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是由漢族作為統治者,只有兩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掌控了天下,一個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它是由滿族所建立的;另一個就是明朝之前的元朝,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作為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大一統王朝,元朝時期的國力極為強大,幅員相當遼闊,但是後世的史學家包括普通民眾對於這個朝代的評價卻普遍比較低。也許有的人認為因為元朝不是由漢族而是蒙古族所建立的朝代,受到民族情感方面的影響所以故意給它打了低分,但是清朝同樣不是由漢人建立的,大家卻對清朝的評價比較公正而客觀,元朝的評價為什麼會這麼差呢?為了能夠了解其中的真正原因,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元朝時期的漢人生活狀況究竟怎麼樣。
每一個新王朝在建立之後,首要的任務就是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因為王朝的建立通常都是在經過曠日持久的大規模戰爭之後,所以休養生息就成為了最為迫切的需求。在忽必烈建立起元朝之後,為了能夠儘快重振在戰爭當中被破壞的中原地區經濟,他創立了一個叫做勸農司的機構,這個機構匯集了很多農業方面的人才,目的就是指導和幫助農民們能夠更好的利用土地進行生產。而且他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效率提高,忽必烈還專門創建了一個叫做社的組織,每一個社由大約50戶農家組成,由社長或是村子裡德高望重的人進行管理,他的這些舉措對於當時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稅收方面,之前的蒙古大汗在對中原地區的百姓徵稅之時並沒有統一的標準,都是需要用多少錢就要求百姓交多少稅,所以人們的生活壓力普遍很大。
忽必烈卻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因為他的角色不一樣了,自己不單單是蒙古的大汗,也是全中國的皇帝,他認為對待子民一定要公平而公正,所以在忽必烈上臺之後就設計了一整套完善的稅收制度,百姓只要按照規定向國家繳納一定數目的錢糧就可以,剩下的完全歸自己支配。這樣一來百姓的負擔就減輕了很多,為自己的好日子奮鬥的勁頭也更足了,所以元朝時期的漢人百姓生活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水深火熱。蒙古向來是一個遊牧民族,很少有手工業者,但是蒙古人尤其是貴族們對於手工製品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忽必烈對於那些有一技之長的工匠也非常看重。他把全國的工匠都統一划歸到了匠戶裡面,而且不允許他們私自更改戶籍。
表面上來看,這樣的舉措似乎限制了工匠的自由,但是元朝時期的工匠待遇是非常好的,如果完成了朝廷交代下來的製作任務,還可以自己接私活掙錢,所以手藝人在當時是一個非常令人羨慕的職業。商人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重利輕義的感覺,所以在古時候始終是排名墊底的職業,但是元朝時期的商人地位卻很高,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國當時的國土面積非常遼闊,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產,為了能夠互通有無,就需要大量的商人到處奔走,促進貿易。在交通方面元朝也改善了運輸系統,這就讓貿易的流通更加方便,比如把大運河延長到了中國北部的蒙古首都等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商人地位的提升。
從法律上來看,元朝時期的蒙古貴族的確擁有各種各樣的特權,但是普通的蒙古人法律對他們並沒有明顯的偏袒,如果犯了罪,他們所受到的處罰和普通漢人沒有很大的區別。所以無論是農民工匠還是商人,元朝時期的漢族並不比其他朝代的生活條件更差,甚至還有很大程度的進步,那麼為什麼人們卻都不待見這個朝代呢?這就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得罪了掌握著話語權的那批人,他們就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精英階層士大夫。朝廷的官員主要都是蒙古人,雖然也有少數漢族士大夫加入朝廷,但是擔任的都是不太重要的職務,這些漢人精英被蒙古統治者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所以他們在描述元朝及其統治者的時候,就會把個人情緒帶入其中,進行強烈批駁,給出各種各樣的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