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下雨,三個孩子又有機會一起坐車去學校了。路不是很遠,但是孩子們的話可不少。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音樂老師因為骨折不能上課的事情,不知誰突然說了一句:「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我還想插嘴問一下,沒想到其他兩個孩子情緒激動地表示贊同。
小胖說:「老師就不能教點流行的歌曲嗎,盡教些兒歌,太幼稚了。」我家老大說:「教點搖滾樂,重塑樂隊的東西去,他不香嗎?」
就這樣一直討論到學校。放他們下車之後,我都沒有直接回家,把車停在路邊,找度娘查資料。
他們現在是五年級,使用的音樂課本是人教版。
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在我個人看來,課程的單元設置是合理的,現代、民族、戲曲、國外等方面都涉及了,很全面。
但是,必須要說的是,在現代歌曲這個環節,也就是第一單元。我就發現了孩子們說的問題。
首先看下這些歌曲的作者:
美麗的家鄉,作者丁毅,1920年出生,代表作是《白毛女》。歌詞節選自他的作品《傲蕾·一蘭》,1979的作品。
長城放歌,作者王曉嶺,1949年出生。軍旅作家兼音樂家。
看到這裡,我就覺得有點堵得慌,難道我們只有這些六七十歲,甚至已經不在了的音樂家嗎?只有他們的歌曲是愛國的嗎?只有他們的音樂才具有音樂性嗎?他們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為什麼不騰出位置給年輕的音樂人?難道學年輕音樂家的歌曲就是不愛國嗎?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學校的音樂讓孩子們提不起興趣,提不起興趣就不會喜歡,所以校外的各種興趣班才佔據了孩子們的大量休息時間。
校外的興趣班教的都是在人群中廣為流傳的歌曲或樂曲,讓孩子們先喜歡上音樂,願意為音樂付出時間,再細細的教會孩子們音樂的各種理論,其實和音樂課本上的理論是一樣的,但是孩子們上課的勁頭可是大不一樣。
如果任由老齡化領導新時代,就會出現和體壇一樣的尷尬人物和尷尬的事件。
為了儘量避免出現這種尷尬,我覺得積極引入年輕音樂人的作品進入課堂勢在必行,老一輩人的作品應該列入拓展欣賞之列。畢竟現在的語文課本把魯迅都淘汰了,緊跟時代的發展,適應時代的發展才是長久之計。
——————————————————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管中窺豹,只見一斑,就怕貽笑大方。圖片來自於網絡,若有不妥,請聯繫刪除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