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百年前,焦作博愛縣就有一群勤勞智慧的能工巧匠。由於當地有著豐富的竹資源,他們就利用刀、鋸、鏟等工具,經過燒、烤、烘乾滅菌等工藝,製作出了一件件精巧實用的手工藝品。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品被稱作博愛竹器,也叫清化竹器或清化竹貨。
博愛縣的竹林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戰國至西漢初期,堪稱北方竹林"活化石"。唐代皇室就在這裡設"司竹監"管轄竹業;北宋時又設置了"竹園";到了明代,處在竹林中的博愛許良村,已經有"竹塢"之稱。這裡不僅承包了各種各樣的竹器,銷往全國各地,更成為了文人雅士出遊的好去處。
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竹林,博愛縣歷史上竹子種植面積最廣時可達萬畝。而在如今的博愛縣太行博竹苑,依舊有著1222畝的佔地面積,其中竹林700畝、河道29畝、湖面50畝,竹子的品種也有近百個,形成了以竹文化為主題的特色風景區,就連北京動物園的熊貓吃的竹子,都是從這裡採購的。
而有了這些竹子,在博愛縣悠久的歷史上,許良、月山、磨頭3個鄉鎮的30多個村莊都開始盛產竹器。200多種各式各樣的竹器產品不僅銷往全國,進貢皇家,更走到了萬國商品賽會上,攬獲金獎。而在當地,也流傳下了"許良竹椅泗溝篦,牛磨門帘南道籃,辛莊簸籮中道耙,下水磨竹筷、馮竹園筐,清化竹貨名遠揚"這樣的民謠。
然而,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博愛縣曾經大面積製作竹器的生產場面再也難以見到,既有能力又有時間供貨的竹匠也屈指可數。輝煌一時的清化竹器,已經慢慢走到了衰敗沒落的邊緣。
據當地的老人描述,上個世紀80年代竹器的鼎盛時期,光是倉庫裡的竹門帘至少就有30萬掛。平均每天運進來的竹子和運出去的竹器,都要裝滿一個火車皮。不過到了現在,受現代技術生產的產品影響,竹器銷路也變得不好。但這並沒有讓當地人喪氣。
竹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的就是謙謙君子的意象。其古色古香、清涼宜人的特色,依然受到了不少顧客的喜愛。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年輕人願意傳承下去這門非遺手藝,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重振北方竹編代表的名聲。
為此,博愛縣不僅著力實施竹林生態保護工程、發展竹林特色產業,更舉辦了多次竹編大賽,希望能夠重燃人們對清化竹器的熱情,挖掘、傳承和發揚博愛縣傳統的竹編工藝。
而在大會上,來自全國的竹器產品琳琅滿目,竹籠、竹籃、躺椅、沙發、筆筒、水杯、竹子動物等工藝品樣樣俱全,讓人驚嘆和賞心悅目。
為了讓清化竹器這顆中原明珠不至於蒙塵乃至消亡,當地人做出了極大的努力。而我們也希望,在崇尚匠人精神的今天,我們大家也能夠多多關注博愛縣的竹器,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閃耀光芒。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