懂得精算、煽動民粹與利益捆綁的政黨及極少數政治人物與相關企業。
  • 臺灣經濟景氣下滑,民進黨為什麼還不管不顧操作「抗中」?
    這種向高收入高所得者嚴重傾斜的不公平改革怎麼也得被臺灣人民罵個兩三天的,但是實質上,這事幾乎沒有水花,幾乎沒有看到臺媒對這事有後續報導。這幾天,充斥臺灣媒體版面的,仍然是各種選舉攻防,以及蔡當局為應付「專機走私香菸案」而焦頭爛額的各種危機公關。
  • 臺灣政治板塊大位移——政黨輪替前奏
    在各陣營最近的交手可見臺灣政治板塊移動軌跡,出現政黨輪替前奏,去年「九合一」選舉慘敗的民進黨想要期待鐘擺效應,應是難上加難。 去年「九合一」基層公職選舉,全臺22個縣市長,國民黨囊括15席,民進黨6席,無黨籍1席,選舉期間普遍流傳「全民最大黨就是討厭民進黨」的說法。經過近半年,蔡英文支持度雖有上來,但綠營長期仰賴的基本板塊絕大多數都鬆動了,圖窮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