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師動員
【環球網綜合報導】年終歲尾,歷經十數年的奮起直追,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始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從而使得中國成為為世界提供衛星導航系統服務的第四個國家。而且,僅有12年歷史的「北鬥」系統,已可提供與美國GPS相當的導航服務。「北鬥」系統目前可為亞太區域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還具備短報文通信、差分服務等特色服務,也是中國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大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正是基於此,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向參與「北鬥」系統建設和運行的各有關單位發出熱情洋溢的賀電,熱烈祝賀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投入運營。那麼,中國為何要自行發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其有何軍事用途?該系統的投入運營對中國軍隊而言意味著什麼呢?
源於對美國GPS的擔心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猛烈空襲伊拉克的時候,開始在戰爭中應用GPS衛星導航技術。當時,美軍戰機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導,但這10%的GPS制導武器卻發揮了強大的作戰效能。依靠GPS系統,海灣戰爭中的美軍曾創造過兩枚飛彈先後攻擊同一目標,且後一枚飛彈通過前一枚飛彈炸開的洞口鑽入目標內部爆炸的「戰場奇蹟」。在後期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GPS系統作為了戰場導航和通信系統的主幹,以及精確炸彈和飛彈的最主要制導系統,並創造了很多戰爭奇蹟。正是因為這幾場戰爭,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了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神奇魅力,充分認識到了GPS系統對現代化戰爭的巨大影響力。
目前美軍已經列裝的很多飛彈和精確制導炸彈,均加裝了GPS制導模式,如「聯合防區外發射武器」(JSOW)和「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都採用INS+GPS的複合制導體制。美海軍的「戰斧」式巡航飛彈也不例外,加裝了GPS的「戰斧」飛彈取消了以往的「地形匹配製導」模式,因而大大節省了制定攻擊計劃的時間,還可以使其能從多個方向上攻擊目標。甚至可以說,如今,美軍每一種武器如果離開了GPS,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實施作戰或者能否準確命中目標!
根據資料介紹,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有軍用(而且是專用)和民用(對世界開放)之分,而且,民用GPS信號的精確度大大低於軍用GPS信號的精確度。美軍的GPS軍用版只供美軍自己使用,即使盟軍也沒有例外,而其民用版可供全世界使用。中國早期的GPS應用,不管是軍方還是民間,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均使用民用版GPS。
為了提高各種武器的打擊精度,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在一些飛彈中加裝了民用版GPS作為制導系統,逐步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但民用版GPS最高定位精度只有10米,雖然打擊精度相比其他制導提高不少,但是相比美軍使用的軍用版來說,打擊精度相差幾近10倍。而且即便這樣,美軍也並不是沒有限制。和平時期,民用版GPS無論哪個國家均可自由使用,但如果發生戰爭,美國就可能會根據戰爭對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程度來確定誰可以繼續使用。如果是美國的敵對國家,為了限制其使用GPS進行導航和精確打擊,美國可以人為減弱或關閉GPS或加大民用碼的誤差,而美國軍方自己在這一地區的使用卻不受任何影響!
中國雖然大量使用GPS的民用版,但軍方一直對依靠美國GPS系統感到擔憂,擔心美軍可能在衝突或緊急狀況下關停該系統。這事很快就有了例證。
1996年臺灣的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臺海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後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距離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飛彈,以示警告。發射的第一枚飛彈準確命中目標,就在所有人為這次成功歡呼的時候,緊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飛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導致飛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範圍。事後的軍事分析表明,肯定是美軍做了手腳,這兩次發射失敗可能是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的。而且,在這次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向臺灣海峽派出了兩支航母編隊,中國發現無法對其進行有效跟蹤,從而也就無法對其進行威懾。因此,中國軍方認定,無論花多少錢,必須建立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
而當年的「銀河」號事件也很能說明問題。1993年7月23日,美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將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運往伊朗,製造了震驚世界的「銀河號」事件。當時,「銀河」號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突然,船停了下來。事後大家才知道,這是因為當時美國局部關閉了該船所在海區的GPS導航服務,使得這條船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行駛。而且,美國強硬要求必須停船接受檢查,在中國船隻不聽命的情況下,關閉GPS導航服務就會使其自然停止航行。後來,這一事件也為中國發展獨立自主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埋下了伏筆。
經過近20年的努力,中國人終於建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而且,這將大幅提升中國應對現代化戰爭的能力!
