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穎表面設計克服了冷凝現象,為液體排斥表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1-01-13 活躍的科技宅

這張照片顯示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納米結構表面放置的水滴。這些顏色是由表面微小結構的可見光衍射造成的,這些結構具有特殊設計的形狀。

「全恐懼症」聽起來像是形容一個人什麼都害怕,但實際上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表面,它幾乎排斥任何液體。這樣的表面可能被用於各種各樣的領域,從減少阻力和提高效率的船殼,到抗汙漬和防止化學物質破壞的覆蓋物。但是,到目前為止發展起來的全疏水性表面存在一個主要問題:冷凝會迅速破壞它們的液體脫落特性。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克服這一影響的方法,設計出一種表面設計,可以大大減少冷凝的影響,儘管在性能上略有犧牲。這項新發現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由機械工程教授兼系主任凱爾·威爾克和另外兩名研究生發表在一篇論文中。

創造一個表面,可以擺脫幾乎所有的液體需要一種精確的紋理,創建一個由柱子或山脊分開的微觀空氣袋陣列。這些氣穴使大部分液體不與表面直接接觸,防止液體「潤溼」或擴散到整個表面。相反,液滴變成了液滴。

威爾克說:「許多液體完全溼潤,這意味著液體完全散開。其中包括空調和冰箱中使用的許多製冷劑、用作燃料和潤滑劑的碳氫化合物以及許多酒精。「這些很難擊退。唯一的方法是通過非常具體的表面幾何,這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他補充說。

這張照片顯示,即使表面開始被新形成的露珠覆蓋,這些水滴仍然保持著圓形的形狀。露珠被看作是表面上的斑點圖案。

他說,不同的研究小組正在研究製造方法,但表面特徵的測量單位是幾十微米(百萬分之一米)或更少,「這會使製造相當困難,也會使表面相當脆弱。」

如果這些表面被損壞——例如,如果其中一根小柱子彎曲或折斷——它可以破壞整個過程。「一個局部缺陷就能破壞整個表面排斥液體的能力,」他說。而凝結,例如由於空氣和表面的溫差而形成的露珠,也以同樣的方式起作用,破壞了這種全疏水性。

威爾克說:「我們考慮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在失去一些驅避性的同時,讓表面變得更堅固」,既能抵禦傷害,又能抵禦露水。「我們想要一個一個缺陷都不會破壞的結構。經過大量的計算和實驗,他們發現了一種符合這一目標的幾何形狀,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微觀的空氣袋,這些空氣袋是不連續的,而不是在表面上相連的,這大大降低了空氣袋之間擴散的可能性。

他解釋說,這些特徵必須非常小,因為當液滴形成時,它們最初的尺寸是納米級的,或者十億分之一米,而這些正在生長的液滴之間的距離可以小於一微米。

該團隊開發的關鍵架構基於脊線,脊線的概要文件類似於字母T,或者在某些情況下類似於帶有serifs的字母T(在某些字體中,字母筆畫末端的小掛鈎)。形狀本身和這些脊線的間距對於實現表面的抗損傷和抗凝結都很重要。形狀設計使用液體的表面張力,以防止它穿透表面的小口袋裡的空氣,和山脊的方式連接防止蛀牙表面的任何地方滲透蔓延到其他附近——團隊已經確認在實驗室測試。

這些脊線是用標準的微晶片製造系統經過多步加工製成的,首先蝕刻脊線之間的空間,然後塗在柱子的邊緣,然後蝕刻這些塗層,在脊線的兩側形成凹痕,在頂端留下蘑菇狀的懸垂。

由於目前技術的局限性,威爾克說,全疏水性表面在今天很少被使用,但是提高它們的耐用性和抗凝結性可以使許多新用途成為可能。不過,除了這個概念的初步證明之外,該系統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有潛力的是,它可以用來製造自清潔表面,提高對冰堆積的抵抗力,提高包括發電在內的工業過程中的傳熱效率,以及減少對船體等表面的阻力。

研究人員說,通過減少材料表面與任何可能接觸到的腐蝕性液體之間的接觸,這種表面也可以提供防腐保護。由於這種新方法提供了一種精確設計表面結構的方法,威爾克說,它可以用於「剪裁表面與液體的相互作用,比如為高性能設備的熱管理量身定做熱傳遞。」

