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孤獨經濟的崛起:論孤獨與財富的相關性

2021-01-08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Photo by Jezael Melgoza on Unsplash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sho

來源:青年橫財發展會(ID:xrich666)

日本大概是全球的孤獨擔當了。

在經歷了「失われた十年」之後,伴隨著經濟大蕭條,整個社會開始向老齡少子化過渡。一時間,日本變成了凌晨5點的天壇公園,白髮老人充斥著跑道,往來依稀夾雜著幾枚年輕男女,雖有生機但沒了以前那種朝氣。

根據日本國家人口與社會保障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目前日本5300萬戶家庭中,超越三分之一是「獨身戶」,這一比例預計到2040年將升至40%左右。

△ 日本稱生前幾乎斷絕與外界聯繫的人為「無緣社會人」

再努力一下,日本全民都能向馬男看齊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喪氣已經溢出屏幕了。但是,處在泡沫中的日本人並沒有自暴自棄,他們擦乾眼淚,接受事實,重新選擇了一種全新的娛樂方式——獨食獨居獨樂。

利用這個轉型契機,孤獨經濟作為一枝獨秀靜悄悄地發展起來。

一個民族的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民族開始利用孤獨發財掙錢。留給孤獨者的最後一絲尊嚴都蕩然無存。

下面就來嘮嘮萬惡的資本主義是如何利用孤獨掙得第一桶金的。

01

一人食經濟

《孤獨的美食家》播出以後,男主五郎收割了一大撥忠粉。

憑藉著簡單的「一人食」主題,五郎愣是活生生的吃了八季,且每季豆瓣評分都保持在9.0左右,要知道日劇都是以短小精悍而出名的。

△ 《孤獨的美食家》第八集豆瓣評分

一個人吃飯又悽涼又沒勁,五郎叔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帶著這個好奇心,我把此劇從頭到尾刷了一遍。

不得不承認,五郎叔確實把一人食吃得既幸福又滿足,正能量爆棚。

叔在接受採訪時也說了這麼一句真理:

「孤獨也是有正能量的,它代表著每個人所能擁有的自由和獨立。」

看來,叔在這八季裡,吃出了哲學的味道。

也怪不得了,在日本盛行一人食的今天,孤獨與悽涼的相關性係數已經沒有那麼高了。換句話說,他們吃的不再是飯,而是自由。

一人食經濟便是打著情懷這個旗號,開始一點一點腐蝕國民的內心。

那麼一人食經濟都包括哪些呢?一人火鍋、一人壽司、一人拉麵、一人烤肉、一人咖啡等,在日本,被開發出來的一人食形式應有盡有。

前兩年,著名作家毛丹青的微博引起了熱議,起因是她發現日本竟然連一人食的壽司餐廳都已經存在了。缺少了迴轉壽司那種搶食的快感,一人壽司看起來確實略顯悽涼。

而回復區儼然成了一個大型戰場:支持派、反對派、改進派,三個派系一定要在此地論出個輸贏。

反對派的網友一針見血的提出:是不是日本人都很孤獨。

但顯而易見的是支持派更勝一籌。

還有一個派系,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搬著小板凳專注於提建議,陣容雖小,但參考價值較高。

毫無懸念,支持派勝出。

由此可見,一人食經濟宣傳做的很到位,就連我泱泱大國的子民都在召喚一人壽司入駐國內了。

可是,僅憑上面一條微博就能證明一人食經濟腐蝕眾生了?答案是no。下面,通過兩家連鎖餐廳的經營案例來論證一人食經濟的成功之道。

△ 日本餐廳Gusto烤肉

這是一家日本連鎖的一人食烤肉店,因為一個小格子就能滿足顧客足不出格子的需求,曾經在Twitter上也一度成為網紅打卡店。那到底這個小格子能有多方便呢?

