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板塊大位移——政黨輪替前奏

2021-01-17 中國臺灣網

蔡英文、韓國瑜、柯文哲

民進黨2020初選最快6月13日底定,國民黨初選則在7月中明朗化,無黨籍臺北市長柯文哲也摩拳擦掌。在各陣營最近的交手可見臺灣政治板塊移動軌跡,出現政黨輪替前奏,去年「九合一」選舉慘敗的民進黨想要期待鐘擺效應,應是難上加難。

去年「九合一」基層公職選舉,全臺22個縣市長,國民黨囊括15席,民進黨6席,無黨籍1席,選舉期間普遍流傳「全民最大黨就是討厭民進黨」的說法。經過近半年,蔡英文支持度雖有上來,但綠營長期仰賴的基本板塊絕大多數都鬆動了,圖窮匕現。未來民進黨不論是蔡英文或賴清德出線,面對的國民黨候選人不論是韓國瑜或郭臺銘都不是「典型國民黨人」,兩人的優勢對綠營都甚具殺傷力,柯文哲更有自己的一套「柯式戰法」,民進黨不斷在失分卻補不回來。

我們來分析過去這幾個月來,臺灣政治板塊移動現況。

第一,臺灣中南部傳統是民進黨「鐵票區」,以往有濁水溪以南就是綠旗飄揚的說法,在韓國瑜2018當選高雄市長之前,民進黨已在高雄執政20年;2014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大敗(只守住6席)更往北推到大安溪(中部)。現在藍軍收復大安溪在臺中執政,嘉義市、雲林縣都是藍旗飄揚,高雄更有人氣王韓國瑜鎮守,屏東在民進黨執政下觀光業一落千丈,民間抱怨連連。民進黨在臺灣中南部已無絕對優勢,想要在2020一舉翻轉幾乎不可能。

第二,農、工、小販等中低階層過去都堅定支持民進黨,韓流崛起改變了臺灣社會底層的投票意向。韓國瑜的「發大財」等言論雖常在政治圈被嘲諷,但簡單粗俗有力的庶民語言,對底層民眾特別受用,從發大財到訴求「庶民總統」,韓主打的就是工農小販等等,這些以前都是民進黨鐵桿部隊,現已成功被韓流納編。

從一件事就可看到韓國瑜的策略。去年「九合一」選舉韓高雄的「三山造勢」系列之所以會那麼瘋狂,主因之一是他獨創的選舉造勢場結合市集的新生態。臺灣傳統造勢場,不論是自發性或是遊覽車動員,都以演講場為主,頂多有些零星攤販,若是動員場,主辦人會派發飲水、便當、點心,參與者不太會在現場消費。韓國瑜的場子則是把市集納入規劃,變成是二合一的活動,群眾來參加造勢也順便來逛市集。一場造勢可容納幾百攤位,一個攤子一晚就可以賣幾千條香腸。這好處是市集與造勢場雙贏,可衝高人數,很多攤商後來都成了死忠韓粉,盯著韓流跑,巴不得韓每周辦大造勢。

最近很多人質疑,韓國瑜為何要在初選階段全臺辦造勢場,原因之一當然是韓要衝高氣勢,在7月5日起的民調打敗財力雄厚的郭臺銘。其次是「立委」參選人有需求,想搭韓流便車造勢。再者是攤商也有需求,這一波除了6月1日臺北凱道警方規定不準設攤,接下來的6.8花蓮場,乃至6.15的雲林場都有附帶大市集。6.8的花蓮場因是端午節連假,還吸引了不少韓粉順道三天兩夜花東遊,造勢還可一併推觀光,讓花蓮業者賺翻。此模式目前僅止一家,別無分號,其他候選人也很難模仿。韓國瑜是國民黨首位能打進中低階層的政治人物。

第三,年輕人選票過去是民進黨囊中物,現在遇到了強力對手柯文哲,被打得無法招架。去年「九合一」選舉後的多項民調,柯文哲在40歲以下青年族群擁有絕對優勢,年輕人喜歡柯P的素人、另類,有時有點無釐頭的說話方式,柯陣營最近雖大力建置陸軍地面部隊,也沒有忽略年輕人選票的經營,在網路上經常有各種直播、「搞笑阿北」的視頻在各處放送。最近韓國瑜大造勢,柯也沒有過度驚慌。如果國民黨是郭臺銘出線,郭粉年齡層比韓粉低,也能吸引一些年輕的經濟選民。

綜合以上,民進黨在軍公教、中產階層、北臺灣、客家莊本來就較弱,再加上中南部、中下階層的優勢已被國民黨攻陷,年輕選票也被柯文哲蠶食鯨吞,綠營長期仰賴的政治板塊都一一鬆動了。以韓國瑜最近動輒數萬人、逾10萬人的造勢場,民進黨現在也很難動員得起來。尤甚者,蔡英文為了爭取年輕人支持通過同婚立法,但這爭議性很高,有得也有失,保守派、教會組織就非常排斥,揚言要發動排綠再把同婚法案修回來。

