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要有科學性

2020-12-01 光明網

科普文章是用於宣傳科學技術知識的,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質方面起重要作用。這類文章必須要把科學性、知識性和通俗性、趣味性很好地結合起來。科普文章如果錯誤地宣傳科技知識,甚至宣揚假科學、偽科學,則失去其存在價值,甚至造成負面影響。

最近讀到一些宣傳狹義相對論的科普文章,它們的內容是完全背離狹義相對論的理論實質的。例如,有些文章以「如何長命百歲」、「雙胞胎現象」等頗為吸引人的語言,宣稱人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等速直線飛行的太空飛行器(這樣高速的太空飛行器目前還沒有)中壽命會延長,因而當他從空間旅行返回到地球時,他的在地球上的雙胞胎兄弟已是白髮蒼蒼的老頭,而他仍然是青年。所謂的「長命百歲」和「雙胞胎現象」是從狹義相對論的時間相對性原理中得出的錯誤結論。

在狹義相對論中,時間被認為是相對的;而經典理論認為時間是絕對的。狹義相對論認為,一個慣性參照系(相互作等速直線運動的時間空間坐標系)中的時間間隔,從另一個慣性參照系看是不一樣的。兩個慣性參照系的時間間隔相差k倍。一個慣性參照系用S表示,另一個用S1表示。如果S內發生一個事件,其持續時間為△t,那麼從S1看這事件的持續時間為k△t;或者說S的時間間隔轉換到S1的時間間隔需要乘一係數k。同樣地,相反的轉換也要乘一係數k。係數k〔1-(v/c)2〕-1/2。式中V為兩個慣性參照系的相對速度,C=2.99792乘108米/秒,是真空中的光速。可以看出,K隨V的增大而增大。當相對速度V達到真空中的光速C的0.999倍時,係數K=22.366。

本文開頭所說的某些科普作者宣揚的所謂「長生不老」和「雙胞胎現象」這種違反科學的說法,就是由於對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變換概念理解錯誤所致。在這些科普文章中,把地球看作是一個慣性參照系,把太空飛行器看作是另一個慣性參照系,這樣的看法是允許的。但是,這些作者根據太空飛行器上的時間轉換到地球上的時間要乘係數k的概念,就斷言太空飛行器上的時間走得慢,太空飛行器上的1年相當於地球上許多年(如果太空飛行器的速度達到0.999倍的真空中的光速,太空飛行器上的1年就相當於地球上的22.366年),從而得出「長生不死」和「雙胞胎現象」的聳人聽聞的結論,則是錯誤的。在做出這個錯誤論斷時這些作者忽略了或錯誤地理解了以下幾點:一、這裡的時間變換是從地球上的觀察者的角度說的,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的觀察者來看,地球上的時間是太空飛行器上的時間的k倍;而不是說地球上的人看地球上的時間是太空飛行器的時間的K倍;二、根據狹義相對論理論,地球上的時間轉換到太空飛行器上的時間同樣要乘k倍,也就是說,從太空飛行器上的觀察者來看,太空飛行器上的時間同樣是地球上的時間的k倍;如果這種時間轉換得出的時間的不同代表人的衰老快慢的不同的話,那麼將得出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太空飛行器的人衰老慢,而太空飛行器上的觀察者看地球上的人衰老更慢的悖論;那麼當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他們見面時究竟誰年青呢?三、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礎假定之一是各慣性參照系中的物理定理和描寫它們的公式相同,這意味地球上的時鐘對地球上的人而言的運走規律與太空飛行器上的時鐘對太空飛行器上的人而言的運走規律是相同的;如果太空飛行器上的人在太空飛行器上度過了一年,那麼地球上的人在地球也是度過了一年。根據對狹義相對論時間變換的正確理解,根本不會得出「長生不老」和「雙胞胎現象」的謬論。

由於真空中的光速非常高,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人類能達到的運動速度比它低得多,故人們無法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來證明所謂的「長生不老」和「雙胞胎現象」這些說法的正確與否。但是,仔細想想,還是能判斷這些說法的正誤的。設想自己坐在飛機中,如果飛機在平穩地飛行,沒有噪聲和振動,那麼你如果不看窗外,你是感覺不到自己是在運動的;你相對於飛機而言,與在地面上的人相對於地球是一樣的。這種相對狀況,與飛機的速度無關;即使假設飛機的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這種相對狀況仍然不會變的。因此,根據這種簡單的想法,也能夠認識到「長生不老」和「雙胞胎現象」的說法是錯誤的。

