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 教授 王長江
在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年的今天,一方面,改革在勢不可擋地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深層次問題日漸浮現,改革無法迴避地進入了打攻堅戰的階段。
在這個時候,人們在認識上存在這樣那樣的偏頗,恐怕也是難免的。但是,對於其中一些可以稱得上是「病症」的東西,我們需要認真對待。
思想「病症」
有人認為,經濟體制改革上有「改革焦慮症」,那麼,在對待政治體制改革上又有哪些「病症」?筆者以為,最近一個時期,至少有一個問題比較明顯,我把它叫做「政治體制改革麻木症」。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值得高度警惕的思想「病症」。
這一「病症」有個基本症狀,那就是,忽然覺得政治體制改革沒那麼必要、沒那麼迫切了;忽然覺得過去的政治體制沒那麼多毛病了,反而越琢磨越有優越性了。直接致「病」的因素,是這次不期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機。在一些人看來,這次國際金融危機,表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已難以為繼,意味著資本主義的失敗。中國能夠在這次危機中處於主動地位,國際社會也比較看重中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體制中沒有改的那部分起了作用。這似乎暗示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計劃經濟和傳統社會主義。更有甚者乾脆得出結論,認為我國現行政治體制就這樣挺好,挺優越,無需改革。
當然,我們現在描述的只是這個「病症」的症狀。作為一種有一定影響力的看法,這種認識的基礎其實早已有之。例如,學者中一直有人堅持乃至高調維護計劃經濟時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而形成的一些價值。毫無疑問,作為一個學者,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這個原則立場不能放棄。但是,這種堅持與固守甚至主張恢復舊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遺憾的是,一些學者混淆了這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把從舊的政治體制中傳襲下來、還沒有來得及改革的東西一股腦兒地奉為堅持的對象,使得這種堅持越來越成了對已經過時的觀念和體制的維護,甚至成了對政治既得利益的維護。像中國不需要搞選舉式民主,中國不需要發展民間組織等等主張,恐怕都屬此類。如果僅僅是觀點問題,筆者無話可說。但如果這些觀點是為了取悅什麼,而實際上提出者自己也不相信,那就不能不警惕了。在經濟學、社會學領域,學者越過職業道德底線為既得利益代言的行為,常常會受到人們的詬病。我們也不妨說,以上現象表明,在政治問題的研究中,實際上也是存在這種行為的,也應當為有政治良知和道德感的學者所不齒。
和這種「麻木」有關的,不只是觀念、認識。還有一種思維方式,也值得提及。這種思維方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自我感覺良好,滿足於在過去僵化、封閉的思維模式中打轉轉,連戰爭年代的話語都不肯改一改,把對政治問題的思考和研究變成了一種自娛自樂、自我陶醉,拒絕吸收一切他們認為「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當然更拒絕使用國外學者發明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排斥一切、拒絕任何變革的心理。比如「公民社會」、「憲政」、「政黨現代化」這樣的概念,他們無疑是一概排斥的。有時還把這種排斥用到學術討論、評獎等等之中,頗有以權謀私之嫌:誰的學術著作中涉及這些概念,一律「一票否決」。筆者敢肯定,對我們黨應當大膽吸收借鑑人類政治文明優秀成果的觀點,他們也是反對的,只是中央講了話,不好再明著否定而已,只好轉而批判所謂「普世價值」。
「少說多做」乃至「只做不說」
政治體制改革真的不那麼緊要了嗎?非也。恰恰相反,隨著改革的深入,浮現出來的越來越多的深層次問題都和政治體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有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些問題才能得到解決。政治體制不改革,不但這些問題無法解決,還會繼續積累下去,匯成危機。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試舉幾例:
例如,我國將拿出總數為4萬億元的資金,應對金融危機。4萬億資金怎麼用?很顯然,這不光是對黨和政府調控能力的考驗,更是對政治體制的考驗。一系列事實表明,由於我國歷來權力高度集中,部門手中掌握著大量的資金。國家有了錢,這是好事;但是,沒有一套完善的公共財政體制,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權力尋租的行為。千軍萬馬「跑『部』『錢』進」的現象,不就是體制不健全的直接後果嗎?眾所周知,在4萬億投入的決策公布以後,「跑『部』『錢』進」已在走向高潮。不難預料,這4萬億在用來應對經濟危機的同時,弄不好也為腐敗現象泛濫提供了沃土,加重了政治風險。
筆者多次呼籲「用民主的方式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不是無的放矢。如果不能從體制上保證廣大公眾和人民代表對政府和部門人權、財權、事權的監督,誰能保證若干年後,圍繞這4萬億,不會有腐敗案件浮出水面?若此,老百姓還信不信「執政為民」?
相關新聞:
胡錦濤:必須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胡錦濤:政治體制改革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陳昌智:中國當前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基本適應
高尚全:改革要大膽突破過去的一些理論"禁區"
深圳市市長談政治體制改革 稱從未停止過探索
相關評論:
新華社: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將與經濟體制改革一起深化
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