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燈轉起來 傳統民俗進社區這個元宵大不同

2020-12-02 大蘇網

探尋走馬燈的奧秘,親手做一盞會旋轉的燈籠,為傳統的元宵佳節加點料。2月7日下午,雙塔街道第二聯合工作站組織居民親手製作走馬燈,以特別的方式慶祝元宵佳節的到來。

據了解,走馬燈古稱蟠螭燈,是中國傳統彩燈中最獨特的種類,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形成氣流令輪軸轉動,同時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會不斷轉動。小小的燈籠集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是傳統手工藝中的瑰寶。活動現場,有幾名小朋友的目光便被這神奇的走馬燈牢牢吸引住了,一會兒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走馬燈的原理,一會上前觀察,討論著剛剛的製作過程和裡面蘊含的科學原理,認真的神情儼然在上著一堂實驗課。

「傳統節日我們年年在過,哪些內容要傳承,哪些又有新的發展需要廣大熱愛生活的老百姓自己體會,這樣的活動能夠引起大家的興趣,男女老少全員參與就是對節日的最好宣傳,也希望我們在以後能繼續發掘亮點,為傳播節日文化推波助瀾。」第二聯合工作站站長繆紅梅高興地說。(秦家慰)

相關焦點

  • 今晚170盞花燈閃亮古胥門 自動旋轉的「走馬燈」來了!
    劇場裡來自各個劇團和社區的演出人員正在抓緊排練。少年宮大廳裡,五十多盞蘇式燈則逐一懸掛起來,再加上沿途的120盞普通紅燈籠,此次燈會共有170盞燈籠供市民觀賞。木質宮燈紗燈蘇式燈走馬燈「此次展出的彩燈主要分四種,蘇式燈、宮燈、紗燈還有走馬燈。」滄浪街道相關部門負責人朱勤農指著地上擺在一起的彩燈介紹。
  • 軍區社區少年軍校體驗手工製作走馬燈
    新湖南客戶端1月17日訊(通訊員 劉瑛)中華民俗文化源遠流長,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習俗漸漸被人們所淡忘。為了更好地保護民俗文化遺產,在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之際,為讓更多青少年了解中華民俗文化,1月16日上午,長沙市芙蓉區韭菜園街道軍區社區在少年軍校開展了一場民俗手工體驗活動。
  • 瀋陽中街「走馬燈」小年夜將提前點亮(圖)
    原標題:瀋陽中街「走馬燈」小年夜將提前點亮(圖) 相對複雜的立體花燈造型,裱糊全靠純手工,三米見方的大花燈,通常要熟練師傅忙活一天。  北通天街民俗花燈全都是絕技  據元宵燈會參與專家透露,北通天街上的時代廣場、文化廣場和休閒廣場將有民俗花燈的重頭戲。  龍騰盛世展區將展出史無前例的「九龍壁」大燈。萬馬奔騰展區將現二十多種馬造型燈,「赤兔」、「烏騅」等歷史名駒將化身花燈。天下祥和展區則凝聚了整個花燈展的精髓,民俗花燈絕技再次一一呈現。
  • 讓走馬燈藝術「跑」下去 記者帶你走近珍貴文化遺產[圖]
    走馬燈又稱「跑馬燈」,是中國傳統燈彩之一。常用於元旦、元宵、中秋等節日慶賀活動場所。在江西新建縣昌邑鄉、聯圩鄉及鄱湖地區一帶,「走馬燈」頗受民眾青睞。走馬燈不僅被用來把玩欣賞,且被賦予「轉運」、「馬到成功」、「走馬上任」等吉祥寓意。本期《解密南昌》,記者採訪了新建縣文化館館長、副研究員陶學湖,帶你近距離感受新建獨具特色的「走馬燈」。
  • 成都2300民眾自製4米高轉軸走馬燈鬧元宵(圖)
    原標題:成都:2300民眾自製花燈鬧元宵「別樣」元宵燈會現場。 王偉 攝元宵燈會現場民眾自製花燈。王偉 攝  中新網成都3月5日電(周迪迪)3月5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在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興蓉社區,一個「別樣」群眾自製社區元宵燈會成為今年成都元宵節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居民們根據自己的想像力和創意,精心製作的500多盞具有傳統民俗特色的花燈,營造出濃濃節日氛圍。  記者在現場看到,4米來高的轉軸走馬燈,是現場體量最大的「龐然大物」,屹立高聳,美輪美奐。
  • 唱京歌、玩走馬燈 90後老師傳承傳統文化腦洞大開
    唱京歌、玩走馬燈 90後老師傳承傳統文化腦洞大開 2019-07-29 15:23:03來源:長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十年制一燈 1.7米高的走馬燈正月十五開轉
    吃元宵,看花燈。今天就是正月十五了,在春節的習俗中,正月十五也是看燈團圓的日子,為了讓年味更濃,88歲的老人於文秀製作了十二生肖的走馬燈,在自己家裡就開起了燈會。有特色:走馬燈都是用廢舊物製作的3月1日,瀋陽晚報、沈晚融媒記者來到老人的家裡,看到比記者個頭還高的走馬燈。
  •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楊甜藝 攝   中新網文登3月5日電 題: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  作者 王嬌妮 楊甜藝  隨著一盞走馬燈被點亮,「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就在燈籠裡「活」了起來,身騎戰馬、手持武器的小人兒在燈屏上遊走翻飛、你追我趕。而站在燈影后的山東文登老藝人隋書弼4日卻擔憂地說,「這老手藝恐怕要失傳啊。」
  • 走馬燈神了 唐僧師徒「活」了