細心一點會發現,Gusto提供的格子雖小,五臟俱全。WiFi、充電插座、菜單、紙巾、吃飯需要的一些調料等應有盡有。想擁有個人空間又不想打擾別人,這個格子完全能滿足一切需求。

三面環板打造超強的隔音效果,無論是打字還是打電話,都無需擔心影響到別人;無限充電插座和WiFi為網際網路時代的上班族們提供了超強安全感,唯一一個bug是WiFi只提供3個小時;超長舒適的沙發為脊椎不好的御宅族解決了難以長時間坐著的問題。

目前,Gusto門店在東京已經開了9家,大阪暫時只開了1家。店家表示,一人食的需求在慢慢增加,如果擴大店面,會考慮增加一人食的座位。

△ 一蘭拉麵的霸氣主頁

這家拉麵名為一蘭(Ichiran),創始於1960年,是日本第一家專注於鼓勵顧客一個人專心吃好面的餐廳,可以稱得上是日本一人食的鼻祖。

△ 一蘭拉麵貼心的小帘子設計

一蘭充分考慮到了顧客的隱私需求,所以在每個座位上都設有隔板,隔板前方為了方便服務員放面,專門設計了一個小帘子,而小帘子的高度恰好夠顧客拿到面,服務員和顧客彼此心照不宣,一個專心推面,一個專心吃麵,完美避開了一瞬間的尷尬。這個精心的設計堪稱是小隔間的畫龍點睛之筆了。

一蘭主打豚骨拉麵,截至2019年10月,已經開設83家店鋪,地點除了亞洲,還在向北美進軍。據報導,一蘭剛一入駐紐約,便受到大量粉絲的追捧。不同於眾多日本分店,已開設的北美分店結合美國國情,還增設了部分團體用餐空間,以方便想坐在一起吃飯的顧客使用。

由此看來一人食經濟在日本已經小有規模,否則也不會冒險把店開到國外去。可是,就在順利推進的時候,一人食經濟遇到了挫折,對手還是日本政府。

日本政府似乎並不認同一人食吃法,他們覺得國民這麼吃下去身體和精神早晚會出問題的。

這個想法可沒有僅僅停留在批評教育上,日本政府迅速通過權威飲食白皮書《食育白書》,用數據告誡國民:年輕人生活節奏快,一個人吃飯會傾向於選擇快餐,加上工作經常加班,三餐飲食會長期不規律,這樣會增加肥胖,營養不良,甚至心梗等健康問題。此外,一個人吃飯時間久了,患上抑鬱症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日本政府為了國民健康簡直操碎了心。可是國民根本不聽話,不僅沒有領政府的情,還抗議政府無權幹涉他們的吃飯自由。日本政府表示無奈,自己的孩子就是跪著也得養好。

一人食經濟表示:這個鍋我不背,你們幹架我就做個忠實的旁觀者,絕不插手。於是,在國民的極力抗議中,日本政府開始了一人食支持運動——發明陪國民吃飯的道具。

首先發明了道具——鏡子。

△ 對著鏡子吃飯的顧客

別笑,這個道具是被學術數據驗證過有用的。他們組織名古屋大學專門對此作了對比試驗,結果發現,讓食者對著鏡子吃飯,營造不是一個人的氣氛的話,食量較之前增長了5%13%。

然後發明了道具——電子狗

△ 初代AIBO ERS-110(1999年)

這隻狗誕生於1999年,是日本索尼公司開發的初代電子狗,名為「AIBO ERS-110」,在當時一經發售就達到了3000臺的銷量。第一代電子狗外表冰冷,因為沒有開發任何的語言和肢體功能,只能靜靜地坐在對面陪著食客吃飯。國民反饋放這隻狗跟放個布娃娃沒有什麼區別,索尼吸取教訓,繼續增加開發投入。

△ 最新一代AIBO(2017年)

加入了深度學習功能,終於,在2017年做出了一款可愛且擁有互動功能的電子狗。利用AI技術,這款電子狗不但能展現細膩的情感,還能根據對方的反應進行及時的回饋。所以,一個人吃飯想找只狗說說話,AIBO就是最佳狗選了。