相關焦點

  • 科普文章寫作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想要寫好科普文章,首先需要帶大家一起了解科普作品的幾大特點:1.科學性科學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就是這樣,科學必須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用來認識和改造世界。科普作品要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啟蒙思想,所以更應保證科學性。2.思想性科普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一座橋梁。它向讀者傳授知識,也使讀者受到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的薰陶,宣傳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來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和思想素質。
  • 如何寫好科普類的文章?
    許多人認為一般人寫不出科普,實際上,許許多多的人不僅能寫,而且能寫出非常好的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人們了解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二、科普文章怎麼寫首先,定好主題很重要,你選的主題是你感興趣的,這也決定了這篇文章的受眾面。想要原創,選擇那些沒人寫過的。
  • 今年高考時間推遲,分享一下高考科普類的文章應該怎麼書寫
    (2)、科普文章的選題要寫出好的科普文章,選題是最重要的,小編認為科普文章的選題必須具備以下特點:1、科學性.科學性是科普文章有別於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普文章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確鑿,論證合理且符合邏輯,文字簡潔準確2、創造性.科普文章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新的發現、獨特的見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 朋友圈部分保健科普文章大起底
    ……如今,這些所謂的科普類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瘋傳,但有些文章實際是某種保健品的廣告,點擊有些文章文末的「閱讀原文」甚至能夠直接跳到產品的購買連結。這類「科普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是否真的有科學性?對此,《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 中高年級閱讀科普類文章,畫思維導圖去理解,情況有點不一樣
    說起閱讀,最怕的是科普類,殊不知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要有一定數量的科普作品」。可見,科普類文章的閱讀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科普類文章主要是介紹某種事物,形象地說明它的形態、特徵、性質、意義、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有比較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包括一些「科技術語」。對於知識面狹窄,見識少的小學生來說,閱讀上就存在點問題了。
  • 即日起,投稿科普文章,最高千元獎金領回家
    即日起,投稿科普文章,最高千元獎金領回家 2020-07-16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朋友圈部分保健科普文章大起底:東拼西湊為賣保健品
    朋友圈部分保健科普文章大起底  通過網絡搜羅資料東拼西湊一些文章實為保健品廣告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美國《預防醫學報告》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跑步者在休息狀態功能連通性上有『明顯的差異』,差異可能擴展到『與運動無關的活動』。
  • 《科普倫理倡議書》五家聯合發布單位採訪實錄
    比如為聽障、視障人士的服務有沒有達到無障礙?我覺得還有差距。二、尊重生命尊嚴。生命主題是科普場館裡的「大熱門」。展覽會用到人體、哺乳動物等標本時,都要遵從標本製作和使用的倫理規範。展示時,要顧忌觀眾的感受;活體動物展示時,要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合乎社會公序良俗。
  • 讓科普文章變得靠譜起來
    然而,自媒體信息流中的含金量有時候讓人感到頭疼,為博取眼球而發布低俗文章並不鮮見,還有的打著科普的幌子,看上去有理有據有章法,但實際上是不靠譜的偽歷史、偽科學、偽常識等。其中,有的結論毫無說服力,有的迴避關鍵問題,有的材料使用方法不當,但對外行人來說,卻足以產生一定的誤導作用。科普文章不靠譜,是信息傳播失真的典型表現。
  • 「世界腐蝕日」科普文章有獎徵集中!
    「世界腐蝕日」科普文章有獎徵集中!  為提升公眾對腐蝕和腐蝕控制的認識和了解,科學普及材料腐蝕學科在經濟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活安全,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聯合國)世界腐蝕組織(WCO)中國辦公室、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聯合面向社會公眾、各行各業腐蝕與防護科研及技術工作者徵集科普文章。
  • 學術論文引言的寫作如何體現創新性和科學性
