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第一家高校素食文化協會是如何在北大成立的

2020-12-01 澎湃新聞

2018年3月24日,新學期社團納新這天下午,一個身著小豬佩奇人偶服的同學站在三角地通向宿舍區的路口,吸引著往來的目光。好奇者們停下腳步,圍攏過來,進而被一個穿著Animal Equality工作衫的小夥子邀請戴上VR眼鏡。幾分鐘後,他們中有人摘下眼鏡凝眉離開,有人仿佛因感到有趣而咯咯發笑,也有人保持著手扶太陽穴的姿勢,沒有什麼表情,像是被尚不溫暖的陽光粘定在地上。此刻,那些VR眼鏡裡滾動播放的是養殖場中的肉豬生命記錄。

這是北京大學素食文化協會春季學期的招新現場,今年已是素協成立的第十八年。在這次招新後,又有150名素食愛好者因餐結友,相識相知。據統計,在中國的兩千多所高校中,創立素食協會的只有45所,而北大則是大陸第一家。在2000年5月,一批喊出「關愛生命,健康飲食」的年輕學生矚目地將素食理念紮根燕園,並期待著這種主張能夠「為人所知,為人所理解,為願意選擇的所選擇」。

2009年哥本哈根氣象大會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喬裡稱,每人每周一天不吃肉來減少汙染是一個「最吸引人」的辦法。於是,「周一請吃素」的活動在素食者和環保人士的呼聲中湧起,降入世界各地。

素齡四年的張楠便會在朋友圈鼓勵大家每周吃一天素,這兩年也組織了「周一吃素打卡」微信群,號召她的朋友們分享一日素食經歷。每周伊始,她都會率先曬出自己的餐飯:芝麻手工元宵、素豌豆面、豆花飯、八寶粥……成員們生活在天南海北,由於習慣和時間差異,幾乎一天裡各個時段都有消息上傳。她常常驚嘆於大家的盤盤碟碟,感慨「不是缺少素食,而是缺少發現素食的眼睛」。

吃素以來,張楠常帶朋友們去學校附近的素食餐廳,每到一個地方,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探店。即便已經打卡過北上廣深、港澳臺、川渝滇各地各樣的素餐館,她依舊對藝園的素菜窗口稱讚不絕,常向朋友們推薦。

上周,藝園西北角又多了一面錦旗,是北大素協送去的,金字寫著「全心素食燴珍饌,滿勺熱情暖燕園」。作為大陸高校歷史最悠久的一個素菜窗口,這裡滿足著最嚴苛的素食主義者——後廚採用專人掌勺,從油料到食材單獨控制,隔離動物製品與五葷。張楠笑稱這裡對她「有養育之恩」,「乾淨、好吃又便宜,半份地三鮮只要一塊五,雖然很少吃學校食堂了,但松林青菜包和藝園素菜始終是我的最愛」。

北大藝園素菜窗口

在透亮的玻璃前,長長的隊伍中不僅有素食者,還有慕名而來的其他人,專門來嘗一口清脆的藕片和鮮綠的四季豆。然而,即便北大是素食方面的開創者,它的招牌窗口也已經許久未更新了。走進素食潮流的人數與日俱增,素食餐飲生態卻出於多數習慣和食材原料變化遲緩。

張寶荷剛剛做了一年的蛋奶素者(不食用動物的肉,但食用蛋類與乳製品),限制她全素的最大原因便是代替品的難尋與昂貴。她很難在滿課日的中午跑去離教學區較遠的藝園,也不願支撐校外高昂的素食消費,只得向蛋奶妥協。

高校素盟不久前發起了全國高校素食窗口盤點,結果顯示,在全國兩千多所高校中,僅有18家開設了專門的素菜窗口,還有大批訴求在等待校方處理。他們發現,「素食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素食生態環境供給不充分、不能滿足素食者需求的問題,是當前素食界面臨的『主要矛盾』。」

