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白欽先 陳陽: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新發展——全球化潮汐...

2020-12-04 銀行家雜誌

鬥轉星移,滄桑世變;百年河東, 百年河西。從上世紀末至今,強勁發展的經濟全球化、經濟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數位化,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世界各國和全球經濟的運行方式、運行特徵,是自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偉大而影響深遠的勢態發展。

金融大國的前提是經濟大國,經濟強國則必需金融強國戰略的支撐。當今中國以兩個百年既定戰略作為引領,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創新,推進「一帶一路」 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進程中,從全球視野與戰略高度重新觀察、審視金融資源配置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對中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積極穩健地參與和處理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巨大且深遠的現實意義。

全球化潮汐:

大時代與新格局

大海潮汐,隨日月衰。20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始於二戰以後的五六十年代。到了21世紀初,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促使民族國家或各經濟體之間貿易量迅猛的幾十倍、上百倍的擴張。傳統經濟制度曾經設置在各國或各地區之間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的障礙不斷得以破除。與此同時, 在新5G網絡應用和深度AI的加持下,進一步加快了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在全球的流動。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全球資本流動出現從新興市場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拐點性變化,多國貨幣貶值、全球重啟負利率、新科技革命的增長效應一再延遲。英國脫歐、川普濫政、「數字冷戰」(A Digital Cold War)等映射出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抬頭,經濟問題被政治所綁架。疊加「COVID-19」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似乎朝著「城堡經濟」方向加速坍縮。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質是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實際上是在一個歷史長周期裡,比拼誰的制度設計最適、最優;誰的開放步伐更大,開放程度更高;誰更能通過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大勢的設計和行動,更大程度地獲得未來發展的新空間。中國在深化改革、全面擴大經濟金融開放的基礎上,從國家級制度創新角度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預示著實現對中國創新發展趨勢的引領,以及對全球社會經濟金融發展的影響與引領,凸顯了大時代、大視野、大變局、大戰略、大格局。

正如筆者曾在《百年金融的歷史性變遷》一文中指出,在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資本市場形成以後,使之在傳統上是由一國主權當局之一的中央銀行等核心金融資源配置主體的「壟斷權力」被弱化,進而形成全球性國際金融資源配置主體,掌握全球性國際金融資源開發配置主導權主控權的國家,就可以憑藉對金融資源的開發配置進而配置全球各國的其他資源。金融穩定與發展,金融風險與危機,危機的預警與解救,金融安全與主權,更應衝破傳統以國別為限的思維定式與政策局限,而應從更廣闊的全球範圍來考慮與解決。

經濟金融中心:

世界級灣區的百年變遷

粵港澳大灣區瀕臨大洋,面向全球;既風雲激蕩,又波瀾壯闊。灣區天然具有連通性和開放性,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和世界格局的變遷,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極為重要的承載。世界公認的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大灣區,不僅高度創新、財富集聚、人才雲集、包容開放、交通便捷、生活宜居,而且一定是世界級金融中心。原因在於,金融是一種社會資源,是寶貴的戰略資源;金融又是一種特殊資源,使其成為配置其他一切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配置手段或方式,即通過金融資源的配置來配置其他一切資源。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 60%的社會財富、75% 的大都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都集中於入海口。銀行信貸、資本市場仍然是最為主要的、高效率的資本形成渠道。世界級灣區和腹地產業集群的發展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土壤,發達的金融業反過來支撐著灣區和腹地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

從面積、人口、思維、經貿、財政、地理條件等來看,我國粵港澳大灣區十分具有成為世界級第四大灣區的後發優勢。從重要地可承載未來偉大抱負的人文精神層面看,大灣區既有自古以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厚重底蘊,又飽有科學理性和民主法治等精神因素。區域範圍約5.6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7116萬人,經濟總量佔全國GDP總額的12%以上,具有獨特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金融體制,四大核心城市的格局」的優勢,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處於東八時區,理應成為更加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級金融中心,並與憑藉英鎊崛起的倫敦金融中心、憑藉美元崛起的紐約金融中心,共同更好地連接起全球。

結合全球疫情態勢,我們也特別關注到:在實體經濟去中國化和去全球化的同時,貨幣金融領域似乎在展開一個相似的過程。此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教授撰文指出:將中國和人民幣排除在外的新的貨幣金融的一體化步伐似乎從未停止,甚至有加快之勢。一個將人民幣排除在外的新國際貨幣體系正在形成。我們須積極應對。