    創新性和科學性是學術論文具有的主要特徵,而引言作為學術論文的開場白,目的是向讀者說明文章的研究目的,引導讀者領會文章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引言中體現出論文的創新性和科學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者由於寫作不當,未能在引言中體現出論文的創新性和科學性,很可能會使讀者對論文的內容失去興趣而不去閱讀全文,影響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一、在引言中指出學術論文的創新性。一般來說,一篇學術論文要具有創新性,就應在該學科領域內容或方法探索上有新發現、新發明,而不是簡單重複他人的研究。
  • 上海科普出版社復社30周年 葉永烈:科普作家要文理兼修
    10多位院士、滬上科普作家齊聚,共同就科普創作如何助推上海公民科學素質的進一步提升建言獻策。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成立於1957年,1958年曾併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復社。現為全國兩家科普出版社之一。多年來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了許多科普精品圖書。
  • 來一場科普文章的評比大賽吧
    所以要加大力度開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在全社會激發創新意識、創新熱情、創造活力。科普從娃娃抓起上海要與時俱進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就必須要搞好全社會的科普工作,支持各級科協、科研、教育等機構和單位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上海市民的科學素質。
  • 關於科學性
    科學性(2019-05-27 17:10)1、人類掌握的科學所達到的,才是人類真實的客觀認識。科學水平就是人類認識了多少客觀,掌握和運用了多少客觀。科學認識是客觀寫真在人類的頭腦意識中。2、科學沒有局限性,一切局限性恰恰都是人的局限性。如果放棄科學,會怎樣?恰恰因為人存在局限性,所以更不能脫離科學。
  • 賦能醫生,有來醫生致力於做精準健康科普平臺
    經營兒科科普十幾年的崔玉濤醫生、曾任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的段濤醫生都證明了醫生個人科普到實現商業化這條路徑的可行性。有來醫生要做的就是幫助醫生從內容方面作切入,積累「粉絲」。這需要較長的周期,但通過有價值的健康科普能夠幫助醫生提高口碑及效率,反過來,這些科普的內容也能夠賦能醫生,讓其知識不再閒置,並培養醫生的服務意識,為醫生的多點執業積累經驗。
  • 在科普書市場競爭中,《奇妙量子世界》為什麼能多次加印?
    其中,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奇妙量子世界》一書自2019年7月出版以來,連續多次加印,已取得了科普暢銷書級別的市場銷量。該書還入選了2019年「中國好書」。用漫畫科普量子科技,《奇妙量子世界》有何特別之處?當下科普圖書市場有何現狀與趨勢?市場多變,身處其中的從業者有何全新感悟?
  • 合理性是否具備科學性?
    按照社會形態的說法:資本主義戰勝腐朽的封建社會的必然趨勢的科學性是否真的是這樣?任何相關的科學性在社會運用當中都會或多或少的變成一種社會道德規範準則。比如說排隊,最初也只是想管理的科學性。但是在後面的慢慢的變成一種文明的社會規範從這個上面可以看的出來,科學性最後的演變會是一種以文明的形態出現所以在清朝,眾人的合理性,對於其他資本大國來說是迂腐;在清朝人來說,其他的資本大國的合理性是野蠻誰對誰錯?
  • 科普時代來了!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
    近日,山西省日前召開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會發布一系列安排中,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了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引起人們的熱議。或許有人認為,醫生本身就夠忙的了,哪裡有時間寫科普,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一、科普是臨床工作的延續: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一定會遇到許多病例,有的是很特別的病例,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將工作中遇到的這些問題及時總結出來,以科普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可能避免有更多的人犯更多的錯誤,避免更多的人得病,「亡羊補牢,
  • 語文教改難覓科普範文
    尤其是高三上冊的「文明進步與人類未來」單元,入選的幾篇科普作品並未達到他和同事的最初設想。想找幾篇替換,卻不是那麼容易。    科普範文成稀缺資源    「這兩年編教材,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優秀的科普文章,我們的工作多少有點兒『矮子裡頭拔長子』的味道。」說起這幾年語文課本的編寫經歷,儲國偉有些無奈。
  • 一文看懂網民對科普文章的偏好,今日頭條科普大數據
    「2017 年網民最愛看的科普文章類型是健康與醫療,飆升最快的關鍵詞是人工智慧。」  3 月 29 日,今日頭條聯合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普研究所發布的《2017 網民科普閱讀大數據》報告為我們揭露了科普文章傳播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