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部分保健科普文章大起底:東拼西湊為賣保健品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朋友圈部分保健科普文章大起底

  通過網絡搜羅資料東拼西湊一些文章實為保健品廣告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美國《預防醫學報告》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跑步者在休息狀態功能連通性上有『明顯的差異』,差異可能擴展到『與運動無關的活動』。換句話說:跑步可以使你更聰明。」

  「去年《大腦皮層》的一篇文章顯示辟穀有利於健康。」

  ……

  如今,這些所謂的科普類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瘋傳,但有些文章實際是某種保健品的廣告,點擊有些文章文末的「閱讀原文」甚至能夠直接跳到產品的購買連結。

  這類「科普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是否真的有科學性?對此,《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引用內容斷章取義

  據記者了解,這些「科普文」的主題定位於大多數讀者都會面臨的身體問題,如溼氣重、脫髮、久坐、肩周炎等,而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增加可信度,這些文章一般會在文中提到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或者在文中列舉專家信息為文章提供支持。

  比如,一篇介紹13種類似於保持快樂心態、少吃油膩食品抗癌方法的文章,在其開頭列舉了6位專家的職務和姓名。

  原來是鐵路工人,如今退休在家的李福經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此類科普文章,他告訴記者:「文章說的有理有據,也沒有花太多心思去質疑真實性,參考一下未嘗不可。」

  記者試圖查閱此類文章中所提及的期刊文章,發現大多很難查到與之對應的來源文章。

  對此,在山西醫科大學讀醫學碩士研究生的宋澤鵬告訴記者:「國外確實有可能會做這樣的研究,但公眾號不是科研,文章中好多引用的文章一般都是其他文章或者公眾號引用過的,然後直接抄襲,只要能顯得有依據就可以了,當然也有可能會斷章取義。比如,一些公眾號在寫文章時只選擇對其有利的那部分內容,所以很難查到對應文章。」

  宋澤鵬告訴記者,他身邊也有好多朋友都創建有類似的科普類公眾號,操作模式大概是:抄襲+部分改動+廣告。

  記者聯繫到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某科普微信公眾號的小編,這一公眾號由一家健身公司運營。當被問及如何寫出看似「旁徵博引」的微信科普文章時,小編說:「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去獲取資料,然後自己進行加工,最後以合理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合情合理就行,當然會考慮真實性,不會誤導讀者。」

  記者追問如何對信息進行加工,並沒有得到對方回復。

  多為保健產品廣告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微信科普文章的文末或者文中一般會有產品購買連結或者諮詢所用的微信公眾號。記者掃描一個附在科普類文章文末的微信二維碼,添加售賣文章所介紹的一款膏藥的經營者為好友。

  記者詢問,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副作用應該找誰,他說:「藥店沒有賣,黑膏藥是純中藥的,沒有任何副作用,使用了絕對不會出現任何問題,如果有問題微信聯繫我。」

  記者觀察該產品的封面,上面提供了某地質量技術監督局標準備案編號,但當記者在質監局的官網標準編號一欄查詢時,並沒有查到這一編號。問及此事,經營者並沒有做出解釋,而是指引記者百度搜索這款膏藥。記者搜索發現大量宣傳帖,大都為網友在貼吧諮詢膏藥療效如何。有網友在提問帖後留言稱治療效果良好,並附上「李老師」的微信號。

  記者隨後又點開另一篇微信文章,這篇文章通過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到了一款保健品的購買界面,讀者登錄公眾號自己開發的「健康商城」小程序就能支付購買,界面中能看到產品銷量,卻沒有購買者的評價以及售後窗口。記者試圖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查詢賣方提供的專利申請編號,同樣沒有搜索結果。

  就讀食品工程專業的王紫燕曾經在保健品商店實習,她告訴記者:「保健品市場十分混亂,利潤很高,一般沒有什麼療效,但也吃不壞人,在實體藥店購買的保健品維權都很困難,更別說通過微信買賣的產品了。」

  利用微信平臺營銷

  現代人都關注自身身體健康,生活質量的提高使得消費者願意為身體買單,偽科普文的作者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經營活動。一篇介紹如何養氣血的微信文章實際上在推廣辟穀班,該班課程為期兩天,收費600元,需要在微信中先支付100元定金。據了解,這個辟穀班目前已經舉辦二十六期,十五人一期,招滿即開班。

  宋澤鵬說:「道家的辟穀歷史由來已久,但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患有低血糖和胃炎的人需要規律的飲食,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當記者向該班的指導師郭某詢問辟穀會不會引起低血糖時,他說:「低血糖不用擔心,我們幾乎每期都有低血糖明顯的同修,通過兩天辟穀可完全扭轉低血糖體質,下次辟穀就不會出現低血糖。如果在辟穀過程中出現因低血糖引起的眩暈,可以通過道家呼吸吐納有效緩解。」

