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設「兩彈一星」紀念館:多名科學家姓名及貢獻首次披露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中科院設「兩彈一星」紀念館:多名科學家姓名及貢獻首次披露

人民網

2015-09-12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9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院士(左二)和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左一)出席開館儀式並共同為紀念館揭幕。 新華社 圖

人民網9月12日消息,今天,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在北京雁棲湖校區舉行2015級新生開學典禮。讓現場新生驚喜的是,這片校區也曾是當年「兩彈一星」的發祥地之一。曾經神秘莫測的中國科學院懷柔火箭試驗基地就在雁棲湖校區內,並且原址改建成了「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

上午十時,中國科學院在原懷柔火箭試驗基地舉行「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開館儀式,回顧科學院人在半個世紀前為國家做出的歷史性貢獻。

中科院副秘書長曹效業說,在這個外貌如舊的展館中,許多人的貢獻乃至姓名是第一次公開披露。「還可以看到新中國各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同學們老師的老師的老師。」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對紀念館的價值利用與功能開發寄予厚望。他說,國科大不僅是大師雲集、創造知識的地方,雁棲湖校區也是沉澱歷史、見證榮耀的地方,更是理想主義者的高地,堅守社會良知的陣地。他希望國科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像老一輩科學家一樣「兼懷天下」,勇擔時代重任,在科學道路上砥礪前行。

國科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董軍社說:「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是一座豐碑,它承載著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們幾十年傳承至今的科學精神與風骨。國科大將充分發揮紀念館的教育和激勵作用,不僅引導每一個學生走在科學技術的最前沿,更要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學習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難、淡泊名利、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在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中,展現個人的業績和價值。」

9月1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2015級本科新生在參觀紀念館。新華社 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兩彈一星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紀念館開館 試驗人員名單浮出水面
    曾經神秘莫測的中科院懷柔火箭試驗基地,如今改建成為「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在開學典禮上也舉行了開館儀式。保密單位塵封數十年終面世在開學典禮上讓新生驚喜的是,中國科學院懷柔火箭試驗基地改建成的「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當天開學典禮結束後,舉行了正式開館儀式。國科大2015級60名本科生應邀出席儀式,成為開館後的首批觀眾。
  • ...記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召開學習「兩彈一星」精神...
    2018年4月19日下午5點半,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學園2-114教室,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聯合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宣講團開展了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主題的黨員大會。會議由支部書記張萍主持,共有20名支部黨員和3名支部入黨申請人參加。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趙理曾和王赤共同為捐贈的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揭幕。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  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指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追溯半個世紀前的激情歲月,正是以趙九章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對空間科學的求真執著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才使得「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
  • 華羅庚紀念館新館開放
    新華社南京11月12日電 為紀念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誕辰110周年,12日,華羅庚紀念館新館在其故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正式開放。來自民盟中央、清華大學、中科院學部局的代表和華羅庚親屬等300餘人出席紀念活動。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空間中心—新聞—科學網
    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 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宣讀了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的書面致辭。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表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王大珩,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 ...開始的地方——火箭軍某部參觀原子城紀念館感悟「兩彈一星」精神
    近日,位於西北高原的火箭軍某部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利用野外駐訓時機,組織官兵徒步拉練來到青海省原子城紀念館,感悟「兩彈一星」精神,追尋強國興軍徵程。簡介:青海原子城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銀灘草原,它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因孕育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而被世人譽為「原子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都誕生於這裡。
  • 首屆「兩彈一星」精神高層論壇開幕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精神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胡思得致辭。中新社記者胡貴龍攝  當日,首屆「兩彈一星」精神高層論壇在北京開幕,政府部門及央企相關負責人、國內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專家、思政課教師和各界代表近100人參加。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想來想去,我想到,在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時候,如果能夠大張旗鼓地表彰一批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藉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30多年之後,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仍然鮮為人知,仍然默默無聞,我覺得應該到了讓人們知道並記住這些無名英雄的時候了。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光大,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如果父親活著,一定會支持這樣做的。 有一天,我在參加一個活動時,碰到朱鎔基總理,把自己的想法簡單講了一下。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錢三強沒入選「兩彈一星」初期名單,幸好張勁夫說了句公道話
    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黨組書記兼副院長、國務委員張勁夫先生發表了長文《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在這篇文章中,張老飽含深情地描繪出了一幅中國科學家的英雄群像圖,感動了無數中華兒女。國防科委副主任、聶帥之女聶力讀了文章之後極為激動,建議為成功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頒獎授勳。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助力英才「騰飛夢」
    2020年9月8日,由中共青海省委組織部主辦的「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在美麗的青海召開,我會周秉德會長、沈清理事長與來自全國220多名「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親歷者、兩院院士代表、青年專家學者、高校師生一起,共同出席了這次盛大的活動。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9月7日至8日,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220多名「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親歷者、青年專家學者、高校師生和有關方面代表,相聚大美青海、來到美麗的金銀灘草原,共同參加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與會代表考察「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原子城紀念館,觀看《永懷之歌》,聆聽《「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主題報告,分組參加邊會討論,共同發布了《金銀灘倡議書》。
  • 他是研製「兩彈一星」唯一遇難的科學家,貢獻巨大卻鮮為人知
    兩彈一星,也就是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它們代表著新中國的偉大成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兩彈一星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被創造出來的,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的決心,那些參與的科學家付出了智慧、青春,乃至生命。
  • 為「兩彈一星」殉職的科學家郭永懷
    在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個為許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那就是郭永懷。 郭永懷殉職於「兩彈一星」已逾30年了,當年共和國「兩彈一星」的研製又在秘密中運作,連郭永懷家鄉的許多人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程開甲(資料圖片)   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程開甲(資料圖片)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今天上午,據央視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昨天1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法晚記者注意到,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8人辭世,僅有5人健在,分別是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10月20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辦、內蒙古科協承辦的「中國科協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內蒙古行」活動在內蒙古科技館舉行報告會,中國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緯祿之女黃道群女士作題為《我的父親黃緯祿》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