    &nbsp&nbsp&nbsp&nbsp系列報導之二&nbsp&nbsp&nbsp&nbsp「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隨著走馬燈內的蠟燭被點亮,「西遊記」的故事就在燈籠中「活」了起來,唐僧師徒四人在燈屏中遊走翻飛、你追我趕。「這走馬燈,是我們朱河文化的一部分。
  • 他精剪花飾手繪紋路 傳承「駿馬奔騰」走馬燈
    陶召俊點燃蠟燭置入燈內,隨著一盞走馬燈被點亮,「駿馬奔騰」的畫面就在燈籠裡「活」了起來,一群活靈活現的馬兒在燈屏上跑了起來,你追我趕,惟妙惟肖。燈紗營造的綠色、粉色的幽光,為整個畫面增添了浪漫色彩。宋詞中「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的美妙畫面就這樣呈現在眼前。
  • 從走馬燈的製作想到辛棄疾的《元夕》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之夜,叫做元宵。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古人在此夜有賞月吃湯圓、觀賞彩燈、猜燈謎等活動。而現在,大部分只是休閒娛樂,並未身臨其境,無法感受到古人那種張燈結彩的熱鬧場面。我曾做過紙紮工藝,聽同行說:過去元宵節有賽燈的風習。
  • 十五的月亮十五圓,「超級元宵月亮」來了!
    屆時,只要天氣晴好,大家可以欣賞到一輪皎潔明亮的「超級元宵月」!一輪大月亮將為元宵佳節更添團圓的氣氛要想在下一次元宵節看到「超級月亮」就要等到9年以後了今年最大滿月將發生在2月19日23時54分,也就是元宵節當晚。所謂的「最大滿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超級月亮」,是月亮滿月時恰逢距離地球最近的狀態。
  • 七旬老人製作新型走馬燈
    楊家寶和他的新型走馬燈  臨近元宵節,又到了賞花燈的時候,公園裡、馬路上各種各樣的花燈讓人應接不暇。近日,洛寧縣西山底鄉北村的七旬老人楊家寶經過1個多月的研究,為今年的元宵節製作了一盞與眾不同的走馬燈。
  • 消失的走馬燈又轉了起來 小商橋、賈湖骨笛等漯河元素躍然燈上
    精心製作的走馬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首席記者劉廣超實習生姚程文圖  大河報訊精緻的走馬燈整盞燈分為內外兩層,外部共有六面,頂部和底部裝飾著用紙剪出來的鴿子、金魚等,內部輪軸上也有形態各異的剪紙。在燈內點上蠟燭後,產生的熱力形成氣流,令輪軸轉動,燭光會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外屏上,看上去仿佛圖像在不斷走動,走馬燈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其實,這還只是一個半成品。」
  • 原汁原味中有所升華 打造民俗品牌共享文化狂歡
    那一刻,惠女服飾作為泉州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展示在世界面前。舞臺外,泉州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600多盞花燈造型獨特,匠心獨具,吸引了幾十萬市民、遊客前來觀賞,這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元宵燈會,把文化狂歡推向了高潮。元宵節的民俗活動熱鬧非凡,泉州其他的民俗活動同樣有廣泛的參與性,如南安英都拔拔燈、安海端午嗦囉嗹、七夕乞巧、舞獅等。
  • 「二月二」迎「頭牙」 莆田民俗深入解析
    長達一個月的莆田元宵「狂歡節」落下帷幕,年味逐漸散去,昨日迎來「二月二」。按照俗例,莆田每月逢初二、十六日,商家都要備禮祭神「做牙」。由於正月沒有「做牙」,農曆二月初二便是傳統的「頭牙」。莆田民俗專家林洪國表示,「二月二」和「頭牙」相關聯,但內涵不同,其過節意義超過「做牙」。
  • 張雙志傾心製作福娃走馬燈
    1987年春節,北京首屆民俗大展中,張雙志的20多件展品獲得了成功。  50歲退休後,張雙志把心思都撲在了做燈上。他指著家裡掛滿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小宮燈、方燈、荷花燈、走馬燈說:「我做燈不是為了掙錢,就是圖個老有所樂。這20多年做的燈太多了,一箱子一箱子都沒地方放了。」
  • 換花賞燈賽肥雞 海南元宵哪熱鬧哪好玩?
    那一天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換花、賞燈、賽肥雞、送燈……海南傳統的元宵年俗傳承至今仍舊熱熱鬧鬧充滿看點。本報記者為您收集了幾個較有特色的去處,車友們,如果有興趣就去哪裡鬧一鬧。  海口府城鎮:換花賞燈美景無限  府城鬧元宵,是海南最為突出的一個傳統元宵年俗。從傳統的換香發展到今天的換花,海口市府城鎮的元宵節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 吳高平,我的家鄉是黃陂,人生恍若走馬燈
    帶上「牛額頭」,拉上牛鼻圈,在後頭甩上個幾鞭子,「撇」、「捺」、「彎彎轉」、「挖噠」才能做到收放自如。作品名稱:《風鬥》尺寸:三尺條幅 創作時間:2020年11月16日。隨著「嘎吱嘎吱」有節奏的搖擺聲,飽谷從大鬥流出來,曬乾搶進糧倉,秕谷從二鬥流出來,用作食料餵豬養雞,從風口湧出的雜草則鏟進豬圈閉肥。
  • 炸元宵時千萬別直接下鍋,熱油四濺很危險,多加這一步,金黃酥脆
    北方的元宵大多以甜餡為主,餡料多為傳統的花生白糖黑芝麻之類的,由於元宵和湯圓的製作工藝不同,元宵的口感比較粗,水煮元宵的湯比較濃,跟糯米麵粥似的,餡料也比較硬,所以在北京,元宵大多是炸著吃的。表皮酥脆金黃,餡料甜糯,米香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