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15日,佛教界人士都會發起一個針對食肉者的活動,叫健康素食日。
舉辦該活動的人們主要倡導大家一起去吃素食,並以此改善調理腸胃功能,從而達到幫助人變得健康的目的。而且,吃素食不僅是一種對肉食者身心都健康的飲食法,還是一種可以拯救地球的低碳飲食法。
拯救地球?這意思是想通過吃素食來保護世界環境吧?
可能有很多人對這種說法感到不理解,覺得吃素同世界環境沒什麼關聯。
實際上此前《世界觀察》雜誌曾有過相關報導:牲畜業及其副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佔世界總排放51%,遠遠超過糧農組織先前估計的數值18%。
也就是說畜牧業是產生了溫室氣體的最大來源,而肉食產業是全球暖化的元兇。
更有著名的氣候科學家詹姆斯·漢森教授發表的論文指出,避免全球暖化達危險水平的唯一途徑是實現「負排放」。這意思是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必須減量。
這不就是讓我們食肉者少吃肉,多吃水果、蔬菜、豆類、穀物和堅果等植物類食品唄。
近年來,國際上呼籲環保的話題越來越響亮,儘管大家知道畜牧業已經對全球環境、人民健康、資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造成了極大影響,也有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但畜牧業仍然是大踏步的呈增長模式。
據BBC最新新聞報導:中國是現在全球第一大碳汙染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牛肉和蛋生產國,每年人均豬肉消費,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看來,我國才是最應該多提倡吃素的國家?
可是吃素真的真的能保護環境嗎?
德國生態經濟研究所說了,放棄肉類與蛋奶製品而完全吃素,可以將製造食物排放溫室氣體,降為原本的1/7,相當於駕車行駛629公裡。若完全食用有機食物,則飲食碳足跡為肉食者的1/17,相當於駕車行駛281公裡。
另外,飼養和運輸1公斤牛、羊和豬肉所需要的能源,可以讓一個100瓦特的燈泡點亮3個星期。所以,素食者一生不僅很少的消耗,更在為地球及後代節約能源。
對於上述說法,有學者卻認為:從人類進化的歷史、人體的消化結構等方面來看,人應該屬於雜食動物,即不是單純的肉食或素食,一味地強調單純的素食、肉食都不利於人類的整體發育和發展。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人類飲食的葷素黃金比例應該為1:7,即1分葷7分素。飲食應種類多樣,營養才會均衡。
其實無論是素食還是葷食,都是維持人體功能和支撐生命的能量必需。吃素有吃素的好處,吃葷同樣也如此。況且,這二者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畢竟人體只有均衡地攝入各種營養,才能為生命的健康提供保證。
要知道,人類的生存和生理功能的維持需要7大營養素,它們分別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以及膳食纖維素。
如果這些物質能大部分滿足,則可以生存;如果缺少某一個或幾個部分,則在形式上表現為偏食,在本質上則是營養不足。
所以,我們人類的飲食必須滿足這7種物質的攝取,才能體現為健康和強健,任何極端或絕對的素食或葷食都不利於身體健康,也不能維持生命功能。
蝸牛納認為,與其關注到底能不能吃肉的問題,倒不如幹出點能夠解決環境問題的實事。
比如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不就為了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從而舉辦這樣一個環境保護的活動嗎?
許多國家、團體和人民群眾都會在「世界環境日」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宣傳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同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世界環境狀況年度報告書,並採取實際步驟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係。
比起健康素食日,世界環境日更能幫助全世界人類環境向更美好的階段發展,也能促進世界各國政府積極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做出貢獻。
環境惡化、氣候突變、冰川消融、海面上升……這些並不只是少數人才應該擔憂的問題,地球家園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如今我國正在提倡垃圾分類,此舉正好對應2020年我國環境保護主題「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
要說垃圾分類,對於環衛工人來說,最煩的大概是廢棄紙張吧?別人隨手一扔就是一堆,然後他們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收拾好。
就沒有一種更方便處理廢棄紙張的方法嗎?