Chang-Jin Kim的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他說:「omniphobic表面最重要的限制之一是,儘管這樣的表面有一個優越的液體排斥性,整個表面溼一次變形表面的液體進入空洞位置。這種新方法解決了這個非常有限的問題。」

Kim補充說:「我喜歡他們的主要想法是基於基礎科學,而他們的目標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他們解決的問題很重要,但也很困難。而且,他說,「這種方法可能會使一些全恐懼症表面在一些重要的應用中變得有用和實用。」

研究團隊還包括前研究生丹尼爾·普雷斯頓(Daniel Preston)和盧正茂。這項工作得到麻省理工學院與阿布達比馬斯達爾科學技術研究所(現哈利法大學)、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海軍研究辦公室、空軍科研辦公室和國家科學基金會之間的合作協議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會發生「冷凝」現象?新研究,揭示了冷凝之謎!
    然而,當研究人員研究最新的冷凝方法時,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當一種特殊類型表面被一層薄薄的油覆蓋時,凝結的水滴似乎在表面上以高速隨機飛行,與更大的水滴融合,形成的模式不是由重力造成。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麥凱維工程學院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助理教授帕特裡夏·維森西說:就它們自身的相對尺寸而言,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如此之遠,液滴的直徑小於50微米。它們都在以每秒1毫米的速度,向更大的水滴移動。
  • 空氣中的水蒸氣(氣體)在接觸較涼的表面時轉變為液體
    現在,在新研究中,同一團隊已經表明,當微滴從空氣中冷凝到冷表面上時,也會發生同樣的變換。新的結果指出,水的過氧化氫轉化是普遍現象,發生在霧,薄霧,雨滴以及其他自然形成的微滴中。 這一令人驚訝的發現可能導致更綠色的表面消毒或促進化學反應的方法。
  • 【能源前沿】APL:液滴撞擊過冷表面形成的三重「冷凝暈」現象
    Lett.發表題為「Triple condensate halo from a single water droplet impacting upon a cold surface」的論文,被選為「Featured Article」,其報導了液滴撞擊過冷表面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三重「冷凝暈」現象,為深入理解液滴撞擊動力學和相關冷凝傳熱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野
  • 鴨子羽毛不沾水是什麼原理,人類是否能發明出「超級排斥表面」
    他們發明了一種「超級排斥表面」,並以一個組合的拉丁詞命名,這個詞由「一切」和「憎惡」組成,最初的意思是「憎惡一切」。在材料科學家看來,「憎惡一切」意味著拒絕所有液體,包括水和油,以及血液、咖啡和酒精等等。「排斥一切」的材料是人們的夢想。
  • 表面現象
    表面現象1.  在自然界中,為什麼氣泡、小液滴都呈球形?舉例說明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應用?
  • 昆蟲保持疏水表面的獨特秘訣,可啟發設計新型塗料抗病毒
    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通過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觀察蚊子眼睛、彈尾蟲身體及蟬的翅膀,發現與荷葉等植物的疏水表面不同,這些昆蟲表面上納米級的絨毛更密集。當液體快速衝擊昆蟲表面時,密集的納米級絨毛依然可以保持乾燥。根據這一原理,可以設計出對高速運動液體有更好疏水性的塗料,從而提升飛行工具抵禦雨水、口罩表面抵禦飛沫的能力。
  • 中外科研人員為超疏水表面披上「鎧甲」
    中外科研人員為超疏水表面披上「鎧甲」 2020-06-04 20:05: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記者4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Nature》近日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鄧旭教授團隊和芬蘭阿爾託大學RobinH.A.Ras教授的研究成果「Designofrobustsuperhydrophobicsurfaces
  • 西安光機所表面等離子體亞波長光學研究取得進展
    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是由外部電磁場與金屬表面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相干共振,具有巨大的局部場增強效應。它能夠克服衍射極限,產生許多新穎的光學現象,如負折射、完美稜鏡、隱形等。這些複雜的現象有可能預示著新原理、新理論、新技術。
  • 山西煤化所高模量碳纖維表面處理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碳纖維表面工程課題組在表面改性方面取得新進展。該課題組採用新型非接觸電化學處理方法處理高模量碳纖維,經工藝設計及工藝條件優化,可實現良好處理效果並有效減少導絲輥對纖維絲的磨損,建立了高模量碳纖維的連續化表面處理試驗線。