緊接著發明了道具——VR眼鏡

△ 日本綜藝節目《月曜から夜ふかし》對這款產品進行試用

看來,在一人食這件事上,日本是認真的。利用人工智慧,他們又發明了這款VR眼鏡,讓孤獨的食客即使一人吃飯也能找到回家的感覺。與GoPro的360度攝像頭原理相同,這款眼鏡可以還原家庭聚餐的真實場景,奶奶爺爺的瑣碎叮囑,媽媽的溫馨互動,小孩的調皮打鬧,都原原本本地呈現在鏡頭裡。

研究方表示,為了讓一人食也能變得溫馨,他們會致力於開發更多的劇情,為使用者增加更豐富的體驗。

如此看來,一人食經濟的產業鏈比想像中要寬廣,不僅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還推動了人工智慧、玻璃等多領域的進步。

但是,正如《孤獨的美食家》每集開頭旁白說的:

「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短時間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誰打擾,毫不費神地吃東西的這種孤高行為,是現代人都平等地擁有的最高治癒。」

這才是時代賦予一人食經濟的真正內涵吧。

02

組人經濟

2018年5月,《小偷家族》獲坎城金棕櫚獎。

△ 電影《小偷家族》便是一個典型的重組家庭

電影講述了毫無血緣關係的5人因機緣巧合形成了一個「重組家庭」,面對生存壓力在孤獨中互相扶持的溫情故事。影片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還原了日本社會底層人生,將一貫標榜精緻體面的社會真相展露無疑。

出乎意料的是,這種「重組家庭」早在20世紀末就在日本出現了。不同於影片的是,現實中的「重組家庭」是通過租賃的方式實現的,而租人經濟也是在這時候有了雛形。

1987年,一家從事企業員工培訓的 「日本效率公司」開始正式提供出租家庭服務。據公司CEO小巖皐月介紹,公司設立這個業務的原因,就是為了彌補員工常年無法陪伴父母的遺憾,希望通過這些服務為孤獨老人送去一絲溫暖。

這時的租人經濟還僅僅停留在租賃子女的服務上。

隨後,該模式更加專業化,2006年,一家名為「為你加油」的公司成立,創始人市川隆一專門為公司建立了一個網站,由此「租人經濟」正式通過網際網路與大眾相見。

這時的「為你加油」,藉助網際網路的傳播,租人形式更加多樣化。除了出租子女,他還增加了出租父母、戀人、配偶、同事、伴郎等多項服務,受到了社會一致好評。

△ 2012年丹麥導演卡什帕以紀實電影的手法為市川隆一拍攝了一部紀錄片

談及為何租人經濟會在當時如此火爆,市川隆一表示這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繫。日本是個面子社會,體面是他們維繫各種關係的第一標杆。

而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男主就是一個極度愛面子的人。因為面子問題,在家族面前一直隱藏自己家庭種種的醜聞。父親出軌、母親整容、哥哥離家出走,在他的八面玲瓏粉飾下變成了父母和睦、母親天生麗質、哥哥在美國投行上班等謊言。最後,在一個長輩的生日宴上,失蹤多年的哥哥突然出現,揭開了掩蓋多年的謊言。

可見,租人經濟也是一種日本文化的衍生品。

緊接著,到了2009年,一家名為family romance的公司嶄露頭角。該公司的創始人石井佑一正是「為你加油」的前僱員,憑藉著在老東家學到的成熟經驗,石井佑一打造出了一家高調奢華有內容的「租人公司」。如今,公司已經有2500名僱員,截至2018年底,公司業務已經增加到3000件,年營業額高達7.5億日元(約合4600萬元人民幣)。

△ family romance官網

公司提供各種各樣的演員,小到嬰幼兒,大到老年人,只要能承擔起價格,演員的相貌、年紀、身高、人數甚至性格,都任客戶挑選。

別出心裁的是,除了提供出租家人、朋友戀人、婚葬等常規服務外,他們還提供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出租方式。

比如:

專業罵人er出租

《半澤直樹》播出時,對日本金融行業如此無底線的磕頭謝罪畫面所震驚,金融從業者就不是人?如今看到這個出租服務,發現找罵在日本竟也是個剛需。有條不紊地羅列缺點,結合適當的牲畜詞彙,底端四平八穩,開罵,如此耗費智力體力,10000日元/小時的收費標準也是物有所值。