前不久,蝸牛納在網上搜查資料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一項可以讓廢棄紙張瞬間變成一張新紙的專利。而發明此項專利的大學生張定文,用了4年時間才使得夢想變為現實。
今年3月,張定文的發明得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認可,現在只待投入生產。
發明靈感
4年前,張文定還是那個在寶雞市某學校讀高二的學生。那天晚上的天氣過於悶熱,想涼快一下的張文定就和同桌隨手撕下一頁紙做了把扇子扇風。
爽是爽了,但題不能不做。可能覺得扇著風做題容易分心,於是張文定的同桌把紙做成的扇子給扔了。張文定看到後突然萌生一個想法:「為什麼不能把這個廢紙回收後繼續利用呢?」
既然農村的磨坊能把小麥磨成粉,那麼廢紙也肯定可以通過這個技術被磨成粉做成紙漿,然後達到二次回收利用的效果。
於是,張定文有了做一臺廢紙回造機的想法,只是這個想法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他們都認為這是鬧著玩的,好好學習參加高考才是正道。
儘管家人反對此事,但張定文一直沒有放棄。後來在他考上了大學之後,就專心搞起了發明。沒有方案、技術和團隊,那麼就自己找資料學習、琢磨,期間恰好遇到了同學劉暢。兩人一拍即合,劉暢負責畫圖,張定文負責寫策劃。
成功「變廢為寶」
有心者事竟成,張定文構想的「廢紙回造機」終於被製作了出來。為了保護此項發明,張定文與劉暢一起申請了專利,直到今年3月份才終於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雖然此前早已有公司針對廢紙回收這一問題發明了相關設備,但這些發明的現有技術存在不足之處。
比如日本列印設備製造商愛普生(Epson)發明的一款再生紙製造機「PaperLab」,放進廢舊紙張就能製造出再生紙,3分鐘就能製作出首張再生紙,之後每一分種能夠製造出14張A4再生紙,前提是放的廢紙要足夠。
另外,PaperLab還使用了一種叫幹纖維技術(Dry Fiber Technology)的技術,可以再不用大量水的情況下就能製造出再生紙。這樣一來,廢紙被分解後,還能加入其他的粘合劑製造出不同顏色和香味的紙張,而紙張的尺寸和厚度也能根據需要而制定。但是,這種再生紙製造機存在如下缺點:
1、價格昂貴,零售價高達120萬人民幣
2、高1.8米,長2.6米,寬1.2米,體積龐大,不太利於室內擺放;
3、效率低,首張紙出完,一分鐘只能回造14張紙。
再看張定文發明的「廢紙回造機」,據摘要顯示,該發明專利結構簡單,整體只有一臺家用飲水機的大小,其製造成本也低,能夠持續不間斷地回造出新紙,大大地提高了回造紙的效率。
使用方法很簡單,只需要將廢紙放進這臺機器裡,達到3張便會自動檢索開始工作,然後生產出兩張嶄新的、可二次使用的紙張。如果投入生產的話,一臺機器一分鐘大概能處理幾十張廢紙,隨著技術革新,處理效率以後還會越來越高。
據了解,張定文已經在根據專利製作模型,每天去找材料和設備需要的部件,自學焊接等等。這一次,張定文的家人終於了解到孩子的認真,其父張軍民甚至還拿出6000元支持兒子的夢想。
截至目前,只有張定文等人申請了「廢紙回造機」專利。
還有很多人也和張定文一樣,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品利用自己研發的專利技術,變成可二次使用的材料,以此保護環境、造福於民。
例如,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的三個研究團隊帶來各自硬核「低碳」成果:「看得見」可回收物的垃圾分揀機器人、能給手機電腦充電的餐廚垃圾、廢棄蝦蟹殼「變身」有用資源等,都是讓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垃圾變為多樣化資源的發明。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以色列UBQ Materials公司也在最近公布了他們研發一項新型環保熱塑材料的專利技術,據悉,該公司每生產1噸材料相當於減少540棵樹木的碳排放量,對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汽車巨頭戴姆勒公司、飲食巨頭麥當勞公司等企業已開始使用該公司製造的塑料產品,未來或有望逐步取代商業和工業產品中的石油基塑料。
不論是對於丟棄的東西進行再利用,還是對以循環農業為代表的高效閉環式食物生產方式的探索,這些發明者們的創舉,都將成為推動二次利用創新的巨大力量。
蝸牛納相信,這個世界終會因一群具有責任感和創造力的人們而變得更美、更綠。
在這裡,納傑智慧財產權願意為各位的創新護航,讓我們一起為祖國的綠色建設奉獻自己的畢生力量吧!
【納傑溫馨提示】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以配圖表達無他意。另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本公眾號轉載的目的僅用於傳遞信息,如果您覺得該信息不宜被公眾瀏覽或有其他原因,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感恩謝謝!
編輯:蝸牛納@納傑智慧財產權
來源:納傑智慧財產權(ID:najieip)
專利申請:http://www.bjnajie.com/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