民進黨蔡英文與賴清德初選即將決勝負,兩人競爭激烈實則同質性很高,也對支持板塊的鬆動束手無策,兩人的優勢都只在「主權牌」。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最近愈來愈辣,又碰上美國為了在貿易戰與中國大陸抗衡猛打「臺灣牌」,動作一連串。美國國防部日前發布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報告,把臺灣和新加坡、紐西蘭及蒙古並列為「國家」已踩到一中紅線,灰犀牛蠢蠢欲動,後續一旦發酵,必有很大殺傷力,民進黨無從樂觀。

韓國瑜引領的韓流奔放全臺,柯文哲最近定調兩岸論述看來也做好準備,明年臺灣這場大選肯定是廝殺激烈!

文章來源:香港中評社社評

相關焦點

  • 蔡英文親信「全家腐」,學者痛批:臺灣政治人物是一群騙子集合體
    繼陳水扁家族弊案,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正面臨執政以來最大貪腐危機。蔡辦前秘書長蘇嘉全家族醜聞連環爆,他的外甥、侄子、女婿都捲入醜聞,弊案打臉蔡英文「完全執政不會完全腐化」的承諾,也讓民進黨派系內鬥浮出水面。
  • 資料:臺灣主要政黨
    臺灣當局開放黨禁之前,臺灣政黨只有國民黨和依附於國民黨的「花瓶黨」——青年黨、民社黨。自1986年3月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臺灣當局開始調整內外政策,進行政治改革。1986年9月,一些黨外人士無視國民黨當局組黨禁令,公開組織民進黨,並以政黨的名義參加年底的「公職」選舉。
  • 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原標題: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它最早出現在西方,是順應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而被認為具有民主屬性。也正因為如此,政黨政治民主也成為了政黨政治以及民主理論研究的重要議題。
  • 警惕臺灣"離心力"增強
    陳水扁「臺獨」路線的嚴峻性和危險性表現在「臺灣國家化」、「政策臺獨化」和政策上的「去中國化」四個方面。在經歷民進黨執政四年以來,臺灣主張統一的市場呈現萎縮,社會民眾對統一的立場發生改變,臺灣對中國大陸大離心力正在加大。如果說民進黨的上臺使臺灣政治社會的演變加快向不利於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的話,那麼,近幾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則是有利於兩岸社會融合與政治整合的。
  • 當代亞洲政黨政治演進的主要特點
    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國際民主化潮流的推進,信息技術革命所導致的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亞洲政黨政治出現了一系列值得重視的新情況與新特點。  政黨格局演變調整 分化組合異常頻繁  近十幾年來,亞洲許多國家的政黨格局出現重大變動,許多新興政黨脫穎而出,取代傳統大黨、老黨,使得原有的平衡局面被打破,新的政黨格局處在形成與重建中。
  • 2015年世界政黨政治的主要特點
    過去一年,全球共50多個國家舉行全國性選舉,諸多國家政黨政治呈現碎片化趨勢,歐洲、拉美等地區多國政黨政治出現「右擺」,多黨民主政治的固有矛盾和問題有新表現,執政安全、治理能力與自身建設依然是多數政黨面臨的主要課題。
  • 臺灣歷史課綱爭議延燒 朱立倫:各政黨把手拿開
    中新網8月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針對臺灣學生課綱爭議延燒,身兼國民黨主席的新北市長朱立倫今早出席活動時表示,國民黨將召開談話會與朝野進行溝通;並代表國民黨表態贊成「立院」召開臨時會,讓課綱爭議能有個圓滿的結果之外,會期內沒有通過的非政治性的民生法案,也將一併解決。
  • 蔡英文還不知道,臺灣已陷入四大危機
    臺灣的政治制度雖然還沒有到崩潰的地步,但危機日益顯現。主要體現就是選民日益煩躁,日益極端,實際是對這種制度喪失耐心。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臺灣不少民眾歡呼雀躍。然而民進黨八年執政令習慣了經濟高速增長的臺灣人民大為失望,民眾更被民進黨的貪腐所激怒。於是八年後國民黨重返執政。
  • 凸造型搞噱頭 臺灣「立委」選戰26黨花招百出
    原標題:凸造型搞噱頭 臺灣「立委」選戰26黨花招百出   臺灣2016選戰新興小黨林立,這次有26個政黨共379位候選人,爭取73席區域、6席原住民、34席比例代表制(不分區)席次。但分析指出,小黨要跨過門檻並不容易,兩黨獨大的局面仍難以打破。
  • 臺灣老牌政客大勢已去 非典型政治人物崛起
    「九合一」選舉落幕,國民兩黨政治版圖大洗牌,緊接而來的是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兩黨黨內初選2019年初就要登場,可預期的是臺灣將進入合縱連橫的新時代。臺灣民調機構近期對島內政治人物進行聲望調查,韓國瑜和柯文哲分別拿下第一和第二,由此可知,臺灣選民已偏向喜歡新鮮面孔、去政黨化的政治人物。全臺22縣市,國民黨狂贏15席,民進黨只有6席。各方都說,這是「討厭民進黨」贏,最近兩項民調證實了這一說法。一是臺灣《美麗島電子報》選後所做調查,民進黨好感度只有23.4%,國民黨也只有36.9%。