大國必備的自主系統
衛星導航定位除了強大的軍事用途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潛在功能,農業、交通、金融等各種不同領域都會應用衛星導航技術。可以說,一個世界大國,很難想像在其未來發展過程中還有哪些方面不需要衛星導航信號:一切移動的事物,飛機、火車、船艇、車輛、人、火箭乃至人們喜愛的寵物,日常使用的家電等等,未來都會用到衛星導航信號。
除了美國的GPS之外,中國、俄羅斯、歐盟等也都在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從而形成了當前世界衛星導航市場的四大家族(印度和日本也在計劃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但還沒有具體實施)。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最成熟的當然是GPS,這也是目前全球應用最為廣泛的衛星導航系統。但面對來自多個國家的競爭,為確保美國在全球定位系統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現正在積極建設性能更加強化的第三代GPS系統。升級後的美軍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統傳輸量是現行的500倍,而抗幹擾能力將翻番,制導精度將會更高。軍事觀察家認為,此舉將引爆新一輪的GPS全面競爭,而這場競爭關係到未來的現代化戰爭的方方面面。
作為全球衛星導航領域的一支生力軍,「北鬥」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簡稱「北鬥」系統,英文名稱為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縮寫為BDS。「北鬥」系統開通服務後,從今年底開始向亞太地區廣大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等服務。在投入應用後,中國希望「北鬥」系統能在交通、氣象和電信以及國民經濟建設等領域,創造出每年價值4000億人民幣(約合630億美元)的市場。
「北鬥」系統現在已完成第二階段發展目標,即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衛星導航服務,但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全球導航。從明年開始實施第三步發展戰略,2014年將開啟新一輪的組網發射,大約陸續發射35顆左右的導航衛星,到2020年左右形成全球覆蓋能力。目前,這些後續更先進的導航衛星的研製生產和準備工作已啟動,能夠一次發射多顆導航衛星的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也在研製中。
目前,投入運行中的「北鬥」區域導航系統,在中國及周邊地區,「北鬥」系統基本服務性能可達到:位置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測速精度每秒0.2米;授時精度單向50納秒;還可提供雙向高精度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毫無疑問,在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中,中國不只著重於「北鬥」的定位功能,其他諸如偵察監視、指揮、協助攻擊等「純軍用」能力也在開發過程中。就軍事領域而言,「北鬥」導航衛星可讓未來的戰場更透明,令解放軍具備「千裡眼」與「順風耳」,還可具備「看得清、打得準」。「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開通服務,意味著解放軍可以在沒有美國幹涉的條件下發動精確打擊,並且向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準確調動自己的部隊。
雖然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起步較晚,但是在功能上,「北鬥」並不遜色,定位精度、授時精度、抗幹擾能力等都與GPS相當。而且「北鬥」還具備獨有的簡訊等通信功能,使用者不僅能夠知道自己的位置,也能夠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位置,這大大有利於應對在那些通訊信號不好的沙漠、高山、大洋等偏僻地域的救援等突發事件,並且和GPS兼容,因而保證了其應用範圍如同GPS那樣廣泛。最重要的,這是屬於中國人的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使用,根本不用考慮任何外在因素的幹涉。
民用和國際市場都很廣闊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自2011年12月正式宣布提供試運行服務以來,系統運行穩定,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如今該系統正式開通亞太區域服務,其服務廣度和深度必將再上新臺階。
例如以「北鬥」系統為基礎構建的「北鬥」衛星海洋漁業綜合信息服務網,實現了多網合一的漁船船位集中監控和調動。該信息服務網能向漁業管理部門提供船位監控、緊急救援、政策發布、漁船出入港管理服務等;向海上漁船提供導航定位、遇險求救、航海通告、增值信息( 如天氣、海浪、漁市行情)等服務;並能提供船與船、船與岸間的短消息互通服務等。
在今年的中菲黃巖島對峙中,在中日釣魚島爭端中,「北鬥」系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漁政船和中國海監船的執法能力,維護了中國在南海和東海海域的主權和海洋權益。今後,在此類事件中的應用,還將進一步擴大和深入。
在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家有關部門迅速給一線救援部隊,配備了「北鬥」終端機。該終端機不但能接收「北鬥」衛星的導航信號,在其它通訊失效後,只有該系統能以用短報文的形式與指揮中心保持聯繫。指揮人員在監控中心可隨時通過監控屏幕,關注每個救援小組的位置信息,必要時以短報文形式發出監控指令,還及時把災區的危機信息及時傳報給救災指揮部。
此外,「北鬥」系統還成功應用於高速公路的車輛和道路安全的監測,為今年的「五一」和「十一」長假的旅遊安全保駕護航,使得很多熱點區域不至發生較大的擁堵或繞開事故點以保暢通。
專家對「北鬥」衛星導航應用的前景感到非常樂觀:目前國內已有「數千家企業在做北鬥,其中原來不少是在做GPS的。」內地從上市公司到中小企業都在從事「北鬥」的研發,目前的市場應用已經達到12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左右,「北鬥」產業佔中國整個導航產業的15%~20%。如果繼續保持這一良好的發展態勢,保守的預計到2020年,就能佔據國內衛星導航市場份額的70%~80%。