腦海中浮現出一組對話:你來找罵的嗎?對,我就是花錢找罵的,怎麼滴。

專業擼串er出租

直白一點就是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聽客戶在刀光劍影中如何生存,斥客戶領導們又如何不配當領導,怒客戶的隊友們為何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在陪罵陪吃陪喝中,120000日元已經輕輕鬆鬆到帳了。

來,我掏錢,你買醉,不醉不歸。

電話er出租

都市白領每天早上賴床?無需苦惱,只需1000日元,一段長達2分鐘的林志玲同款真聲將召喚你起床。談戀愛害怕見光死?只需註冊半年會員,就能輕鬆還原電影《Her》真實戀愛場景,創造一個虛擬的通話對象,無需見面便能同你聊天聊地聊天南海北。

看完所有的業務,綜上所述,這是一家戲精公司無疑了。

當然針對這些五花八門的租人服務,公司立下了不能打破的行規:

1.每個演員最多只能擔任5個角色。這項規定大概是為了想讓演員們專注打造自己小而精的領域,防止個別一味貪心把所有角色都搞砸了,石井佑一肯定研究過周星馳的《論演員的自我修養》;

2.演員不能和客戶談戀愛。正如公司明令禁止員工戀愛一樣,這項不成文的規定也是形同虛設。難道真有人為了職業操守兢兢業業單身一輩子?拜託,真愛至上。

儘管公司明文禁止與客戶之間戀愛,但據調查顯示:長期租丈夫的女性中還是有30%40%最後跟演員求了婚,單親媽媽是最容易產生依賴性的客戶。

也許這才是最悽涼的地方,一種意在解決社會孤獨的「租人經濟」,最終回到了「租來的家人無法成為真正的家人」的孤獨中。孤獨更上層樓,難離心頭,那又談何緩解孤獨呢。

此外,「租人經濟」產生的帳單也成為了一些家庭的負擔。據石井佑一介紹,他出演最長的角色是連續10年扮演一個孩子的父親,應「媽媽」要求每個月和「女兒」見上12次,如今,女兒已經成年,卻仍然以為他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媽媽則為了圓這個謊言,一個人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租人一時爽,一直租人一直爽,可當發現覆水難收時,只能一人悔恨痛哭。所以,租人經濟真的解決了人們孤獨問題了嗎?答案顯而易見。至於是否有必要繼續維持假裝堅強的內心,租客們就只能問天問大地摸著左邊的良心問問自己了。

03

地下偶像經濟

周杰倫宣布要娶昆凌為妻的那天,無數少女經歷了人生中最痛的失戀。

世界以為她們失去的只是一個單身偶像,其實,她們失去的是整個青春。

△ 《葉惠美》宣傳海報

發現了自己失戀的事實後,坐在葉惠美的海報上像個成年人一樣思考了一晚上,然後悟出了追星的本質:即使使盡全力,最後還是能守住自己的孤獨寸土,進可攻退可守,奮力追求的同時又能堅守自我。

呵,本質還是自私。美其名曰是追星,其實就是高級一點的單相思。賤人就是矯情。

在深刻認識到追星的殘酷本質後,我決定戒掉追星這個壞習慣。

然而,日本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地下偶像世界。

地下酒吧裡,身邊湧動著表面歡欣內心孤獨的宅男宅女,觸手可及的明星生動地站在眼前表演節目,粉絲可以同她們握手、擁抱、合影,甚至在演出結束後護送她們回家。這樣的高光時刻讓我瞬間有了家的感覺。

△ 地下偶像演出(地下アイドル)

根據株式會社矢野經濟研究所發布的報告,2018年日本御宅經濟市場上,偶像領域帶來的經濟體量是第一位的,甚至大於位列二三位的同人雜誌與AV的體量總和,更令人驚異的是,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30%的速度不斷擴張。所以,偶像經濟今後將會是一塊巨型蛋糕。