在北大,素食群體絕非屈指可數。從本科到博士,從中國到立陶宛,他們帶著素食習慣在園子裡自如談笑,作為芸芸學生中的一部分各自生活。高校素盟把時代裡的素食者稱為新素青年,他們不同於舊時代裡的「吃齋」,脫離了刻板印象中的禁忌和約束,而走入一種健康、環保、愛護生命的積極選擇。

走出肉食社區

2011年,張楠進入北大,那時她最愛吃松林的奶黃包、康博思的水餃、農園的香鍋,也常去家園餐廳點一份豆豉鯰魚和青菜配飯。提起這些食物和與之有關的北大時光,張楠感慨道,「雖然我現在是個素食者,但回想起來,依然覺得記憶裡那些食物的味道非常好」。但如今,張楠簡直無法想像自己以前是怎樣大口吃肉的。她如今走過菜市場的魚攤時,常常被「腥得鼻子都不敢歙一下」,她稱自己「吃素並非全是因為慈悲,也因為恐懼與厭惡」。

吃蛋奶素的時候,張楠曾誤食過一次肉,「那天很想吃雞蛋餃子,好朋友就在外面買了帶到食堂一起吃,結果吃了一個發現裡面是有肉的。那天下午就拉肚子了。」這個事情讓她印象深刻,原來長時間不吃肉,身體真的已經不習慣了。這之後沒多久,張楠漸漸從蛋奶素過渡到了奶素,繼而放棄了奶及乳製品,成為一名純素者。

不同於張楠的身體信號,張寶荷吃素的原因只是「覺得有必要」,從念起到行動「自然而然」,沒有特別的交代。在她成為一名素食推廣者前,甚至籃球隊的朋友們都對此並不知曉。

張寶荷在課上學習了消費主義文化,她意識到,我們手中所握的選擇太過紛雜,「它們刺激著我們欲望的膨脹,卻也在不覺間剝削著我們享受簡單樂趣的能力」。同時,了解過食品工業的養殖狀況後,她看清了人類無視動物道德地位的傷害,自此開始規避一些食物清單中的條目。

她的一天通常從麥片和堅果開始,因為「堅果很重要,裡面有很多微量元素」。在後天減少自己菜譜中的選擇時,素食者們多數會在尋找代替品時更注重營養配比。和普遍概念中「只吃菜」的形象相反,嚴格的素食主義者往往更精通菜餚之味。張楠日常也會吃複合維生素、葡萄籽等,她在本科期間便考取了公共營養師資格證。儘管周圍的人還擁有著「蔬菜只提供纖維和維生素」的籠統印象,她清楚地知道「同單位下西蘭花的含鈣量多於牛奶」。

北京大學素協宣傳頁

外界總流傳,素食者會因為沒有肉蛋奶而缺乏B12,由此營養失衡,心情抑鬱。清華素協的董振邦和張軒都認為這並非無解命題:董振邦會吃維生素片,同時補充牛奶;而張軒不接觸肉和奶已經8年,他會食用各種蔬菜瓜果,而沒有進行過針對性的調整,他相信來自他身體的訴說,而不是經醫療器械檢測打出的報告單。

目前,清華大學的素協成員正在積極爭取開放專門的素食窗口,有望近期打開一片獨立的味覺天地。對於董振邦來說,飲食本是人生一大樂事,而由於所處的「生活社區默認主流文化為肉食」,素食者們只能「被迫地作出食物選擇」,一道無形的屏障將素食者限制在相對單調的環境中。「目前這個群體的比例小,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做出大的改變」,他期待著擁有素食團體的小型「社區」,不再牽掛「何以為食」。

事實上,除了一部分人是胎裡素,大多數素食行為都出於自己的主動選擇。無論是動物倫理、保護環境還是促進健康,殊途同歸的背景使他們在結識彼此後興奮而欣慰。相同的食素習慣帶領他們手挽手進入一個新的象限,在那裡,他們努力開闢著一個同樣滋潤味蕾的巨大資料庫,並將之逐步導入自己的可食用列表。

