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逝世胡錦濤慰問 曾為兩彈一星做出重要貢獻

2021-01-21 央視網

  新華網北京3月20日電 原核工業部原子能研究所(現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兼常務副所長、代理黨委書記李毅同志(副部級幹部、部長級醫療待遇),因病於3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李毅病重期間及去世後,胡錦濤、習近平、李源潮、曾慶紅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李毅1913年出生於河北棗強縣,1935年12月參加革命,193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至1937年先後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北平民族解放先鋒隊、九?一八學生運動等。1938年至1949年,先後擔任蘇魯豫邊區特委青年部部長兼中心縣委書記、中共湖邊地委書記、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秘書、山東軍區政治部秘書主任、東北遼東軍區司令部秘書長、解放軍四十一軍一二二師政治部主任等職。1950年至1954年,先後任中共廣西省委秘書長,廣西軍區黨委委員,幹部管理部副部長、中南軍區政治部幹部部部長。

  1955年,李毅調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現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任副所長兼黨總支書記,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和常務副所長,為「兩彈一艇」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1964年兼任二機部科技局局長,1980年至1982年任原子能所代理黨委書記。1983年離休。

  李毅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責編:李星池

相關焦點

  •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現代快報消息,一生仰望星空的人,化身為天上星。1月4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舉行,人們正式送別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
  • 此人為兩彈一星做出巨大貢獻,身價比錢學森還高,卻一直鮮為人知
    像錢學森,兩彈一星鄧稼先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無不對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年錢學森回家的時候,美國方面試圖阻攔,而且還宣稱他可以抵美國軍隊的五個師,足以見得美國對錢學森有多麼的重視了。但是有一個人,很少提到,但是他的身價更是讓美國都琢磨不透。
  • 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對重大科技項目攻關
    意為不重視前人做法,不珍惜自己的借鑑,雖聰明也會糊塗,這是玄妙道理,我們有些人好大喜功,搞項目先蓋大樓圈地,不幹正經事,錢真也不花,這樣人是國家人民的禍害,出了問題應嚴厲問責。只要我們發揚兩彈一星精神,晶片等卡脖子等重大科技項目一定會成功的!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
  • 習近平李克強等對查全性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査全性院士遺體告別儀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查全性院士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並敬獻花圈。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對查全性院士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對查全性院士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並敬獻花圈。
  • 為發展我國兩彈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郭永懷
    為發展我國兩彈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郭永懷 (1909—1968 ) 李家春 李成智     郭永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他首先就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服務對象、研究手段、重點設備、測試方法等提出了建議,並和錢學森一起為該院規劃了藍圖,為以後空氣動力學研究發展中心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為了發展我國的「兩彈」事業,郭永懷更是嘔心瀝血,從理論到實踐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多次赴現場參加準備工作,直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 80歲北大教授項海格逝世,為衛星與無線通信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新年伊始,曾為我國衛星與無線通信事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北京大學教授項海格不幸離世。據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教授、原電子學系主任項海格同志於2021年1月1日3時逝世,享年80歲。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奠基,46歲時卻被悶棍結束生命
    也正是此時,在祖國最需要人才之際,一大批留學國外的優秀科學家不惜捨棄在國外的優渥條件,毅然決然的選擇返回祖國,以赤子之心擔綱了我國許多重大科研項目,在我國的科研發展上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我國打破當時嚴峻的國際環境,促進國內經濟、科研發展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 他們都是偉大的科學家,為我國做出卓越貢獻,在人們心中誰更偉大
    他對我們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1950年,冷戰開始,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因為中國人的身份受到了美國的質疑,他經歷被逮捕、保釋、被軟禁、無數的聽證會等一系列事情。錢學森甚至被美國軟禁了長達五年的時間,後來才在周總理的幫助下回到中國。回到中國後,他開始投身於國防建設之中,領導中國的飛彈和火箭的研究,讓中國不在受到任何其他國家的威脅。
  • 中科院設「兩彈一星」紀念館:多名科學家姓名及貢獻首次披露
    中科院設「兩彈一星」紀念館:多名科學家姓名及貢獻首次披露 人民網 2015-09-12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曾為我國高分子做出傑出貢獻
    10月18日日凌晨,武漢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相關報導>>記者曾多次採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她多次對記者說:「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 李鴻忠張國清看望慰問周其林院士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李毅,南開大學黨委書記楊慶山、校長曹雪濤,天津市政府秘書長孟慶松參加。  李鴻忠、張國清來到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親切看望慰問前不久榮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周其林院士,向他送上新春祝福。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隨著中國發展的日益強大,國家在1999年9月18日對為「兩彈一星」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予以表彰,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也就是媒體所稱的兩彈一星元勳。這23位科學家基本基本情況及貢獻如下:1、于敏:1926.08.16~2019.01.16,出生於河北寧河縣,核物理學家,中國氫彈之父,為中國氫彈理論及關鍵技術突破做出巨大貢獻。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做巨大貢獻,卻被一悶棍終結生命
    雖然不為很多人所知,但姚桐斌卻是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在「嫦娥」工程當中,他的指導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位兩彈元勳姚桐斌,在為祖國航天事業做了巨大貢獻之後,卻在其46歲時被一記悶棍結束了生命,讓人扼腕嘆息。
  • 美心創辦人伍沾德逝世 曾說「創辦美心是為民族自尊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美心創辦人伍沾德逝世,享年98歲,他曾說:「創辦美心是為民族自尊心」導讀:綜合香港媒體報導,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名譽主席伍沾德已於10月29日辭世,享年98歲。美心食品、怡和及牛奶公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董事會及香港食品仝人向伍沾德表示深切哀悼,並向家屬致以慰問。香港美心集團主席、伍沾德侄孫伍偉國在訃告中表示,伍沾德與兄長伍舜德於1956年創立美心,經過多年奮鬥,如今美心已成為亞洲最具規模的餐飲集團之一,業務遍及中國內地及東南亞。
  • 全國政協原常委中科院資深院士唐敖慶同志逝世
    新華網北京7月25日電 全國政協原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傑出化學家唐敖慶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7月15日11時15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3歲。  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王剛、王岐山、劉延東、李源潮、張高麗、張德江、俞正聲、李鵬、朱鎔基、李嵐清、吳官正、何勇、路甬祥、韓啟德、蔣樹聲、杜青林、張梅穎和周光召、朱光亞、徐匡迪等,在唐敖慶同志病重期間及逝世後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