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無拘,不拘一格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禪門呵佛罵祖,亦有其禪門用意。學人執著偶像,恰恰丟棄寶藏。所以,禪師用「呵佛罵祖」的方式,頓奪學人偶像,令見自家寶藏。佛教有佛教的信仰,趙州卻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1]佛教有佛教的修行,趙州卻說:「老僧若修行,即禍事。」[2]在表面上看,趙州這兩句話,有違於佛教。其實不然,此是「破三歸一」之說,亦是「究竟了義」之說。趙州的「佛之一字,吾不喜聞」,「老僧若修行,即禍事」,具有「奪學人所執」的用意。學人著「佛」,為「佛」所障,故趙州曰: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學人著「有為修行」,被「有為修行」所困,故趙州曰:老僧若修行,即禍事。禪宗不是「不依佛教」,亦不是「不作修行」。在教義上,禪宗「直指本源」;在修行上,禪宗「契真而行」。趙州自己亦說:「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3]可見趙州之修行。學人著相,著即成障。著於「宗教相」,則被「宗教相」縛。著於「文字相」,則被「文字相」縛。著於「有相」,則被「有相」縛。著於「無相」,則被「無相」縛。甚至著於「不著」,亦被「不著」縛。總之,凡有所著,皆成系縛。故禪師為人「掃卻一切相,破除一切執」,令人「證入實相」。禪宗破執,意即如此。然而,若對初機人,亦如此「掃相破執」,則大有不當之處。初機之人,須假方便。若無方便,何至究竟?丹霞禪師,更是「天然無拘」,不顧佛教的宗教層面上的教化作用,不合時宜地破除佛教的宗教形式。丹霞說:此事不是你談話得。阿爾渾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麼禪?可是爾解的物,豈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聞。(按:眾人皆著在「佛之名相」上,已成「佛障」,故丹霞為之打破,說「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從外得,不著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爾更擬趁逐什麼物?不用經落空去。(按:不要到心外去找文殊、普賢。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今時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吾此間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一飲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慮,在在處處有恁麼的。若識得釋迦,即這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4](按:如此用語,使得佛教之神聖莊嚴蕩然無存。丹霞有過。)丹霞立於禪宗的心學立場,說「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什麼物?」文殊即是你自己的種種善巧,普賢即是你自己的種種方便,乃至於諸佛菩薩,無不是諸人自性法身中的事。離開自己的自性法身,向外尋覓諸佛菩薩,猶如大富長子作窮子,演若達多外覓頭。所以禪宗說:「息下狂心,頓證菩提」,莫向外求。禪機時代之呵佛罵祖,意在破執。然而,呵佛罵祖之言行,行於紙墨,流於後人,所造成的實際影響,卻有不利於佛教的一面,實際上亦破壞了禪宗賴以存在的佛教基礎。 [1]《古尊宿語錄》卷十三,〈趙州真際禪師語錄並行狀〉。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221頁。[2]《古尊宿語錄》卷十三,〈趙州真際禪師語錄並行狀〉。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222頁。[3]《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諗禪師〉。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06頁。[4]《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丹霞天然禪師〉。T51, p0311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