  據記者了解,偽科普類文章大多與經營活動掛鈎,或是在文章中加入購買連結或者地址,或是宣傳某一產品,或者招生開班。

  製圖/高嶽

相關焦點

  • 朋友圈部分保健科普文章大起底
    「去年《大腦皮層》的一篇文章顯示辟穀有利於健康。」……如今,這些所謂的科普類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瘋傳,但有些文章實際是某種保健品的廣告,點擊有些文章文末的「閱讀原文」甚至能夠直接跳到產品的購買連結。這類「科普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 這5種風靡朋友圈的保健品 是時候告訴你真相了
    近日,一則「女子輕信保健品微商代理,2萬元打了水漂」的新聞使得微商又重新回到輿論的漩渦中。 記者調查發現,微商以做生活用品、化妝品、面膜、內衣等為主,其中又以保健品微商居多。因缺乏相關法律監管,微商保健產品宣傳功效性色彩濃重,「防癌」、「治療」等字眼頻頻出現。 那麼,朋友圈中泛濫的各種保健品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 部分重點保健品上市公司分析
    一、保健品企業業績普遍較好  雖然國家已經取消了保健藥品的批號,市場上的保健品只有保健食品,但由於廣大消費者對保健產品的概念,仍然把部分具有保健滋補作用的OTC中藥產品作為保健品看待。而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眼中的保健品生產企業,也包含保健食品類企業和部分中藥製劑類企業,一些企業也同時擁有保健食品和藥字號保健品,因此我們分析的保健品上市公司,不僅僅是指單純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也有部分被市場作為保健品企業的中藥生產企業。
  • 「保健品」騙局大起底:幾大套路誘你越陷越深
    曾經多次購買保健品的老人宋國軍告訴記者,「我的身體挺好的,但是總是便秘。雖然體檢也正常,但我每次聽完講座,就覺得自己一身病」。宋老先生稱,自己獨自生活,回家之後,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自己生活,需要把自己照顧好。兒女工作都忙,也顧不上我。」  他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認識了賣保健品的小夥子小高。小高對他十分熱情,並開始「溫情」忽悠他買保健品。
  • 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謹防保健品騙局,保健品市場亂象函待解決
    在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養生保健意識逐漸增強,促進了保健品行業的迅速發展,同時圍繞著保健品產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涉及種類多,影響範圍廣,所以保健品市場亟待管理和規範。很多保健品營銷者通過贈送小禮品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參加保健品的體驗、宣傳會議以及所謂保健知識的講座,對老年人進行洗腦,利用老年人的從眾心理利用託兒的手法進行卻誘,一些營銷者發動「親情攻勢」,為了推銷保健品,給予了老年人超過兒女的關懷,讓老年人產生「不買些產品實在不好意思」的感覺。
  • 什麼是保健品?保健品有哪些分類?如何買保健品?
    什麼是保健品: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所以在產品的宣傳上,也不能出現有效率、成功率、等相關的詞語。 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在當今的社會中,也正在逐步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 非法集資案例篇|賣保健品的隔壁老王與消費返利式營銷騙局
    案例一王駿於2016年10月開始經營順億堂保健品店,為該店實際負責人及經營者。案例二被害人朱某當時其腰不好,認識了賣保健品的王模特,其每日都去王模特的店裡做理療保健,還買過負離子理療機,店裡不定期舉行活動,其經常從王模特那裡買花膠、海參、燕窩,每斤3000至4000元,每買一斤每個月能退還300元或400元,當時其買了3、4萬元,都能如期返還本金和利息
  • 無中文標籤沒「藍帽子」 進口保健品可以這樣賣?
    原標題: 追蹤報導|既無中文標籤也沒「藍帽子」,這樣的進口保健品真的可以賣嗎?《「幸福之家」有多幸福》 系列報導刊發後,引發熱議。近幾天法治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除了幸福九號,以給老年人提供免費健康講座為名推銷保健產品的門店也不在少數。
  • 壯陽藥「岔」著賣 投訴幾乎為零
    昨日,武漢一工商執法人員稱,「這肯定不是性保健用品市場的真實寫照。」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我市性用品市場、門店,發現多數壯陽藥都「岔」著賣,而絕大部分都是冒充食品字號銷售的假藥。武漢性用品「零投訴」工商人員告訴記者,性用品方面的投訴一直是商品質量投訴中最少的領域,可以說是「零投訴」。
  • 一歲孩子每天吃鱈魚肝油,體檢發現雞胸,被朋友圈「科普」誤導了
    菁媽在詢問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媽媽一直給孩子純母乳餵養,給孩子購買的維生素d是保健品類的魚肝油。媽媽說表妹開了一家母嬰店,告訴她不能吃藥店的維生素AD,要買門店裡面的營養品。藥店裡的營養品貴是貴一點,但是勝在安全。所以這個媽媽一直給孩子吃一種健字號的鱈魚肝油,這種鱈魚肝油不單含有維生素AD,而且還含有DHA。
