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看過飛機飛行表演的人很多,但了解一點飛行表演的人卻很少,了解較深的更少了。比如你知道你所觀看的飛行表演動作的專業名稱和由來嗎?你知道飛行表演的其它動作嗎?飛行表演裡面的門道很多,但這些知識也並不難理解。多了解一些知識總是好的,以備別人詢問時能夠解答。
本篇文章將向大家介紹飛行表演的學術界名稱:「特技飛行」。還有飛行表演中的部分知名常見動作的學術名稱,這些動作的起源,飛行表演的起源和我國飛行表演隊的起源等等。一般表演飛機會在飛機的機尾部或者是在飛機的機翼下方外掛發煙器,這就是飛行表演時飛機周圍產生五顏六色煙霧的原因。這種發煙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酐,之所以採用硫酸酐是因為它沸點只有44.8℃,在大氣中強烈發煙並且形成難以沉降的硫酸霧,有很好的觀賞性。具體方式是將硫酸酐以液態形式裝在飛機內的高壓容器中,當飛行員打開閥門後,硫酸酐會從高壓容器中噴出再與周圍空氣中的水汽結合形成煙霧。在硫酸酐中加上不同的配料,煙霧就呈現出五顏六色的顏色。麻煩的是這種方法產生的煙霧對飛機表面有腐蝕性,因此在設置噴嘴時必須保證煙霧噴不到機體上。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煙器一代又一代的改造,現在已經採用環保物質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種情況下無發煙器也能從飛機旁邊看到煙。這種情況叫「機尾煙」,又稱「尾跡雲」,俗稱飛機拉煙。飛機拉煙因為成分不同可分成廢氣尾跡,尾跡和對流性尾跡。而廢氣尾跡又可分為廢氣凝結尾跡和廢氣蒸發尾跡。其中最常見的是廢氣凝結尾跡,它的形成是因為飛機飛行時消耗燃料後產生的水汽和熱量隨廢氣排出飛機機外,進入大氣層並與飛機周圍空氣迅速混合而形成凝結尾跡。
這裡就有點難理解了,但是仔細閱讀並加以思考,相信你能夠理解的。所謂的「特技飛行」是指表演飛機在沿著三個軸在短時間內做綜合旋轉動作。這三個軸分別叫縱軸(滾動軸),橫軸(俯仰軸),立軸(偏巷軸)。國際上一般規定了9組飛行動作造型:直線和轉彎、滾動轉彎、直線的組合、螺旋、縋頭機動、尾滑機動、斤鬥、S型和8字型、滾轉、直線、斤鬥和滾轉的組合,在正飛和倒飛中可以實現數千種組合。
而特技飛行比較常見的動作有「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滾筒機動」「殷麥曼翻轉」「庫爾比特」等等機動動作。
先說「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這個動作是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亮相,當時蘇聯飛行員駕駛著「蘇-27」戰鬥機突然性快速抬頭,並且沒有按照往常一樣駕駛著飛機向上爬升而是讓飛機以尾部在前,頭部在後的姿態繼續向前飛行,飛行抬頭的角度達到了120度。使人們大飽眼福,事實上這也是蘇聯在展示「蘇-27」的高機動性能。「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的操作是起先飛機正常水平飛行,接著突然快速拉起飛機頭部,仰角度數迅速增加(最大達110度),使飛機整體形成一種飛機尾部在前,飛機前部在後的姿態。看上去仿佛是條仰頭的眼鏡蛇由此得名,對飛機的機動性能要求高。
「滾筒機動」的起源就早了,它是1905年由美國的尼爾·馬洛尼最先操作的。「滾筒機動」的操作是飛機沿著自身的水平軸線進行360度的滾轉動作。這個動作雖然不複雜,但是實用性很高。在執行攻擊任務時戰鬥機可以通過滾筒機動來搶佔有力位置。在防禦時戰鬥機甚至可以通過桶滾機動來躲避來襲飛彈。值得一提的是「滾筒機動」在世界第二次大戰時挽救了許多飛行員的性命。
「庫爾比特」起初是在1995年由俄羅斯特技飛行員弗羅洛夫在巴黎航展上駕駛「蘇-37」完成的動作。由於該動作像古代印度的一種名為庫爾比特的兵器,因此得名。但是這個動作也被稱為弗羅洛夫輪盤。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動作對飛機要求高,只適用於帶矢量發動機的噴氣式飛機。在這裡順便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矢量發動機」,矢量發動機的噴口可以向不同方向偏轉以產生不同方向的推力的一種發動機。通俗地講就是發動機的噴口可以轉動,使得不同方向也有推力。
「殷麥曼翻轉」起源於1915年,當時德國王牌飛行員馬克斯·殷麥曼率先完成了這個動作。這個動作又稱「半筋鬥滾轉」。是由一個半筋鬥接一個半滾轉來完成的,然而現在的這個動作已經和最初的動作不相同了。這個動作實際上就是將保持水平飛行的戰機拉起,在完成半個半個筋鬥達到倒立飛行時不繼續向下俯衝,而是將機身翻轉180度恢復為水平飛行姿勢。操作為飛機起先是按照平飛然後向上爬升,在筋鬥的頂點飛機突然做了個半滾,由倒飛姿態重新轉入正常飛行。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動作的操作者曾經讓對手的英國飛行員就怕避之不及。
事實上特技飛行中的機動動作大多起源於實際的戰爭中,大多由技術高超的飛行員無意中飛出了的特別動作。而且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也發明了許多驚險的動作,這就是最初的特技飛行來源。特技飛行很好看,但是背後飛行員會因為過載過大,頭部供血不足隨之引起周邊視覺消失和視野縮小。
當過載繼續增大時中心視覺會消失,還會出現兩眼發黑的黑視現象。當然科學家們也研究出了對策,特技飛行時飛行員都會穿抗荷服。但是特技飛行時飛行員由於精力高度集中,體力消耗大,因此容易疲勞。此外特技飛行對飛機的要求很高,所以並不是所有飛機都能作特技飛行,客機和運輸機等等大型飛機都不能作特技飛行。
所以特技飛行就是人類在不斷挑戰人類本身和飛機的極限。特技飛行也是人們對飛機性能的追求、對人體本身和飛行極限的挑戰。歷史上也有不少的特技飛行事故,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下。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特技飛行事故發生在2002年7月27日,烏克蘭的一架「蘇-27」戰鬥機在進行飛行表演時出現墜毀,造成了78個人死亡100多人受傷的重大事故。沒錯,就是上敘表演「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的「蘇-27」,當然不是同一架哈。事實證明特技飛行中不僅需要高機動性能的戰鬥機,更需要一定技術的飛行員。
1961年印尼總統蘇加諾在訪問中國前向中國政府提出一個要求:在他的專機進入中國領空後,中國要按照國際慣例起飛八架戰鬥機護航。但是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專門執行護航任務的部隊。周恩來總理得知後認為這符合國際禮遇,便欣然答應了這一要求,隨後指示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專辦。中國空軍首次為國外元首護航成功後,周總理便囑咐空軍應成立護航表演飛行隊,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來歷。
感謝你能閱讀本篇文章,希望本篇文章對你能有幫助,使你了解的知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