只有素食者和雜食者

據估計,全球素食人口至少有4億。早在2013年,國際公眾電臺網站上的數據便顯示,中國素食者人數已超過5000萬,佔當時總人口的4%—5%。但同時,在人口膨脹的背景下,肉類商品的製造量卻也與日俱增。

1980年至今,全球養殖場的生豬屠宰量持續增長,而早在2015年,中國的生豬出欄量(指商品動物被賣到市場上的數量)就已佔全球過半的比例。市場需求刺激著生豬養殖企業不斷提高宰殺量和屠宰效率,以期更高的利潤回報,僅在察覺到能繁母豬的數量下跌時,企業才會更關注它的生命價值。在工廠的金錢與機器面前,動物強行誕生,再被強行處理。

張軒即是出於動物倫理方面的原因成為素食者,這也成了他如今的學術研究方向。畢達哥拉斯是西方可確知的最早素食者,張軒便用他的名字在清華素協的平臺上創建了讀書會。在每周的「畢達哥拉斯讀書會」上,張軒都會與同學分享素食相關的作品。他們討論被稱為「現代素食起源」的《動物解放》,觀看2003年公映引起熱議的《地球公民》,了解印度和中國的傳統吃素歷史。在他看來,吃素需要一個合理化的原因,他願意幫大家找到它,也願意為素食者找到一個更公平的身份。

近年,畢業於北大的張思所創辦的「素食星球」公眾號在素食群體中非常流行,但張軒卻覺得另有更好的方法,「在歐美,倫理素食團體更多一些,可能我也無非是『嚴肅』一些的素食者」。點開素食星球的頁面,我們可以看到精挑細選的餐點和食譜,也可以看到內容豐滿的餐館推薦,這種推廣方式在大陸產生了龐大的吸引力。但張軒認為,即便「素食星球」是一個不錯的推廣策略,但更多的時候「瞄準了某一個中高收入群體」,而使受眾有了特定的選擇。

與張軒不同,董振邦則在堅持某些原則的前提下,更在乎宣傳的結果,他認為這種「精準投放效果更好」,吸引外界來了解素食文化更重要。生活中,董振邦常在朋友圈曬出所嘗到的美味,也會帶朋友一起去清華東南門的素虎、天廚妙香素餐廳尋覓佳餚。在幾周前的一次班級轟趴中,由於素菜被剩下,他便親自下廚,端上幾盤素餐,頗受好評。

董振邦為同學們烹飪素食

張楠也支持學姐的「素食星球」,她喜歡食物美學,平時下廚會認真擺盤。張楠也有自己的公眾號,其中專闢一個欄目來記錄一些素食推薦和相關活動。她反感用血腥和暴力的場面督促人們進行飲食上的反思,更傾向把素食和美味連結起來。在2016年的社團文化節上,她曾和其他素協成員一起發放過1000份扁豆燜面,當時周圍的社團紛紛來取,邊吃邊說自己「被素協養活了」。讀研期間,張楠又在北大組織發放過3000個素月餅和1000份臘八粥。她想通過共同的食物愛好把大家融合在一起,「吃素不是持缽的苦行僧,如果你開始了解素食,就會發現吃素不過是另一種有趣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而已」。

「人是不能被完全改變的,但你可以先做好自己,再去影響別人,通過意識的影響,行為自然會有所變化。」張楠覺得讓所有人吃素的想法太偏激了,她只想告訴別人「素食也很美味,也許是更有意義的一種選擇,我覺得我是一個蠻溫和的批判者。」素食者的目標並非讓全人類都吃素,他們大多數都以傳播價值文化為目標,「肉類的話,能少吃一點就少吃一點,是減少傷害,不是消除傷害」。

張寶荷為了推廣素食,睡覺時間後移了一兩個小時,「不是說做了以後就心安理得了,而是要在有很高的道德責任指引的情況下,去理性考證推廣的手段是否有效」。她最近在翻譯一本《素食推廣行動手冊》,「裡面講究特別多,儀容儀表也不能太出格,像我這種染了黃頭髮的,我會擔心和餐飲中心主任交流時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推廣過程中,素食者做著不同的方式選擇,而他們本身也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符號,以分享者的形象,成為推廣素食過程中的一張張亮眼名片。

