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叫難,大凡小學生都一樣。說起閱讀,最怕的是科普類,殊不知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要有一定數量的科普作品」。可見,科普類文章的閱讀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科普類文章主要是介紹某種事物,形象地說明它的形態、特徵、性質、意義、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有比較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包括一些「科技術語」。對於知識面狹窄,見識少的小學生來說,閱讀上就存在點問題了。
但是,閱讀科普文,掌握一定的規律,運用一定的方法讀,是可以完成的。今天我們一起邊分析,邊畫圖,研究和感受新的閱讀方法。
一、弄清文章的基本內容:
科普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它說明的內容具有科學性,不誇大,不縮小;表述具有條理性,先說什麼,後說什麼,順序清楚,層次分明。我們在閱讀時,首先弄清文章敘述的事物的概念、特點、構造、作用等。
以《玉米》為例:
先把文章讀懂,從字到詞到句子,把意思儘量地去理解,不理解的做記號,暫且放下。待逐段讀完,我們基本上會明白了全文 。
本文從玉米的外形,產地,生長環境及用途幾個方面介紹了玉米的相關知識。
這時,我們在文中要留下批註:
二、掌握基本內容後,再作細緻地分析,把分的層次作標註,在文中找出關鍵詞。
如下圖:(畫出了各層次的分支,連續的分支是遞進關係)
三、根據文本的批註,一邊想,一邊畫,逐段畫出思維導圖:
開篇寫玉米的名稱和形態,形態又分稈和葉兩方面的介紹。
第二自然段寫玉米的產地,先介紹原產地,再介紹現在的情況,最後寫了我國的種植情況;第三自然段寫玉米生長的環境,著重介紹了四個生長時間段所需要的溫度。
最後寫了玉米的用途 ,用於食糧和飼料兩方面。
各段畫好了,總的思維導圖也出來了:
都知道「不動筆墨不讀書」,做讀書筆記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但是我認為這還不夠,如果把閱讀過程中的思考,條分縷析地展現出來,就有了總結和提升,對於知識的領悟,腦子裡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學習用思維導圖來閱讀,可以讓你的學習效率提升,對於你是有很大幫助的。
小朋友,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用科學的方法去閱讀,困難定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