  • 微納功能表面及製造研究取得突破
    研究和製備不同性質的浸潤性表面,可加深對表面/界面物理的理解,增強各種材料表面的功能性能以及擴展材料的應用範圍。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無線傳感網事業部副研究員周曉峰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王鑽開,一直以來在微納仿生功能表面研究及製造領域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
  • 陶瓷表面液體保護膜 華炬新產品研究所
    陶瓷表面液體保護膜 華炬新產品研究所陶瓷表面保護膜
  • 礦物表面結構和性能調控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員和陶奇博士所在應用礦物學學科組設計了一種新穎的方法(誘導水解嫁接法),成功地實現了陰離子礦物水滑石表面有機矽烷化嫁接改性。研究綜合採用XRD、IR、TEM、EDX、TG、IES、29Si MAS NMR等多種測試方法,對產物的結構、形貌和性能進行分析,探討了嫁接反應的影響因素和制約機制。
  • 科學家發現,水滴在冷凝時可以轉化為過氧化氫
    現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表明,當微滴從空氣中凝結到寒冷的表面上時,同樣的轉變也會發生。新的結果表明,水的過氧化氫轉化是一種普遍現象,在霧、霧、雨滴和其他自然形成的微滴中發生。這一驚人的發現可能會導致更綠色的方法來消毒或促進化學反應。
  • 水微滴在冷凝時可轉化為過氧化氫
    Zare等人的研究發現,小於10微米的水滴中,一部分水分子可以自發轉化為過氧化氫(一種通常用作消毒劑、頭髮漂白劑的刺激性化學物質)。研究者認為,這證明,水轉化為過氧化氫會發生在霧、雨滴等其它自然形成的微滴中,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該研究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物理高考考點:晶體、毛細現象、表面張力
    (2)晶體與非晶體並不是絕對的,有些晶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非晶體,如石英和玻璃的轉化。2. 晶體達到熔點後,由固態向液態轉化,分子間距離要加大。此時晶體要從外界吸收熱量來破壞晶體的點陣結構。所以吸熱只是為了克服分子間的引力做功,只增加了分子的勢能。
  • 製作水膜、水球─液體表面張力
    晃動金屬圈,水膜也沒有破裂;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她接荌竣F第二個水膜,用飲水袋慢慢往水膜上注水,水膜變成一個大水球。再向水球內注入空氣,水球內形成兩個球形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最後,王亞平注入紅色液體,紅色慢慢擴散開來,把水球變成一枚美麗的「紅燈籠」。  解讀:這兩個實驗均展示了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
  • 快速的表面動力學實現了金屬玻璃的冷連接
    新方法克服了與常規方法有關的尺寸和成分限制,以促進具有獨特物理性能的金屬玻璃的快速粘結而不會結晶。研究工作為合成擴展成分的BMG開闢了一個新窗口,從而使迄今為止尚未報導的多功能玻璃-玻璃複合材料的發現成為可能。玻璃是整個人類歷史上必不可少的材料,在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實際作用。天然或人造玻璃的變體在光學,生物技術,醫學和電子學中有著極端的應用。
  • 波姐帶你一起揭秘液體的表面張力、浸潤和不浸潤、毛細現象
    液體表面與氣體和固體接觸會顯現出不同的物理現象,這就是表面張力和浸潤與不浸潤。   這兩種物理現象都與分子間的作用力相關。下圖是液體表面微觀圖,液體表面層的分子與空氣相接觸,分子間的距離明顯大於液體內部的分子,我們知道當分子間的距離小於平衡距離,分子間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的距離大於平衡距離,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在液體表面分子間的距離恰好略大於平衡距離,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它存在與液體的各個方向,使液體表面繃緊,使液面有收縮的趨勢。
  • 受昆蟲表面啟發,研究人員發明防水塗層應用廣泛
    蓋世汽車訊 據報導,通過研究昆蟲的表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納米結構,可用於設計更強、更具彈性的防水塗層。此種設計增強了防水能力,可應用於個人防護裝備(PEE),以更好地抵禦COVID-19等病毒顆粒。
  • 用低電壓可控制液體材料表面張力
    原標題:用低電壓可控制液體材料表面張力  科技日報訊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新技術,可通過提供非常低的電壓來控制液體材料表面的張力,進而為新一代的重構電路、天線和其他技術打開了一扇門。   研究人員使用的是一種鎵和銦的合金液體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