從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發揮各國比較優勢的本質而言,可以說世界各國同乘一艘「地球號」大船,必須聯動、互動、協調與合作:(1)適當的時候,可以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全球性總部級別的、以中國民營資本為主導的一兩家國際性的大型商業銀行。不僅展現中國魄力、中國力量、中國吸引力,提升國際金融話語權和影響力,而且更是一個可視化的人類金融命運共同體;(2)進一步創造支持條件,香港交易所得以著力實現「互聯互通」體系及其配套制度改革,由「滬港通」到「深港通」再到「債券通」連接中國與世界,加快人民幣的國際使用;(3)藉助特殊的歷史發展機遇,在大灣區進一步探索與深化中國政策性金融改革,並考慮籌建部分新興政策性金融機構,逐步建立「中小企業發展銀行」「中國住房抵押貸款銀行」「地方城鎮化基礎設施開發銀行」等機構。但必須新事新辦,不能再走老路,即先立法再建機構。不能再走過去先建機構,遲遲不立法,從而無法可依、自困自擾、自廢武功的老路。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大灣區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在建設與監管方面都存在分割狀態,還需考慮金融監管和金融基礎設施的全球化問題。

簡而言之,粵港澳大灣區幅員廣大、體量巨大、實力雄厚,是前景廣闊、高度開放、多樣性優勢互補的,全面提升中國參與國際治理能力,引領中國面向全球的國際化經濟金融戰略發展新中心。

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安排審議《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決定(草案)》(下文簡稱《決定》)議案。我們期待:隨著中央推動港區國安法成功落地,將極大地優化香港特區的經濟金融社會生態環境,為真正實現「一國兩制」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不僅有利於香港地區,更有利於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大國博弈中的利益

再平衡與民族復興

中國從「李約瑟之問」,到2019年站上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新臺階。這種成就的取得,可以說是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極其短暫的四十多年改革與開放的結果,是中國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和金融奧林匹克大賽場,依靠全球華夏兒女持續拼搏奮鬥的結果。此次全球抗疫和中國對外人道援馳,此前中美兩國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達成等,更加毋庸置疑地顯示了中國是國際秩序的遵守者、維護者、受益者和建設者。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國之間博弈的再定位和利益再平衡,將在最終真正形成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獲得新的分寸。

在我國歷史上,康熙皇帝是偉大、開明、智慧的,但是他也只是欣賞、完善自身,其觀念並不是那些固有觀念的更新,更不是推動整個民族觀念意識的更新,自然也沒有參與當時已在西方興起的人類現代文明的進程。在這一點上,俄國的彼得大帝就比康熙高明和有遠見。中華民族也因而被拋在後來二、三百年的全球工業化發展的大潮以外。家邦之興不在於災難本身,而在個體與民族從中能夠真實地「吃一塹長一智」。懷著對自然、生命的敬畏,個人、國家和民族都不能「浪費」每一次危機。

如今步入21世紀已二十年,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要向全球文明交流借鑑之處還很多。正面臨拐點的「COVID-19」,恰成為全球化中性的測試,「獨善其身」已無可能。只要疫情還在,便沒有哪一個國家先走出來。極而言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救別人就是救自己。從根本上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為什麼要倡導世界各國要和平共處,要相互尊重、協調、合作和妥協的最深刻的根源。

作者白欽先系「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遼寧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作者陳陽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理事,

