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5月份操持實戰英語翻譯技能的培訓與指導工作以來,筆者就非常注重對地道美式英語的學習與改進。在中翻英的地道譯文表達上,為了突破應試教育的天然短板,為了彌合因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帶來的語言障礙,筆者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人士,尤其是純正美國紐約人所撰寫的英語原版文章進行大量的閱讀與研習。並利用業餘時間,與美國人儘可能多地進行了在線溝通與交流。而在英翻中的透徹表達上,為了避免漢語譯文流於形式、表達表面化與文採暗淡等問題,筆者對國學作品與傳統經典詩詞歌賦進行了大範圍的閱讀與領會。
通過一番深入剖析,筆者發現美國紐約人的英語有其獨特的風格。這尤其明顯地表現在其所撰寫的普通文章與捎帶專業性的文稿論述中。其異乎尋常地貼近生活,著實讓人茅塞頓開。換句話說,老美的實用英語呈現出:生活化、規範化、搭配趨近於簡單化與結構緊湊化等。除了在一些專業文章的贅述中,撰文邏輯稍顯複雜外,其他大多數普通級撰文都較為貼近社會生活。而且,撰文很少摻雜政治因素,極少對政治問題、敏感事件或相關人物進行主觀的評判。
而反觀大多數國人的英語,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實際應用,很容易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所以,大多數國人撰寫的英語文章,往往不是真切地出自於生活化的客觀寫照,而是習慣性地追求所謂高大上的書面文。動不動就會將生澀難懂的與具備很高難度的語法規則以及搭配搬到普通文章的撰寫中,且總善於闡述個人的主觀觀點,經常摻雜政治因素。活生生地將本來不算很難的英語變成書面英語,變成沒有必要的上綱上線。從而,也從本質上,偏離了語言作為工具的純粹性。
這樣的問題,不僅僅是反映在譯員翻譯的中英稿件中,更普遍性地存在於大多數英語學人的慣性當中。如何規避這些問題?筆者結合外語學習探究與實戰培訓經驗,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提倡英語學習的非目的化,去功利化,將對英語的學習與掌控融入社會生活的一日三餐;以此加強學人主體的英語聽寫與脫口而出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應淡化書面英語,從基礎句型和搭配開始學起。待學人主體打牢相關基礎後,再逐步升級過渡至書面化、正規化與高規格的英語撰寫或翻譯要求。其三,在英語實踐當中,要儘量避談政治話題、涉事人物與敏感事件,避免對政治人物進行高談闊論。
諸多英語愛好者,為了提高其英語應用能力,都會通過網絡來泛讀或者細讀某些外文雜誌或相關著述。如此提升英語應用能力的策略,表面看,似乎是明智之舉。然,如果我們解剖麻雀便不難發現,這其實是大多數外語愛好者並未改變通過傳統應試書本與教科書來學習英語的老路子。而區別只在於諸此的學習方式,其戰場由傳統的課堂或者教室轉移到了網際網路媒介。換言之,應試教育的影響,深入骨髓,換湯不換藥。
每每看到有人在泛讀或細讀外媒雜誌或者相關文稿,然後,發表著一大堆大多數國民根本就不明就裡的所謂個人評論時。其實,我真的想問一句?你真的看明白了?如果中西文化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通過讀幾篇所謂的外媒文章,就能保持不斷線的無縫對接的目的,那試問:我們何須花費十幾年甚至是二十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來學習所謂的美式英語?
那麼,我們大多數國人學習英語,尤其是實用英語。到底是哪裡環節出了問題?筆者認為除了應試教育的滿堂灌弊病,最大的問題或者說誤區在於閉門造車。正因為閉門造車,就容易自我陶醉,甚至於夜郎自大。而一旦上戰場,一旦要真正地翻譯出合格的文章時,大多數人往往不僅僅是理屈詞窮,還有可能舉手無措,丟盔棄甲。事實一再證明,二十幾年的外語學習與用功努力,到頭來很可能是實踐一夜回到解放前。
實用英語要真正地脫胎換骨,筆者認為首先必須要培養英語思維。那英語思維怎麼來?除了外語教科書上的一知半解,或許我們只有從文化的視角去追根溯源才是解決問題的不二之路。與其英語考試100分,莫如多花點時間讀讀英語文學作品、了解了解莎士比亞、泛讀一下英語原版的英國歷史、多多體察下英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亦或哪怕是大英帝國如何在美洲建立美利堅、在澳洲建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哪怕是了解一下英國的殖民文化,也總好過讀死書、讀課本。
然而,實用英語是只通過泛讀或者細讀外媒雜誌或著述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嗎?顯然閱讀只是一種學習英語的辦法,而不是最終出路。如果只是閱讀,而不願意下功夫來進行實戰演練。尤其是對自己所讀過的文章,不加以有效地消化與舉一反三,而後,在進行有針對性地翻譯模仿與撰寫。那麼,我認為:其實讀與不讀,都沒有太大的分別。15年自由翻譯的經驗可以明確地傳達給英語學習者一個確鑿的道理即:光看不練全是假把式。
所以,只有將對英語的學習紮根於中西文化的探究與比對,而後,作出相應的革新措施。同時,在將閱讀與實戰翻譯或文章撰寫練習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真正地掌握實用英語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