張楠喜歡食物美學,平時下廚也會認真擺盤

有次,張楠做過一個手術,術後只能喝流食。護士要求她攝入牛肉胡蘿蔔湯和含乳清的蛋白粉確保營養,以加速身體的恢復,而那時她已經成為素食者很久了。張楠提出自己是素食者,吃不了含肉含奶的食物,但護士不同意,她便勉強喝了一次醫院的營養餐,「不是我矯情,喝了一口直反胃,真的喝不下去」。

「雖然醫院出發點沒錯,但那是我的底線啊。」張楠感到委屈,她不明白為什麼不吃香菜可以被理解,不吃肉就不行。張楠只好回家修養,食用媽媽做的素流食。但事實上,母親也一直擔心只吃素會影響身體恢復。結果,張楠在複查時,醫生跟她開玩笑,「你媽媽給你燉什麼鴿子湯了嗎?這恢復得也太好了!」母親也感到驚訝:「醫生,您忘了我們家孩子吃素的呀!在家無非是弄一些果蔬汁和營養豆漿。」由於比同期吃營養餐的病人恢復得都快,母親的擔心和疑慮也就打消了。

在董振邦看來,之所以外界有聲音說素食者「禁慾、矯情」,都是因為不了解。「他們喜歡臨時建構出一個形象,或是把素食主義定勢化」,但這種偏差是可以被糾正的。事實上,這些素食者的朋友們多數支持和理解他們的習慣,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心情沒有被影響,而且常常感到好奇」。

在上個月,董振邦照例去宿舍旁邊的食堂要了一個蔬菜卷餅當早餐。阿姨笑了笑問他,「你是不是不吃肉啊?」「對啊,我不吃肉。」「真好,我要跟你一樣吃蔬菜。」董振邦的整個早上都因為這件小事過得特別開心。

在共同的天空下,人類行走在不同的飲食體系中,但張楠從不認為「素食者和非素食者是割裂的」。在她看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肉食者,只有素食者和雜食者」。

萬物平權

人類學家費迪斯認為,肉類強化著人類對自己支配權的感知,「殺戮、烹煮、食用動物,或許為人類對自然界其他動物的優越性提供了最終的確認,而其鮮血噴灑是一個生意盎然的主題。」出於各種原因,素食者們割捨了自己曾經有過依附的食物,想要走到和其他動物所處的同一頻道,擁有與之平視的資格。

五年前,張楠還可以說服自己「心安理得的吃肉」。那時候她覺得就算自己不吃肉,還是有人會去吃掉它,自己「又有沒有殺生,吃一口又有什麼關係」。但某天,她轉念意識到,世界上或許本「沒有無緣無故的肉」,「如果我不吃魚,你也不吃魚,餐館裡所有的人都有覺悟不吃魚,這條魚或許就不會因我們而死了,這大概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當這條吃肉合理化的路徑不再行得通,張楠便「從一個曖昧且想要吃素的人,變為了一個完全做好準備的素食者」。

張寶荷看來,「許多養殖場中生命誕生的意義就是它們的死亡。」市場張開血盆大口,農場主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創造出更多的骨肉提供者,並更快地進行加工。「倒不是說我們要如何愛護動物,我覺得我們就是同類。」帶著相似的同理心,張楠和很多朋友同樣拒絕使用皮毛製品,以期進一步減少動物的痛苦。素食骨幹們關注動物在多個領域遭受的不公正對待,他們抵制為醫藥、化妝品所進行的動物實驗,也反抗馬戲團、鬥牛場上的對動物的娛樂奴役,他們期待著一場真正的「動物解放」。

如今的素食主義群體和此前的封閉狀態不同,他們喜歡和更多相關的群體打交道,擴展更多的聯繫點,達成一種寬泛且有益的善良。高校素盟近來在積極促成農校對接,他們想把學校素食窗口的蔬菜供應源轉移到貧困地區的農民那裡,在推廣素食的同時進行扶貧。張軒希望,未來的素食團體不再只為動物平權,而是與兒童、勞工、女權等運動相結合,找到群體間相處更合理的方式。

