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30日,中越兩國政府籤訂了陸地邊界條約。此後至2008年底,雙方共同完成了中越陸界全線勘界立碑的工作。在1347公裡長的中越陸地邊界上豎立起了近2000塊界碑,明確而不留爭議地標定了兩國國界,徹底解決了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對於中越兩國來說,這是一件和平盛事,功在當代。對於居住在兩國邊境的和平居民來說,更是久盼甘霖,利在子孫。然而,在這個歷史佳話的背後,卻隱藏著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由於在談判期間中方談判小組內部出了問題,有人被越方收買而洩露秘密,出賣了其具體負責的中方談判底牌和勘界工作內部考慮,造成中方在談判中陷入被動,最後將邊境幾個地段上千平方米本應該爭取的領土劃給了越南。2008年,洩密者農某某被法律嚴懲。這個案子已經公開,被作為國家安全案例常年開放展覽,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那麼,因為洩密案丟失的那塊土地是在哪裡呢?就在中國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平孟鎮以東的中越邊境653號至655號界碑地域。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時,上述653號至655號界碑地域是一個熱點戰場。廣州軍區第41軍122師365團2營奉命從中越邊境112號界碑(舊界碑)至弄平嶺(今657號至658號界碑地域)方向突破,殲滅據守馬利村、長白山、徒豪、735高地等地域的越軍,消除敵人對師主力翼側的威脅,並進一步發展攻擊。
這一仗進行得非常激烈,打出了多個連排級模範戰例。特別是365團4連攻擊越軍一個連守衛的邊境制高點長白山,在第一次進攻失利的情況下,該連及時總結經驗,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打法,以我之長擊敵之短,勇猛靈活,連續攻擊,終於取得了第二次戰鬥的勝利,奪佔要點長白山,付出己方傷亡14人的代價殲敵73人,出色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戰後,4連被廣州軍區授予「長白山英雄連」榮譽稱號。
這次戰鬥頗具典型性,對研究亞熱帶山嶽叢林地步兵連排級攻防起到了示範意義,因此引起了軍師的重視。後來,該戰例被八一電影製片改編拍攝為軍事教學片《長排山之戰》,並在全國上映。相信從那個年代經過的網友,對這部片子是有印象的。
現在話題轉回到邊界談判上。從上面出示的戰例示意圖能夠看出,當年中國主張的邊界線是從長白頂通過的,也就是說長白山為邊界騎線點,兩國一家一半。那麼再看看下邊這張圖,是30年後燃燒的血論壇一位熱心網友實地踏勘拍攝的照片。對比上邊的戰例圖,新的655號界碑地域並不是立在長白山頂,而是位於山前西側,整個長白山被劃到了越南境內。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性邊界騎線點,中國已經不能染指。
造成上述既成事實的原因,正緣於前文說過的邊界談判洩密案。而且因洩密失去的土地不只長白山,在這一域有好幾塊,加在一起達到上千平方米,這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不說更多了。以史為鑑,以史為訓。國家安全,你我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