  • 保健品市場亟待規範
    近日,不斷有讀者打來電話反映,省城的許多性保健品店、計生用品店裡大量出售迷情藥、催情粉等違禁藥品,有不少人前往購買,又沒有部門管制,讓人非常擔心。就此,記者對省城區十餘個經營保健品的市場、商店進行了調查。
  • 保健品騙局:用假話洗腦 看人下套 只為謀財
    敢吹牛:   「喝鹽水能治高血壓甚至腦梗」   記者日前在多地調研發現,保健產品問題已涉及食品、日用品、電子產品等各種類型,「掛羊頭賣狗肉」的虛假宣傳亂象頻發。   一家總部位於華北地區的企業推出一款所謂「量子能水」,號稱是取自地下萬米深處,既能飲用也可讓身體「漂浮」,「被科學界譽為超過藥品」,對紅斑狼瘡、肺炎、鼻炎、腎炎、中風、高血壓、痛經、月經不調都有療效。一份宣傳資料甚至宣稱其「低頻振動波高達3.9億次每秒,足以控制癌細胞弓形蟲」。   據介紹,相關部門認可的保健品27種保健功能中,並沒有防癌抗癌。
  • 反保健品鬥士黃秀蘭,曾被騙買40萬保健品,她卻說不怪推銷員
    於是她去各種保健品會場,選最前排當觀眾。有一場會上,臺上的「女經理」飆淚講述父母悲慘故事,最後跪著喊臺下老人爸媽。有老人遞上紙巾,為她拭淚。當天,單價5000元的保健藥,「女經理」共接到100多份單,賺足50多萬元。 也有些真講座,名醫駐場,但組織方或鑽進來的保健品推銷員,趁機在會場發傳單、送小禮物,老人們很高興。
  • 81歲教授買保健品花300萬,欲要賣房子問其原因,老人:沒錢了
    81歲教授買保健品花300萬,欲要賣房子問其原因,老人:沒錢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於養老這塊是也會非常重視,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於身體的健康特別看重。然而市面上就出現一堆堆的保健檢品,說效果如何如何的好有時還組織一堆的老人去聽養生課。
  • 除了權健 這些保健品也會忽悠人交錢
    在小花(化名)的回憶中,為緩解學習壓力,她的一個同學長期服用有補腦功效的口服液。某一天,在剛服用過「忘不了」後,她同學突然問道:「我剛剛喝『忘不了』了嗎?」這不是一個笑話,實際上,喝各種補腦口服液、吃保健營養粉,幾乎成為那個年代獨生子女的集體記憶。
  • 看·法|成本11元賣3萬?保健品騙局別再上當了!
    這些年,老人們買保健品上當受騙太多了,說老人容易上當受騙吧,還有人不服氣。這位朱老伯,自稱有一雙火眼金睛,能辨識保健品優劣,據說他買的保健品吃完後,發生了神奇的事。不知道當時朱老伯有沒有把保健品盒子丟到騙子臉上的衝動。朱老伯想想還是沒緩過神來,想當初他可是接到電視臺的通知,上課的更是專家北京361醫院的孫院長。
  • 4種中國熱銷的保健品,根本不保健,千萬別花冤枉錢!
    如果你經常逛小X、X音,或朋友圈裡有海外代購,可能會看過這樣誠意滿滿的「高科技養生」安利:(來源:網絡)看著看著,就莫名有種焦慮。畢竟當代年輕人,熬夜、加班、喝酒應酬、飲食不規律總得佔一個,為了讓自己「身體健康、美容養顏」,總忍不住買些保健品「來續命」。但很可惜,這都是商家的套路。
  •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 將冬蟲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
    另外,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2018年2月27日還發布《這4種保健品不保健,千萬別花冤枉錢了!》文章,其中,第一個就直指冬蟲夏草。2018年2月27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還發布《這4種保健品不保健,千萬別花冤枉錢了!》一文,文中提到: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提高,菸酒逐漸被淘汰,各種保健品成為了禮品的首選。但那些價格昂貴的保健品,真的能帶給親友健康嗎?首先直指被神化的冬蟲夏草。「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冬蟲夏草是一種藥食兩用的保健品,各種商家宣傳裡也把它的功效誇得天花亂墜。
  • 天價保健品為何讓老人頻繁上當
    天價保健品一針5.9萬  專向老年人推銷  經查,2018年3、4月間,長期從事保健品行業的王某、戴某、陳某發現朋友圈裡「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產品賣得特別好。由於銷售的細胞產品單價高,為了提高成交率,將有效客戶留下來,王某等人為下級經銷商制定了邀請話術、會議流程、注意事項等一套完整的方案,要求下級經銷商業務員篩選出經濟條件好、身體有疾病、不與兒女同住、近期沒有因非法集資或購買保健品而損失錢財的老年客戶,將他們作為主要詐騙對象,著手準備兩天一夜的營銷活動。  旅遊為名、推銷為實。
  • 玫琳凱合法直銷的「面具」背後:保健品「包治百病」
    今年1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13部委宣布,在全國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專項行動,將依法嚴厲打擊虛假宣傳、虛假廣告、製售假冒偽劣產品等擾亂市場秩序、欺詐消費者等各類違法行為。但就在這嚴打期盼,莆田的鄭先生告訴記者,他發現,一家全國知名直銷商「玫琳凱」,有些經銷人員涉嫌虛假宣傳,把一些玫琳凱的產品,包裝成了神乎其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