2018年4月22日,我們迎來第49個世界地球日

以前,張寶荷把「自然」看作「很老土的觀念」,她從小就覺得「做人應該要酷一點」。而在一次英語系與自然詩歌相關的課上,老師對一些平凡細節的務實解讀使她開始思考人類「孤獨、自我的狀態」,她認為這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是「在對理性和科學的過度追求中,不加任何考慮地利用自然」時產生的。在那之後,她在各個維度上更關注自然之美。

張楠也說,如今自己不再追求對於食物繁冗的加工,「土豆蒸一蒸或者炒一炒就特別好吃」,現在的她更喜歡「食物本來的味道」。此外,公益一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也想把素食推廣這件事一直做下去。她說,其實自己有時候根本不介意吃不吃得到更多素菜,她更在意的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如何看待少數人並以何種方式對待他們。「不因少數而忽視其自由與權利,存在一個少數人可選擇的選項,這就是好的社會,我希望它越來越好。」

在汩汩奔湧的時間洪流裡,素食主義早已不是一個陌生概念,古代西方便有人「為了飽腹之外的目的和信仰」去吃素,他們相信基督所說,「我給了你們每一種草木的種子,散布在大地的表面,所有樹木和上面的果實,即是你們的食物!」而在這個概念被翻新重整的今天,衝在前方的素食者們再次站起身,為了生命的原汁原味,去呼喚整片土地的「素心」脈搏。

張楠說,如今母親對自己的食素生活完全理解,也成為其中的有力支持者,而自己未來可能會擁有一個胎裡素的寶寶。雖然這並不能確定,就好像我們今天仍無法預知素食風潮的未來,但至少,我們和素食者一樣,都擁有選擇每頓餐飯的權利。況且對於地球來說,我們所有人都坐在一張餐桌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部分來自網絡。