而且,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已開始著手在亞太地區的合作,除了港澳臺之外,今年9月已在巴基斯坦進行推廣。從明年開始,也將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泰國、韓國、澳洲、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開展交流和合作。除了增加選擇的靈活性之外,亞太地區的國家應能享受到比以往更好、更優質、更低廉的衛星導航服務。
但總體來看,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亞太範圍內,「北鬥」系統似乎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美國的GPS。專家認為,更大可能是兩個系統同時使用,在亞洲範圍內這意味著商業用戶今後可以「貨比三家」。而且,「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技術應用在現有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廣域差分和地基增強等手段提升服務質量,可進一步提高服務範圍,以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
大幅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進一步反映了中國的大國雄心。雖然「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用途眾多,在民用領域應用普遍,但自中國開發「北鬥」以來,西方議論最多的卻是它的軍事意義,將其視作中國擺脫對美國GPS的依賴、提升軍事太空技術的重大一步。而日本媒體則擔憂,中國將更「戰略性地」利用自己的導航系統,在今後的島嶼爭端中獲取優勢。
可以說,「北鬥」使得中國能進一步追趕美國的太空實力,如果中國在2020年如期使「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具備全球導航能力,那麼中國軍隊將逐步減少對美國GPS的依賴,基本停止對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的應用。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服役前,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一般安裝有兩套衛星導航系統,即GPS和「格洛納斯」導航定位系統。現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服役後,預計中國將會拋棄不那麼準確和可靠的「格洛納斯」系統,轉而採用GPS和「北鬥」兼容系統。
預計,「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軍事功能與GPS類似,如:戰車、飛機、飛彈、水面艦艇和潛艇等在全球任一位置的定位導航;彈道飛彈機動發射車、自行火炮與多管火箭發射車等武器載具發射位置的快速定位和打擊目標的位置定位,並可顯著縮短反應時間;各類精確打擊武器的中段和末端精確制導;人員搜救、水上排雷定位等。不過,因運作方式不同,「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一些GPS沒有的軍事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密簡訊方式指揮調動部隊,這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獨有密技。
而在中國軍方的日常巡邏任務中,幾乎所有平臺甚至個人在巡邏過程中均可配備巡邏指控終端,上面的「北鬥」導航系統可將巡邏平臺的路線、位置、逗留地點和時間等詳細情況顯示在指揮部的電子地圖上。同時,巡邏平臺內的操控人員還可通過發簡訊、衛星呼叫等方式匯報巡邏中遇到的突發狀況,以實現情報信息的快速獲取與查詢,應急突發情況的研判與處置,提高了巡邏任務的有效性。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感慨說,「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成功開通,使中國陸軍具備了在任何地域展開聯合作戰的能力,讓中國空軍擁有了準確到達精確空襲的能力,為中國海軍走向遠洋海軍並實現全球部署提供了保障,也讓二炮(裝備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初具「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威懾能力。總的來說,「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更加安全可靠,還將使中國軍方的精確打擊能力迅速提升數十倍。
後者正是國外最為關注的。外媒分析認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可能被用於為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以及精確制導的滑翔炸彈提供精確制導,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國軍隊的精確打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可以與其他衛星、無人機以及相關技術聯合使用,幫助追蹤機動航行在大洋上的艦船,尤其是美國到處耀武揚威的航母戰鬥群,最終引導反艦彈道飛彈對其發動準確攻擊。
預計,「北鬥」系統完全建成後,將會意味著中國開始擁有不受美國方面任何幹擾、向世界任何地點發動任何攻擊或者投送部隊的能力。從此,中國開始具備對亞太地區發動可靠的精確打擊的能力,這是中國軍事實力提升的重要標誌,其戰略意義自不待言。而且,在中國擁有「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之後,美國將會喪失利用GPS系統影響中國的能力。(廣聞 鳴謝新浪)
北鬥系統標誌釋義:圓形構型象徵「圓滿」,與太極陰陽魚共同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深藍色太空和淺藍色地球代表航天事業;北鬥七星是自遠古時起人們用來辨識方位的依據,司南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導航裝置,兩者結合既彰顯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也寓意著衛星導航系統星地一體,同時還蘊含著中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名字「北鬥」;網絡化地球和中英文標識也象徵著我國的北鬥系統開放兼容、服務全球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