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海水淡化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

2020-11-24 北極星環保網

他山之石|海水淡化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為實現國家提高海水淡化產能目標,借鑑世界上海水淡化技術較為成熟的國家和地區淡化產業和管理經驗,對於探索我國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提高水資源量、改善水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 中東地區海水淡化發展經驗

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地區之一,這裡天氣炎熱、降水稀少、土地乾旱,但同時又是世界石油資源富集地區,經濟實力雄厚,因此有對海水淡化技術和裝置的迫切需求,並且具備海水淡化產業化發展的經濟基礎。該地區是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裝置的主要分布地區。中東地區國家中,以色列不僅海水淡化水利用量大,70%的水來自海水淡化,而且不滿足於購買和進口海水淡化裝備和建廠,還重視海水淡化國家規劃和技術研發,在短短10年時間解決了中東地區最大的缺水問題,並且產生了全球知名的海水淡化公司(IDE)。

以色列在2000年啟動海水淡化規劃,旨在解決該國長期存在的供水問題。以色列海水淡化廠多採用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興建—擁有—營運—移轉)或BOO(Build-Own-Operate,興建—擁有—營運)模式,由私人企業作為承包商與政府籤訂合同,負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並代表政府承擔相應義務。政府非常重視海水淡化廠的建設和運行情況,對淡化廠的初期投資給予資金支持,並在合同中規定,淡化廠投入運營後由政府以籤約水價購買淡化水,以保證海水淡化廠的最低銷售水量,並根據能源價格和消費物價指數調整海水淡化水收購價格。這種模式對於培育本國企業,提高其競爭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2. 澳大利亞海水淡化發展經驗

澳大利亞也存在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的問題,水資源十分短缺。為保障澳大利亞供水體系安全,近年來澳大利亞沿海缺水地區的海水淡化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澳大利亞海水淡化水主要用於市政,海水淡化水的安全性和供水穩定性已經普遍被當地居民和水務部門所接受,發揮了海水淡化工程的水資源保障作用。珀斯和雪梨是利用海水淡化解決市政用水短缺問題的典型地區,其中雪梨海水淡化工程淡化水水質完全滿足《澳大利亞飲用水標準》的各項要求。

澳大利亞市政海水淡化工程運營普遍採用DBO(Design-Build-Operate,設計—建設—運營)模式,特點是由政府融資,由承包商負責工程的設計、建設和運營,政府和承包商商定合同期限。合同期滿後,資產所有權移交回公共部門。在DBO模式下,項目所有權歸公共部門所有,承包商收回成本的唯一途徑就是公共部門的付款。

澳大利亞注重海水淡化工程審批工作,譬如雪梨海水淡化工程的審批經歷了四年之久,共牽涉到海水淡化相關部門的30多項審批手續。此外,澳大利亞注重可再生能源在海水淡化中的利用,如利用風力發電廠為海水淡化項目提供所需能源,避免使用傳統的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問題。

3. 日本海水淡化發展經驗

日本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不是源於淡水資源的短缺,而是由於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為了振興日本經濟、改善日本產業發展結構而選擇了六項國家重點扶持技術,海水淡化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基於這個定位,日本政府並不強制規劃海水淡化水補給地方供水的市場和政策,因此日本的海水淡化工程僅有少數作為市政公司設施,94%的海水淡化廠都是用於產業化實驗。

延伸閱讀:

我國淡化一噸海水比別國多花3至4元 九三學社建言降成本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探討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隨著淡水資源的緊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目前中東國家中的沙特、以色列等國家70%的淡水資源來源於海水淡化,美國、韓國等也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海水淡化,就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的技術過程。海水淡化已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緊缺問題的重要途徑。
  •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就《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
    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和工程示範,我國在反滲透、低溫多效等主流海水淡化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掌握萬噸級海水淡化裝置成套製造技術,建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單套1.25萬立方米/日低溫多效和1萬立方米/日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主要技術和經濟指標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山東舉行解讀《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發布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2018年5月,《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重點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擴容倍增,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基地」。  海水淡化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海水淡化工程,日產能達1億噸。
  • 廈門研究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未來有望喝上淡化水
    12日上午,廈門市發改委主辦召開「廈門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專家座談會」,並請來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清華大學等領導和專家,共同為廈門的海水淡化工作「把脈」、提建議。  廈門供水超7成依賴外調  廈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340立方米,遠低於1700立方米的國際警戒線。
  • 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新進展和發展趨勢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進入21世紀,由水資源短缺所引發的危機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發達國家紛紛將目光投向海水淡化,大力發展本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在國家的推動下,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但由於多方面的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並不容樂觀,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只有突破瓶頸才能得到較快發展。
  • 35張圖「揭密」海水淡化產業的現實與未來
    1)引入海外先進經驗,增強國內海水淡化技術實力。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和性能上升,是推動海水淡化經濟性的核心因素。依託先進技術、設計理念,以色列能做到人民幣3~4元的噸水成本。由於技術領先、設備耗材使用壽命長,以色列噸水電耗、項目維修費、膜更換費用等運維費用顯著低於國內項目。電水聯產,以色列顯著降低單位電價。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第三部分 主流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現在我們知道,獲得大規模工業應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術有三種,即多級閃蒸(MSF)技術、反滲透(RO)技術和低溫多效蒸餾(LT-MED)技術。2020年,全球海水淡化累計裝機容量中的95%以上都是採用這三種技術,而它們的發展演變也主要發生在過去七十年間。
  • 天津港保稅區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水淡化及氫能產業
    ,加速將海洋裝備產品類別向自主高端智能方向發展  ■ 在海水淡化方面,保稅區將積極構建自主可持續發展的海水淡化產業鏈,結合正在編制的「十四五」規劃,加強研究與戰略謀劃,依託海淡所核心科研平臺,加快申報建設國家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創新中心  ■ 在氫能產業方面,保稅區重點從項目引進、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示範應用推廣、鼓勵創新研發、設立產業基金、營造產業氛圍、組織產業聯盟七個方面全方位支持氫能產業發展
  • 中新道布局海水淡化領域
    日前,中新道控股有限公司與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就工程項目業務推廣、技術開發及金融資本領域的合作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新道在海水淡化領域的布局,引起業界的普遍關注。
  • 中新道與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達成合作,共同布局海水淡化領域
    日前,中新道控股有限公司與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就工程項目業務推廣、技術開發及金融資本領域的合作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海水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國家《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80-10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對解決沿海地區缺水問題的貢獻率達到16-24%,實施較大規模(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和循環冷卻等產業化示範工程,創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和產業化基地,海水利用產業國產化率達60%以上,使海水淡化水基本能與自來水相競爭,並成為可為缺水城市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的重要水源。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其應用
    推動海水利用產業發展的舉措更為具體,效果顯著。  例如,一些工業園區開展了淡化水與企業用戶點對點的供水,還有的地方採取了海水淡化和自來水公司一體化運營的模式,進行自來水和淡化水的混合應用。同時,海水淡化規模的提升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沿海產業結構調整、用水需求密切相關。  《報告》顯示,我國海水淡化主要採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產水成本每噸5元~8元。
  • 2018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三年行業發展將提速
    2018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三年行業發展將提速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海水淡化:反滲透為主流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
  • MVR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對於海水淡化的技術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本文將對目前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基於MVR技術的新型海水淡化技術。
  • 青島建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 市民將喝淡化海水
    大會的主題為"脫鹽:創新驅動與綠色發展",本次大會圍繞主題,共同研討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戰略和技術,增進與國際脫鹽 領域的有效合作,促進海水淡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   青島市海水淡化裝備製造產業建築已經啟動,截至2012年,青島共有7家海水淡化裝備製造企業,產值為5億元,佔國內海水淡化裝備市場份額的4.6%. 共有10家涉及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機構。
  • 山東海水淡化應用全國領先
    海水淡化產業在經歷了初期的飛速發展和產業擴張之後,卻遭遇了「成本瓶頸」。  海水淡化亟需具體的扶持政策,資金投入也需轉向產業領域。前幾年,由於黃河客水來源不穩定,給全省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相應的壓力,這在膠東沿海地區尤為明顯,向海水淡化產業發力,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目前,山東省利用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問題已走在了全國前列。資料顯示,山東省海水淡化裝置日產淡水佔全國總量的50%多,設備裝置總量和技術水平也居全國前列。
  • 海水淡化新技術的應用和展望
    元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安屹立總經理近年來,由於氣候的異常變化導致水資源短缺,沿海經濟發展和人口急劇增長及工業飛速發展造成供水壓力等在「2011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元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安屹立總經理為大家介紹了海水淡化新技術的應用並對海水淡化應用前景做出了展望。海水淡化與傳統的依賴地表水方式相比具有可靠性、不受氣候乾旱影響;獨立性,與跨區域調水相比控制性較強等顯著特點。
  • 海水淡化本土化離我們有多遠?
    《規劃》中對技術升級的硬性約束成為亮點:首先是研製6項以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水淡化關鍵裝備,重點包括滲透膜、水壓泵的技術研發;其次是突破一批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使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在現有基礎上降低20%以上;最後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設備製造企業。
  • 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
    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有了較快的發展,產業化發展態勢良好。截至**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個,工程總規模達到90.08萬噸日,較**年增長了16%;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同時,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技術得到不斷應用,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883億噸。
  •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在海南的推廣應用
    如今,在這座島嶼上,「海水」變成「淡水」不再是一種奢望。經過科研人員的潛心研發,一種低能耗、低成本的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正穩步推廣,這裡充足的陽光和充沛的海水隨之「變」成珍貴的淡水。《海南省水務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工程性、功能性缺水問題突出,水務建設歷史欠帳較多,亟待構建合理高效的水網保障體系。海南周邊擁有1823公裡的海岸線,海洋資源蘊藏巨大開發潛能,在海水淡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難題,海南省開始將目光投向環繞四周的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