記者|王雅淇 尹霜雪 江明昱 熊華儀

編輯|張煒鋮

相關焦點

  • 龍巖市第一家棒球協會在連城縣實驗小學成立
    閩西新聞網訊 (通訊員 陳析興 鄒曉軍) 1月18日,龍巖市第一家棒球協會——連城縣棒球協會,在該縣實驗小學正式成立,現有81名會員。協會成立後,將開展棒球教學、交流與培訓活動,讓棒球運動在連城中小學普及與推廣起來。
  • 慶祝澳門佛光協會成立20周年 聰敏靈巧迎佛誕暨素食嘉年華
    慶祝澳門佛光協會成立20周年 聰敏靈巧迎佛誕暨素食嘉年華 ,澳門佛光協會澳門漁人碼頭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了「慶祝澳門佛光協會成立二十周年 聰敏靈巧迎佛誕暨素食嘉年華」活動,並禮請臺灣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澳門禪淨中心住持覺仁法師,邀請臺灣、菲律賓以及澳門上百間健康素食館一同共襄盛會。
  • 呼和浩特食素人群擬籌備成立呼市素食環保協會
    其中,有百餘人的素食群體,不但自己和家人堅持吃素,而且活躍在各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積極宣傳和倡導公眾一起吃素,以實現「開始吃素、加入環保、拯救地球」的心願。 據了解,在100多位素食者中,他們從事的職業不同,民族成分各異 ,但一個共同目標追求環保拯救地球使得他們走到一起。
  • 素食文化:素食主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
    各國代表首先針對素食主義有望解決的國際問題進行探討,包括國際食物供應,生態問題,疾病預防及如何在各國實行素食主義。這次素食者大會是由成立於1889年的國際素食者聯盟(IVU)主辦,由泰國素食者聯盟,泰國百歲老人協會及清邁大學農業學系聯辦。雪蘭莪聚名素食館的林孝雲代表大馬素食者協會出席該大會,並籤署了成立亞洲素食者聯盟的備忘錄。國際素食者聯盟主席,axwellG.Lee說明此次大會的目的是引起公眾對國際問題的關注。他說:「生命是一個整體,每一部份都在相互影響。
  • 我們為什麼 會有素食歧視
    作為一種小眾、另類的飲食方式,素食在中國大陸長期處於一種弱勢狀態。中國大陸目前素食文化不發達,不僅素食人口少,大多數素餐館經營慘澹,更重要的是素食者在生活中受到歧視,不敢理直氣壯地吃素。參加聚會,包括去親戚家串門,說自己吃素,往往都感到不太好意思,覺得自己給別人添麻煩了。
  • 素食文化:時尚與感恩——靈山素食進江南大學
    圖片來源:靈山社區導語:中國素食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先秦的文化典籍中「齋」,「齋戒」,「布衣蔬食」等概念就已經出現,佛教傳入中國後,基於慈悲護生的觀念推動了素食文化的廣泛傳播。在近代,由於經濟,倫理和營養學等方面的原因,素食主義逐漸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在東西方出現了許多提倡素食主義的團體。
  • 北京35家素食餐廳舉辦免費吃素活動 接待千名市民
    2016年6月18日中午,由北京天開寺院奉齋放生團與傳統文化直播平臺小在開播主辦、清華大學素食協會、北京大學素食協會、人民大學素食協會聯合協辦的「請客吃素愛地球」奉齋放生開放日活動在北京舉辦,北京天開寺院奉齋放生團出資,在北京地區35家素食餐廳同時奉出免費素食午餐,一千多名市民享受到被「請客吃素」的待遇。
  • 北大等有人入選!錢學森等倡議成立這個協會,會士增選僅十個名額
    日前,中國發明協會官網發布了「首屆第三批會士人選公示名單」。根據公示名單,2020年共有10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學家或發明家、企業家入選,其中,3位入選人選來自高校。按照《中國發明協會會士管理辦法(試行)》,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既要富於科學精神,還要為發明創新事業作出卓越、突出貢獻。
  • 這所高校,學校面積大,其中還有亞洲第一家成立的學院
    我國有五所最有名的農林類大學,其中有一所不僅學校面積大,而且還有亞洲第一家成立的學院,該校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所高校的校園佔地總面積接近六千畝,在校生約為3萬餘人,相比於其他的一些院校,該校遠離大城市,學校的空氣特別好
  • 這六所大學屬中國高校第一陣營,南大中科大稍弱-ESI大學排名分析
    近日最新ESI數據公布,中國高校排名穩步前進,數據搶眼。ESI簡而言之就是按照高校論文數量和質量排名,直接反映一個學校的科研水平。中國科學院大學逆轉北大,以全球107名力壓北大的108名,成為中國大陸的第一名。
  • 內地高校排名:第一不是清華北大,人大、北京師範大學進不了前十
    在2020年中國兩岸四地內地高校排名上,排名第一的不是清華北大,而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也都進不了前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中科大,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
  • 北大饒毅:謝曉亮的回歸是北京大學理科改革和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20年理科的發展歷程,還披露了最近引爆中國科研圈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的細節,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化學家,最初爭取謝曉亮回國的時候,他還沒有當選美國院士,北京大學只是看中了他的學術水平高,年富力強,而且作為從北大附小、附中和北大化學院畢業的學子,謝曉亮工作認真負責,潛力巨大,所以北大多年來多個學院,多個職能部門,幾任領導都在堅持不懈地爭取他,凸顯了北京大學任人唯能,
  • 他畢業於臺南成功大學物理系,開創了中國大陸素食產業發展的新紀元.