遠洋資本董事總經理

相關焦點

  • 全國人大代表白鶴祥:以金融智慧和力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以金融智慧和力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為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金融支撐。」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國家外匯局廣東省分局局長白鶴祥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說。
  • 曾經的廣東四小虎,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東莞已脫穎而出
    02城市定位2018年,第一財經公布最新的新一線城市榜單, 15座新一線城市為: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東莞晉升為全國新一線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對東莞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位造業中心,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功能、擴大開放合作的示範功能、現代優質生活的服務功能。東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端製造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將發揮積極重要作用。
  • 2020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大學排名發布,中山大學第一
    誰是2020年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好大學?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哪些高校躋身2020年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一流大學行列? 在最新艾瑞深校友會網2020中國各經濟帶最好大學排名中,中山大學、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白雲學院位列艾瑞深校友會2020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最好大學、獨立學院和民辦大學排名(廣東)冠軍。香港大學勇奪艾瑞深校友會2020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最好大學排名(香港)冠軍。澳門大學高居艾瑞深校友會2020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最好大學排名(澳門)第一。
  •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廣東機場集團主動承擔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和全省「5+4」骨幹機場布局建設重任,把基本實現「世界一流機場集團」目標的時間確定為2025年,按八年時間、分兩個階段實施,聚焦高質量發展,踐行新發展理念,爭創世界一流機場集團。
  • 廣東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
    今年9月27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工,更是按下廣東機場集團爭創世界一流機場集團的「快進鍵」,成為加快推進「5+4」骨幹機場布局和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推動廣東民航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隨著「5+4」骨幹機場布局中廣東機場集團所轄機場建設相繼展開,將形成廣東民航高質量發展的永續格局。
  • 城市副中心新添金融創新實驗室!
    依託銀行豐富業務場景,圍繞業務數位化轉型、服務場景化升級、流程智慧化再造,推進數字金融創新; 02 依託北京地區的豐富科創資源,圍繞產學研協同、前瞻性技術研發、前沿技術應用,推進跨界融合創新;
  • 前海認真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在第十章「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中,用一個專節闡述前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作用和要求,提出「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強化前海合作發展引擎作用」。
  • 落實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前海舉辦全媒體訪談
    前海有信心擔當好大灣區建設合作引擎的重大使命田夫在與媒體交流中指出,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對外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既擘畫了宏偉藍圖,又明確了方向路徑,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 【央廣網】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材料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12月10日下午,由中國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單位承辦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材料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在廣州高新區舉行。中國工程院柯偉院士、蹇錫高院士、王玉忠院士、毛新平院士、嶽清瑞院士、李賀軍院士、宮聲凱院士、彭壽院士、張平祥院士、劉正東院士等10名院士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與我國海洋戰略中海洋材料產業發展現狀、問題、未來發展趨勢等開展深入交流並提出對策建議,推動國家海洋材料學科和海洋工程裝備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8Manage——信息化管理創新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下的騰飛
    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粵港澳大灣區指的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 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已經明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發布後首個投用的重點工程、民生工程,南沙大橋打通了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新動脈。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今天,廣東正式發布《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以及《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
  •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可不要犯這些錯誤 |瞭望
    長期研究中國和日本大城市群發展的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東京經濟大學周牧之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對東京灣發展的原因、東京灣發展歷程對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啟示等作了分析 ▼1 記者:與北美的紐約灣區周牧之:首先是以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為前提的製造業布局,在灣區發展和表現的卓越。
  • 金融的潮汐
    而無論願不願意,每一位金融從業者都將作為曾經十載潮汐的親歷者,在不知不覺中烙上時代的印記。此篇,是「大時代的落幕」的前傳。前傳,核心內容是,過往十年,金融領域的5次以「十萬億」來計的大機會。而其餘金融領域的機遇,基本都可以算是這5次大機會的漣漪。
  • 中科院正在粵港澳大灣區下一盤大棋
    在粵港澳大灣區東端的惠州市惠東縣黃埠鎮,群山之巔,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裝置區配套工程正加快建設。&34;參與項目選址的專家介紹,當初在全國各地考察選址,之所以&34;惠州市惠東縣黃埠鎮,除了因為這裡地質等條件符合要求,還考慮到可與核能等能源科技產業形成配套,促進園區化、集約化、集群化發展。目前,惠州正加快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萬億級產業集群。
  • 人工智慧領域媒體「機器之心」完成A輪融資,下階段專注全球化及...
    36氪獲悉,科技領域垂直媒體「機器之心」近日獲A輪融資,由星路資本領投,人民網、TalkingData、百度風投和高捷資本跟投,上輪投資方科大訊飛繼續跟投。據公告,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全球化社區的建設,包括內容、數據、活動、服務等方面,並推出全新的信息化產品。
  • 金融界「最強大腦」共話疫情下全球金融合作新趨勢
    、如何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報告指出,為支持實體經濟應對疫情衝擊,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發展呈現出新特徵:一方面銀行體系的信貸總量和增速雙雙走高,為實體企業提供紓困的流動性;另一方面以信息科技、生物醫療為代表的新經濟企業IPO募資規模大幅增長,創投市場對於醫療健康、電子信息等新經濟領域的支持比例也達到新高。
  •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 場發射電子槍項目
    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中國電鏡網官方微信電鏡網為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旨在促進顯微學領域學術交流,發布電鏡學會官方通知與信息,並選擇性發布與學科相關的人文風情,地區發展介紹關於我們: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是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新型事業單位,研究院實行市場化運作,人員從國內外公開招聘。基於我們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基礎,廣納院支持並啟動了碳納米錐長發射電子槍項目,目標為研發一款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場發射電子槍。
  • 把深圳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
    2017年7月,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明確了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務」,就是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新歷史機遇和起點上,深圳金融如何在服務實體經濟、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風險、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和融入「一核一帶一區」等領域持續改革,為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 從「有保障」到「多場景」,360 數科將「以用戶為中心」做到極致
    經過近幾年的紮實推進,我國在數字金融領域已經取得了全球領先的優勢,同時也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而隨著金融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金融服務的快速普及,服務質量和消費者體驗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在 12 月 22 日舉行的 360 數科「智能、普惠、連結——360 數科技術開放日」深圳場中,360 數科技術助理總裁宋榮鑫就分享了公司以三大技術平臺實現「多場景」、「高效率」、「可承擔」、「有保障」四大核心用戶體驗的實踐經驗與成果。
  • 觀點速遞|葉桂平:粵港澳大灣區中澳門的發展定位及前景
    論壇主題為邁向「十四五」的新發展格局與大灣區融合發展。澳門城市大學協理校長、葡語國家研究院院長葉桂平圍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國家「十四五」規劃背景下,結合國家現在經濟運行情況,細談了澳門特區的功能定位。他指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中,國家對澳門進行了明確的定位,就是「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