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田雨霖6月27日報導:今天下午,由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工作黨委、市科委共同主辦的「科創爭先鋒」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此次報告會也是「美麗上海追夢人」上海市重大先進典型專題發布第二季的主要活動。「科創先鋒」用生動的事例準確地詮釋著匠人精神。
賀榮明:做中國人自己的光刻機
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2年至2016年期間,先後作為項目責任人承擔國家「十五」863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02科技重大專項等任務。
實現從零到世界頂尖,賀榮明跟他的團隊用了15年的時間。沒有多少人聽過光刻機,但我們的生活,已經沒有人能離開光刻機。小到手機,大到民航客機,都離不開晶片,晶片越做越小,用來製造晶片的光刻機卻越來越複雜。15年的成績,賀榮明簡簡單單地用「勇氣大於理智」來概括,但是初期人才匱乏,薄弱的工業基礎,以及來自歐洲同行的嘲諷都被融在「勇氣」當中。
創新力驅動著整個團隊,「我們的零部件可以由合作企業提供,但系統設計和核心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將極其複雜的光刻機逐層分解到一個個元器件,通過層層解剖和細化,打破了壟斷。」賀榮明一針見血地指出創新是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但是最後他又堅持強調「創新,我們永遠在路上……」
胡麗麗:中國現代版「居裡夫人」
胡麗麗,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她擔任高功率雷射玻璃項目的首席負責人,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十餘年,在雷射釹玻璃連續技術及批量製造技術、新型雷射玻璃的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打破了國外對我國長期實施的技術封鎖和產品禁運,解決了我國雷射聚變研究的戰略急需。
500平方米左右的簡易廠房,十幾年的攻堅克難,上千次實驗,中國現實版的「居裡夫人」胡麗麗跟她的團隊用她的激情實現了「中國智造」。她用最平凡的語言形容自己的團隊:「十幾年,整個項目團隊幾乎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只要熔爐開動,不管春節還是國慶,不管半夜還是凌晨,大家都隨叫隨到。有幾位年輕人連婚假都只休兩三天。有幾位小夥子剛畢業就進來參與項目攻關,這十幾年做項目。」十幾年仿佛在她的口中就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國家,對於世界則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褚君浩:心系科普的院士
褚君浩,中國紅外光電子物理和半導體科學技術領域著名專家。在紅外物理、窄禁帶半導體以及鐵電薄膜材料器件領域取得了系統的創新研究成果,為中國紅外物理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最近3年來,他作了50餘場科普報告,每月至少一場。在他身上體現出了「智慧的創穫、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三種科學人的品質。
這位「科普」院士描述他心目中的科普工作:開展科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好科普,必需把知識點在腦海中生成一個動態畫面,描述一幅物理圖景,這幅圖景越精細、越清晰、越流暢,那麼這些科學知識就越能更好地傳播。
褚院士把科普當做一次意想不到的收穫。他說,做科普,並不總是付出,比如說,科普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想像力和表達力。科研能力只是科學家能力的一種,而科普則需要更多能力,很多科學家科研做得很好,可在這個時候就茶壺裡裝餃子——心裡有卻倒不出來。
林寶軍:要做世界的「北鬥」
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1歲,75%是「80後」,61%是「85後」,90%以上擁有博士、碩士學歷,這些新鮮的「血液」僅用3年零3個月,就完成了新一代北鬥衛星首發星的方案、初樣、正樣的全部研製工作。忙到沒有雙休日,薪水也不高,甚至由於工作的特殊性,還要「隱瞞」家裡人,眼前的困難只為看到自己的設計思路成功地隨衛星上了天,然後驕傲地告訴家裡人,「我就是在為這顆衛星忙碌」。
林寶軍在這支年輕的團隊建設中,不是扮演「嚴父」的角色,相反,他的管理理念是:要敢於給年輕人壓擔子,要讓他們看到未來和希望。有時候,沒有經驗的束縛,往往會帶來更多的驚喜。「要用3-5年的時間,完成美國人花20年才完成的技術跨越;要像做藝術品一樣做衛星,用激情和創新賦予衛星靈魂,北鬥成為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林寶軍總結道。
曲奕:創業路上的「活雷鋒」
曲奕,現任國內第一家新三板掛牌孵化器運營公司—上海莘澤創業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新性地提出「雞尾酒」式的科技金融服務,並設立了1.4億元的移動互聯產業基金,先後投資了20餘家孵化企業,常年舉辦各種專業培訓年服務企業超過1500餘家。現入駐創業項目超過300多個,孵化創業企業200餘家。
一次熱心的舉動促成了她做創業孵化器的衝動。臺上的曲奕,熱情飛揚,用她自己的話說:東北人,天性樂觀。做創業孵化器源自一次「善舉」,但她談及初期公司剛成立,「地鐵沒開通,周邊配套極不完善,不僅有些創業企業來看一眼就走了,甚至我自己招聘員工都很困難。」在自己創業維艱的情況下,始終堅持自己的信條,「不要問我們能從客戶那邊獲得什麼,而要問我們能夠先為他們幫助點什麼?」
「國家興亡,科技為先。我們雖然不是某項科學技術的發明者,但我們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魔法師,」曲奕一個樂觀向上的東北「魔法師」。
潘建偉:量子科技任重而道遠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主任。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2016年8月16日,由潘建偉團隊牽頭,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實施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去年8月,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了天;今年6月16日,「墨子號」首次實現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的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科學》雜誌上。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量子科學一步步走到世界前沿。潘建偉說道:「這中間固然有許多曲折,但每一步我們都走得非常踏實。」
早在2002年,他就萌生了把衛星送上天,利用天地之間的鏈路做量子科學實驗的想法,而彼時,歐洲、美國並沒有類似的項目。他驕傲地說道:「在量子通信這一領域,我國從起跑線上就站在了歐洲和美國的前面。所以,創新就不能總跟在別人後面,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
在借鑑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潘建偉謹慎地說道,這種優勢現在看來還並不一定能夠長久。當年,德國人先開始研究原子彈,但美國後來居上了;前蘇聯先把衛星送上了天,而美國人的太空人率先登上了月球。現在量子信息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一開始,做前沿研究,只需一二百人就能做起來;做衛星可能上千人就好,但今後再發展,就需要更多的資源、人才匯入。他呼籲:「利用舉國之力,更有效地協同創新——我們要造出中國的量子計算機、發展中國的量子通信產業,讓我國真正成為未來信息技術和產業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