    第二年,棗子樹成為上海知名的素食餐廳。2008年首屆素食營銷論壇上,他就自己多年經營棗子樹的經驗給大家做了題目為成功素食館經營管理的報告。宋先生從當初創辦棗子樹的初衷開始講起,一直到在經營過程中面對困難所採取的應對方法,共歷時三個多小時。從素食的理念、文化、經營及管理給在場的各位素食館的經營者提供了中懇的建議及意見。
  • 張店區競技麻將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舉行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王琳 淄博報導11月27日,張店區競技麻將協會在匯金大廈和豐茶樓隆重舉行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張店區民政局領導宣讀了關於同意成立淄博市張店區競技麻將協會的批覆,張店區教育和體育局領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和講話,對張店區競技麻將協會從自發組織活動成功註冊為正規群眾組織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協會下一步積極開展活動提出了要求。按照有關章程,經過反覆醞釀,會議選舉產生了張店區第一屆競技麻將協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和相關負責人。
  • 大陸又對臺灣放「狠招」 放寬臺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據環球時報7月6日報導,大陸方面日前宣布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引發島內擔憂。有臺灣高校的校長稱,大陸這波放寬會搶走臺灣一些中等程度學生,對臺灣中段大學招生造成重大衝擊。 「學測」(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是臺灣最大規模的高校招生考試。考試科目5科,各科最高為15分,滿分75分。考試成績分為五級:頂標級(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12%)、前標級(前25%)、均標級(前50%)、後標級(前75%)和底標級。大陸從2010年開始接受臺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當年由於是試辦,門檻是相當高的頂標(前12.5%)。
  • 燕園味道滋潤味蕾 家園濃情溫暖心田——北大家園食堂開業 校園再...
    他對煥然一新又充滿文化底蘊的室內設計布局與時尚現代的智能化設備給予高度評價,要求各相關單位以新食堂開業為契機,提升服務品質,完善服務細節,讓師生在家園體驗到更多家的味道、家的氛圍與家的溫暖。當日,邱水平還視察了本月20日新開業的成府園食堂。
  • 「當代藝術是留給未來的遺產」: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慶祝成立25周年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記者欒翔)以「融匯:國際藝術與文化」為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日前舉行國際文化與藝術展覽,慶祝成立25周年。展覽將持續向公眾開放至8月27日。來自中國、美國、印度、伊朗、墨西哥、厄瓜多、德國等國家的14名當代藝術家在館慶展覽上展出了作品,並就如何加強跨文化交流進行了研討。「展覽聚焦於展現藝術與文化如何在我們這個紛繁複雜的時代造成的衝擊性影響。」博物館名譽館長,美國賽克勒藝術、科學與人文基金會理事長吉利安·賽克勒女勳爵在展覽開幕式上表示。
  • 素食文化:探尋東西方文明的素食歷史傳承
    歐洲素食者的這種「貴族」氣息延續到了近代,伏爾泰、雪萊、蕭伯納、羅素、愛因斯坦等等都是素食主義者,都極力勸導他人食素。他們不僅以自身影響著整個近代現代史,與此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接受其飲食傳承——高貴的素食主義。與「西方的高貴素食」相比,東方的素食傳統更加大眾化,主要與佛教的傳播緊密相連。我們的緊鄰日本,在佛教傳入後,開始接受佛教中對狩獵和捕魚的禁忌。
  • 浙江海洋大學科學技術協會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
    12月21日下午,浙江海洋大學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大會在楊詠曼圖書館學術報告廳召開,舟山市科協主席葉亞君,校黨委書記嚴小軍、副書記王捷出席大會,副校長徐漢祥主持會議。會上,王捷宣讀黨委關於同意成立科協的批覆;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發來賀信,希望成立後的浙江海洋大學科協按照相關章程,圍繞學校中心工作積極開展活動,促進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校科協籌備委員會委員、科技處副處長韓濤作籌備工作報告。與會代表表決通過了協會章程和委員會委員選舉辦法,並選舉產生了校科協第一屆委員會。
  • 中華素食文化之流變考
    中華素食文化之特點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個地方、各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菜餚,如同一座座行走的飲食博物館,且在長年累月的發展之中,還逐漸形成了極具華夏代表性的「八大菜系然而,不管是哪個地方的菜系,素菜始終都是與地方特色菜並駕齊驅的特色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素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與實踐,深受文人雅士、僧人居士所推崇。我國的素食文化都有什麼特點呢?千年之前的素食與今天的素食又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