而地下偶像作為一股新勢力,更是搶佔了傳統偶像的大量粉絲,正如雨後春筍般無聲無息成長起來。

在傳統偶像行業日薄西山的年代,日本的地下偶像通過「可以面對面接觸」的營銷方式,為自己拉來了可觀的選票。這些「真實系偶像」大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籤約中小型經紀公司,沒有主流的唱片公司籤約,唱片的宣傳和銷售都要靠自己,與專業的偶像相比更像是業餘,再加上Live House多處於地下,因而就有了地下偶像的稱呼。

地下偶像經濟最早起源於那個神奇的偶像團體——AKB48,一個記不清所有成員長相的組合。

△ 初代AKB48

在此之前,沒人能想到,這個來自於地下,平均顏值一般的女子偶像團體,會在之後的10年一直穩居日本娛樂界TOP 1的寶座,並正式被邀請參加了東協-日本紀念首腦會議的晚宴。與此同時,她們在潛移默化中也創造了一個新的經濟現象。

△ 2013年安倍晉三在東協-日本紀念首腦會議的晚宴上邀請AKB48的成員出席

歷史證明,地下偶像經濟的正式「出道」,就是要歸功於秋元康接下來對AKB48的一系列創新操作。

這些女生出身普通,沒有家庭背景,沒有驚人的顏值,更沒有唱歌跳舞的專業技能,但是這些在善於打造網紅女子天團的秋元康眼裡,都變成了優勢。

他要讓廣大粉絲親眼目睹並且接觸到AKB48每一個女孩子的成長蛻變,這種類似「旅行青蛙」養成遊戲的感覺才能讓粉絲們真正有參與感。利用這點,他創造了「握手會」的噱頭,由此,延伸一系列照片、握手券、T恤、二次元虛擬人物等盈利點,正是這些專門為眾多宅男宅女量身打造的周邊產品,讓AKB48創造了日本歌壇神話。

同時,因為有著超強的變現能力,在那段時期,華爾街將AKB48稱為日本經濟的激勵者。

△ AKB48偶像養成及變現模式 (來源:藝恩報告)

始於2009年的AKB總選舉,以粉絲購買CD投票的方式確定隊員的人氣排名,並以此來決定下張專輯的錄製陣容。而據官方統計,2015年選舉總票數超過328萬,每一票都是粉絲購買CD的方式得來的,每張CD按照1600日元計算,整場選舉下來,用於投票的總金額就高達52.48億日元(約合3.4億元人民幣)。

在這之後,各種地下偶像團體也在如春筍般湧出。據統計,目前日本女性偶像組合的人數在1萬人左右,其中80%屬於地下偶像。

在這些甘願在地下吃苦的偶像組合中,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她們都曾經在AKB等女子組合的甄選中失利。

如今,AKB48遺留下來的偶像IP仍是地下偶像經濟得以發展的主要形式。比如:售賣拍立得照片,每張5001000日元(約合3060元人民幣)不等;售賣CD附帶特點券,只要集齊4張,就可以和歌迷親密接觸;進行劇場演出,演出門票每張售價1000日元(約合60元人民幣)。

地下偶像經濟雖是一片藍海,但要完成地下偶像的養成並不容易,想要打造出行走的流量天團,需從長計議。否則,如果只是一味關注當下利益,地下偶像經濟終究也會是「曇花一現」。

