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種情況下「1+1+1」大於3。這在群體成員活動的效率角度上,稱之為「群體的增力作用」。
「三個和尚沒水喝」,這種情況下的「1+1+1」卻等於0了。這在群體成員活動的效率角度上,稱之為"群體的減力作用"。這種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組成的群體產生的內聚力或摩擦力,在社會心理學上,統稱為"關係場效應"。
「關係場效應」給人們的提示是人們在與集體融合的過程中,既不能忽視群體對個體智慧的促進作用,也不能迷信群體與群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個體活動更有效率。
對這種「關係場效應」,我國一些大專院校的社會心理學家從群體決策與個人決策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比較、分析。
一是群體決策的精確性,速度和個人決策的比較
許多研究證明,群體決策的精確性高於個人決策,這是因為群體成員間的相互提示和啟發促進了信息交流,提供了許多選擇方案,同時,成員間還能彼此檢查對方意見所存在的不足;而個人決策由於是單獨進行的,不能交流信息,也無法檢查自己意見是否正確,所以難免失誤。但是,群體決策的速度往往低於個人決策,這是因為群體決策時,成員間要相互交流信息,相互磋商和補充,容易造成時間上的延長,故在速度上就不如個人決策快。群體決策雖然具有精確性,但它不適宜於在緊急情況下進行。同時,這種精確性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群體中存在著地位作用,即地位較高的人的意見對群體有較大的影響,容易使人服從。對此,如不能很好地給予解決,也容易使決策發生失誤。
二是群體決策的方法和創造性與個人決策的比較
有關實驗結某表明,單獨工作的人比群體活動的人更能集中精力,並不受他人影響。顯然共同工作會產生社會促進。但幹擾也大,使精力分散。因此,群體決策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創造性建設上,低於個人的決策。不過,這是指揮群體形成初期其決策水平低於個人,而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高於個人。
三是群體對邏輯性問題的決策與個人決策的比較
有一些研究指明,用邏輯方法解決問題,而且只有一種答案時,群體決策水平低於個人決策水平。它所以低於個人決策水平,乃是由於成員間相互刺激,經常打斷對方邏輯思維,從而分散了注意力,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干擾,所以不能集中精力進行邏輯推理,這樣就妨礙了成員的工作。而個人決策,由於無人幹擾,思維連貫,因此優於群體決策。但是,在解決複雜的邏輯問題時,如果分工合作,每個成員獨自完成自己負擔的那部分任務,然後和同事一起交換意見,彼此檢查錯誤,這樣,群體決策就會優於個人決策,因為複雜的問題需要多種知識和技能,所以適合於群體解決。
四是異質群體和同質群體決策的比較
異質群體指成員人格各不相同,同質群體指成員有著相同或相似的人格。一般來說,異質群體的決策要優於同質群體。這是由於異質群體在知識結構,性格特徵和才能方面各不相同,從而提供了更多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意見,使偏見得到調節和中和。而同質群體因為在知識,才能、性格特徵方面的相同,所以考慮問題的思路也容易相同,這雖然減少了角色衝突,但容易出現相同的偏見。
群體中的「關係場效應」告訴我們:
既不能忽視群體對個體智慧的促進作用,也不能迷信群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個體活動更有效率。這就是說,要正確認識群體發展和個體發展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個體的發展必須依賴群體發展所提供的環境和條件,而群體的發展又只能通過其中個體的發展才能實現。群體的作用正是通過個體表現出來的,任何群體的生命力都取決於其中的個體的活力。
角色群體對角色個體的約束力如果超過一定的度,個體就會因「去個性化」而失去活力,從而使你所在的群體的生命力也逐漸衰竭。認識到這一點對於你如何自覺地使自己成為角色群體中的「皮匠」,而不是成為「和尚」,如何使自己所在的角色群體不斷產生良性「關係場效應」,也許不無裨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