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這樣「洗桑拿」
一根油管又要出發了,它進來時髒兮兮的,不可避免地殘留著地層深處的原油,在這裡洗個「桑拿」,做一次「體檢」,便又重新上路,回到黑暗的地下——這裡是中國石油青海油田井下公司的工程技術服務大隊,800裡柴達木盆地裡所有油管的必經之地。
每天有兩三千根油管到達此處,它們被堆放在廠區總長度近200米的16個油管架上,遠處是綿延的崑崙山脈。油管從井下帶出的原油被小心地用防滲膜接住以免汙染土壤,黑色的原油倒映著盆地的藍天。
油氣是柴達木盆地這個聚寶盆裡的寶貝。為了把這些寶貝採出來,「下油管」是井下作業公司試油測試大隊副大隊長周胤男和同事工作的重要部分:「鑽井打井後留好井眼,我們再一根一根用修井機下(油管)進去。」
根據地層沉積巖位置的不同,這裡的油層淺則幾百米,深可達7000米。「一般來說,3000米的井大概需要320多根油管。」周胤男說。油管要接受地層的擠壓、磨損以及酸鹼腐蝕,渾身上下都很「講究」。
每天都與油管打交道,工程技術服務大隊管杆清洗組組長趙永忠說,堅硬的鋼管其實非常「柔軟」,搬運時稍有起伏,便會看到它們如波浪一般搖擺。因為,油管身材「苗條」,大多長9.6米,外徑主要有88.9毫米和73毫米兩種。寬度不到10釐米,長度近10米,正因這樣的身材比例,當許多根油管連接在一起,伸入地層時,便能實現一定的彎曲,探入所要到達的地方。
通常來說,在一層油層開採完畢或者機器進行周期檢修的時候,油管會被從井中「起」出,送去清洗和檢修。
進出這裡的每一批油管,數量、使用的年份和次數,都會被詳細記錄和核對。而來自不同地方的油管,也會因地質狀況的不同,有著不同的「髒法」。
「採油二廠原油裡蠟的成分多一些,原油容易在油管內壁凝固成塊造成堵死,還有一些油田的地層出砂厲害。」趙永忠說,「不過現在也好一些,因為環保要求,在起油管之前通常會洗井作業,油管內外壁攜帶的油不是很多。」
油管來到廠區後,首先要蒸個「桑拿」,這是流水線的第一步。「桑拿房」是位於室外的油管熱煮池,一個寬約五六米的大箱體,可同時容納34根油管「蒸桑拿」。裡面有兩個輪盤傳送油管,下方是90多度的熱水,油管在箱體內繞一圈,凝固在管壁上的原油便會被蒸到融化。最後,兩個大噴嘴使用箱體中的循環水對油管進行噴射,經過這番「淋浴」,化掉的原油便被衝入水池之中。據介紹,這些原油都會被回收利用。
清洗後的油管要達到「內外壁露出金屬本色」的標準才算合格。然後,它們通過傳輸帶進入廠房內部的檢測線,需要經過探傷、試壓和修復3個關卡。3個環節全部由自動傳輸帶連接,整個廠房僅有不到10名工人,傳輸帶上油管滾動著,鋼鐵撞擊的聲音震耳欲聾。
就像人類到醫院做影像檢查,油管體檢也需要。「傳輸過程中,把油管進行磁化,通過軟體顯示磁化曲線。」趙永忠介紹的是漏磁探傷的原理。無缺陷的油管會顯示出一條直線,有缺陷的會形成「漏磁場」,反射曲線就會不同,這樣就可以判斷油管的缺陷位置等情況。
旁邊的操作間內,電腦上可以看到每一根油管的情況。缺陷在2毫米內算合格,2~2.5毫米會認定為三級管,送到壓力較小的淺井使用,而缺陷達到3毫米以上,油管就光榮退役了。對正常缺陷的油管,會有師傅和數控車床等在前面做修復工作。
這裡還有一道環節是高壓檢測:向油管裡注水,讓水壓達到21兆帕,如果經受不住考驗,油管滲水甚至爆管,就會成為報廢品。
「油管受不住地層的壓力爆管會造成嚴重的工程事故,一損失就是幾百萬幾千萬元。」趙永忠說,高壓檢測必不可少。
雖然基本實現了自動化,但油管離開這個工廠前的最後一道程序仍是人工完成的——與油管朝夕相處多年的檢驗員,使用強光手電照射抽查油管,判斷它們是否處於「亞健康」狀態。趙永忠說,人工風險排查的師傅大都在四五十歲以上,工齡20多年,他們經驗豐富,「一照就知道有沒有問題」。
在自動化時代到來之前,油管給幾代石油工人留下過深刻回憶。2008年,剛從北京科技大學畢業的康力軍離開繁華都市,來到荒涼戈壁,到井下一線工作。那時油管還是靠人拉肩扛,他記得,第一個夜班抬起了361根油管,次日連睡覺的心情也沒有,拿起筷子手都在抖。而現在,油管從下井開始就已實現了機械化操作。
2008年,趙永忠從大慶石油學院畢業後來到工程技術服務大隊。他記得,當時熱煮池每天僅能清洗三四百根油管,且故障層出不窮。師傅們進行了技術攻關,取得了油管內壁清洗蝶形刷等發明專利。2012年,這個「桑拿房」一天的接待量便上升到1200多根,2018年又提升到1500根以上。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青海油田產量的上升。
吳雨濃(復旦大學)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宋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