綜上所述,孤獨經濟確實帶動了日本一人食經濟、租人經濟以及地下偶像經濟的發展。

孤獨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只要願意投幣,焦慮和落寞也可以轉換為自由和快活。

相關焦點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當被問及什麼事最能讓人開心時,絕大多數人的回答把愛情、親情、友情和社會歸屬感排在財富、名望甚至健康的前面。社會聯繫對我們如此重要,有人輕視,有人忽視,有人逃避,有人恐懼,但也有人與這世界溫暖相擁。孤獨是客觀表現,它反映了你對人際關係的感受如何;抑鬱是內在表現,僅僅反映你的感受。和飢餓一樣,孤獨讓人們行動起來,去應對不愉快和潛在的危險。抑鬱卻讓我們變得更加冷漠。如果孤獨在催促著我們前進,抑鬱就是在不斷阻礙我們動身。
  • 谷川俊太郎——《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今天良書想給大家推薦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的詩作,谷川俊太郎是日本當代著名詩人,同時在寫作,翻譯上也頗有成效,二十一歲那一年出版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這本詩是他的處女座,正因如此他也被人們稱為昭和時期的宇宙詩人。
  • 日本70後的「孤獨死」,與世界「絕緣」,清潔員成死亡的見證者
    這種極端的人口少子老齡化,仿佛是一種慢性病,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衍生出很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勞動力不足,拉低經濟增長速度 「孤獨死」的絕望與無奈 這就是70後最鮮明的特徵,將自己和整個世界孤立開,然後在漫無目的和看不清前路的絕望中慢慢死去。並且伴隨著「孤獨死」的人越來越多,日本由此也誕生了專門的清潔工作,那就是孤獨死現場清潔員。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有沒有一些時刻,你覺得孤獨不已呢?覺得好像自己沒有別人快樂,看著很多人和朋友出去吃飯,和朋友聚會,總覺得自己老是一個人,與人格格不入。有時候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很可憐,過得很悲慘,甚至會抑鬱。但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可怕,孤獨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孤獨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
  • 《心是孤獨的獵手》:孤獨走向群體本就是妥協,因為孤獨才是常態
    論排行來說,在我心裡,這就是一本孤獨至極的書,因為麥卡勒斯這個小女孩,不光寫出了人與人之間永遠無法相互了解的那種孤獨,並且勇於將自己全部的思考付諸於筆端。她用一隻少女的手,寫出了那些在絕望生活中嘶吼吶喊的男人和女人,從混沌的幼童,到年邁的老人,他們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她都懂。
  • 《百年孤獨》: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百年孤獨》出版,在阿根廷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一、故事主題: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百年孤獨》講述的是跨越了百年的布恩迪亞家族,歷經7代人,在光怪陸離、虛無的馬孔多小鎮上崛起和衰落的故事。百年裡,家族在神話和科學的交織中,演繹著永不枯竭的情慾,一代又一代人被推上命運的輪盤,不斷地帶來希望又不斷地絕望。
  • 105萬日本人面臨「孤獨死」:蛆蟲爬滿房間
    「老無所依、孤獨終生」是傳統意義上對悽涼晚年的描摹,而這在日本社會正成為現象級。據日刊spa網站19日報導,發達國家中,日本老人在無人關懷中默默死去的問題尤為嚴重。報導援引數據指出,戰後日本第二次嬰兒潮中出生的人中,有105萬人面臨「孤獨死」。
  • 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獨,老來孤獨?
    當人們想到一個處於孤獨狀態的人時,通常更容易想到老年人。但是,根據6月6日《今日醫學新聞》的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年輕人比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最近發表在《個性與個體差異》上的這項研究還指出,在集體主義國家而非個人主義國家的人不太可能感到孤獨,人們感到孤獨的可能性較小,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獨。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一百多年前,尼採曾說過「孤獨是條鯨魚,吞噬著我」,而如今的繁華社會裡,孤獨卻像無數個螞蟻,無時無刻不在啃噬著我們的身心。如同樹木的年輪,不同的時代都會留下不同的痕跡,不同的時代也造就了不同的年輕人。海明威在《太陽依舊升起》中描寫了「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他們在一戰後成長,由於戰爭創傷失去了生活信念,對生活充滿了迷惘、悲觀。
