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英文名稱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今天中文的正式譯名是「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
之所以將「America」翻譯成「美利堅」,其實是經歷了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中國早在18世紀末就開始接觸美國人了,但當時美國國力不是很強,中國對美國也不是很重視,甚至分不清英國和美國的區別,譯名常常拗口古怪。
在19世紀初期,美國在廣州設立了商會,中國官方以「咪唎堅」作為正式稱呼。可以看出這個譯名沒什麼好字,比起「英吉利」差遠了。
不過隨著中國對美國人的接觸越來越多,中國對於這個沒有君主的國家興趣越來越大。在林則徐編著的《四洲志》中將美國翻譯成「育奈士迭國」,這個翻譯估計是只翻譯了「United」這一個單詞。
到了第一鴉片戰爭後,美國逼迫清政府籤訂了《望廈條約》,美國的國名被稱之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
(《中美望廈條約》中對美國的稱呼是「大亞美理駕合眾國」)
在此後的長達半個世紀中,中國對美國的翻譯仍然是搖擺不定。
1848年,徐繼畲編著《瀛寰志略》中將美國國名譯為「米利堅合眾國」,這已經十分接近今天的翻譯了。
因為美國的國旗是由星星和橫條組成,咋看起來花紋很多,所以民間多稱之為「花旗國」,並用「花旗」來指代許多美國事物,像是「花旗參」、「花旗銀行」。
時至今日,越南仍舊將美國稱之為「花旗國」。
(花旗銀行)
不過,隨著中美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簡單易上口的「米利堅」逐漸成為對美國的主流翻譯。
到1900的《辛丑條約》籤訂時,中國對美國的稱呼為「亞美理駕合眾國」,堅持「大美國」。此後,「美利堅」逐漸成為中國人對美國的主流翻譯。
晚清著名革命志士鄒容就在其著名文章《革命軍》中將美國稱之為「美利堅」。
1913年,中華民國在與美國建交,國民政府正式將美國的譯名定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並沿用至今。
在今天曾經使用漢字的國家中,中國和韓國將美國翻譯成「美利堅」,日本和朝鮮堅持翻譯成「米利堅」,而越南則依舊沿用「花旗國」這個成譯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