  • 人民日報:亞洲政黨政治——人類文明多樣性的鮮明畫卷
    因此,亞洲的政黨政治比其他任何地區都更加紛繁複雜,變化多樣。尤其在冷戰後,這裡的政黨政治、政黨格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    一、政黨政治發展不平衡,各國之間情況不盡相同    亞洲國家的國情差異甚大,政治體制和與此相適應的政黨制度五光十色。在中國,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取得長足發展。
  • 臺灣「用愛發電」升級了……心疼
    最近臺灣民眾這樣吐槽。16日,臺當局「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宣布,4月起電價調漲3%,平均電價從現在的每度2.5488元(新臺幣,下同)漲至2.6253元。本次電價調漲是臺灣2016年4月以來首次調整,2016年4月以前的三次都是降價,而上次電價提漲是在2013年10月,距今已近4年半。
  • 施明德宣布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 批蔡英文是「鐮刀派」
    東南網5月22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劉強文/圖)民進黨前主席、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昨日上午在臺北舉行記者會,宣布將以獨立身份參選臺灣他並以「羅賓漢」自許,希望與小黨合作選舉,組成廣納各黨派與年輕人的「大聯合政府」。施明德昨日準備了長達10頁的「參選2016承諾書」,並發表了1個小時的參選宣言。他指出,臺灣有6大問題急需解決,包括藍綠惡鬥、兩岸關係、「憲政」制度、貧富不均、政治貪腐與墮落的「立法院」。他強調臺灣目前處於「死機」的困境中,必須重新「開機」,選出一個有領導力的「總統」。
  • 臺灣學者: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是緣木求魚
    原標題:臺灣學者: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是緣木求魚資料圖:蔡英文。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記者 劉舒凌)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所長吳東野7日在臺北指出,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目前有關兩岸政策的言與行來看,所謂「維持兩岸現狀」是緣木求魚。
  • 大陸對臺灣「大選」態度「淡定」 到底折射出什麼意涵
    臺灣「大選」已進入最後白熱化的階段,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按既定規劃訪臺,著重文教經濟的交流,避開政治議題,並且重申大陸既定的不介入臺灣選舉的主調。大陸對於臺灣大選這種「淡定」的態度,到底折射出什麼意涵,引發人們的關注和興趣。  大陸的這種淡定,或許可以首先被解讀為「不在乎」。
  •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靳 諾: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區別於傳統政治的重要標誌,在國家乃至全球政治生活中都有著重要影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
  • 臺媒:兩大黨惡性競爭 民進黨沒烏鴉國民黨沒鳳凰
    臺灣「民主化」20年,政黨輪替3次。但在這樣的「民主成就」背後,卻是愈來愈不受節制的「行政權」與萎縮的「立法權」,言論自由受到行政、司法層層威脅。惡性競爭 長年比爛外表光鮮亮麗的民主,背後卻是不成熟的政治文化:不問是非,只問黨派立場與意識形態;只有遵從跟風,不思大是大非和捨我其誰的胸懷。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二十一世紀最荒謬的政治神話
    但是綠色陣營的有心人士,把它做為臺灣「獨立」的工具,泛藍人陣營立即產生反射作用,不假思索的就反對,理由是不要危害到臺海的安全。故此每回在「立法院」討論、投票、泛藍軍都全體動員封殺之。於是綠營聲音洪亮地控訴,有人剝奪臺灣民眾「公投」的基本人權,他們是腐敗的保守主義者,阻礙進步,反對改革。政黨輪替之後,臺灣的安危已經不是在野黨的責任,他們想負這個責任也不具資格。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換言之,臺灣所謂的中間路線與歐洲國家所謂的中間路線有何不同?其四,在目前政黨政治仍然為民主政治至之基本內容的現實背景下,臺灣第三勢力在未組建政黨的情況下,未來贏得選舉以及成長壯大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其五,臺灣民粹主義如何影響臺灣第三勢力的興起和發展,並對臺灣的「憲政」民主、代議民主產生怎樣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