  • 世界最後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孤獨的喬治去世
    經濟觀察網 綜合報導 據外媒報導,世界上最後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Galapagos tortoise)於當地時間24日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去世,初步估計其年齡有100歲左右,當地公園的有關人員將對其進行屍檢,以最終確定其死因。
  • 當你孤獨時,你的大腦到底在幹什麼?|核磁共振|大腦|孤獨|區域|記憶...
    那麼,人為什麼會感受到孤獨呢?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在新冠疫情導致的社交疏遠持續之際,對許多人來說,2020 年將是孤獨的一年,而了解與人隔離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為此,研究團隊對英國生物醫學庫的大約 4 萬名中老年人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數據、遺傳學信息和自我心理評估進行了研究。然後,他們把經常自訴感到孤獨的研究對象和沒有孤獨感的研究對象的MRI數據進行比對。研究人員在孤獨者的大腦中發現了多處差異。
  • 沒有什麼比人類更孤獨,世界上9個最孤獨的存在
    它在火星上孤獨的工作著,當然幸運的是,它只是一個沒有意識的機器人。世界上最孤獨的烏龜:孤獨喬治(Lonesome George)被認為是科學界已知的最後一隻平塔島象龜個體。2012年6月24日,孤獨喬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死亡。
  • 科學家發現孤獨者大腦的標誌性特徵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15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孤獨者的大腦中存在一類標誌——基於大腦不同區域的容積差異,以及這些區域在大腦網絡中如何相互溝通,這些標誌讓他們從根本上與眾不同。報導稱,在新冠疫情導致的社交疏遠持續之際,對許多人來說,這個聖誕假期季將是孤獨的,而了解與人隔離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
  • 叔本華人為:一個人,要麼是孤獨,要麼是庸俗
    叔本華說:人們之所以喜歡社交是因為他們缺乏忍受孤獨的能力,亦即忍受他們自己的小社會的能力。他們無法忍受孤獨,變得厭惡自己。正是這種靈魂的空虛使他們熱衷於和人交往,到國外旅行、觀光。他們的頭腦僵化、思想呆滯,無法自己活動起來,所以,他們試圖賦予它一點活力,例如通過喝酒提升精神。有多少人僅僅因為這個問題而變成酒鬼!
  • 習慣了|一個人的孤獨
    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恰好時宜的我駕馭這眾人所啜泣的「孤獨」。殊不知是我擊潰孤獨,還是孤獨侵蝕了我,反正現在的我早已習慣了一個人的孤獨。——三毛「孤獨之心」人人人皆有,孤獨只是你我短暫的狀態,選擇獨處也是你我一種精神慰藉。當一個人選擇「孤獨」不是多麼糟糕而可憐的事情,也不需要旁人認同與抨擊。人的一生很長很長,孤獨只是餘生的一部分,不懂得駕馭孤獨,就不會享受到餘生歲月靜好。
  • 傑克的孤獨,城市中內心的孤獨
    提著忽明忽暗的南瓜燈,再也找不到歸宿,流浪迷失在天地之間,無處收留,傑克的孤獨,和今天城市中內心的孤獨一樣,無奈又難逃脫。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傳說傑克是個醉漢,這個應該是公元之後由信教者強加給傑克的,因為在前面的希臘羅馬時代,曾經是酒神意氣風發的時代。
  • 敢於孤獨並享受孤獨
    很多人也害怕孤獨、厭惡孤獨,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他們不會選擇出門,更不會獨自一人走走最熟悉的城市街道。獨自一人意味著只能宅在家、打遊戲、點外賣。討厭孤獨的人往往忘記了:孤獨,才是人生常態。孤獨,是通往成功的階梯。被魯迅先生稱讚「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正是誕生在正值孤獨的司馬遷之手嗎?
  • 別了,「孤獨喬治」
    喬治一直很孤獨,事實上,它只能孤獨。    在壽終正寢之前,這隻加拉帕戈斯雄性象龜是其所屬平塔島亞種的最後一個倖存者。它棲息在厄瓜多國家公園裡,享受飼養員的哺育和遊客們的驚嘆。
  • 世界上最孤獨的海豚
    被動物保護者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海豚」的 Honey,在日本一個廢棄水族館的小池塘裡獨自生活了近兩年後,於上月去世。 在2018年位於日本千葉縣的一家水族館關閉,留下了這隻名叫 Honey 的海豚和一些企鵝,每隔幾天就有一名員工來餵它們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加西亞·馬爾克斯,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小鎮的百年興衰榮辱展現出來,代代相傳的命運如同被詛咒一樣,相似的名字代表著相似性格,最終都難逃那羊皮卷上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