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孩子說:「我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

2020-12-04 大虎小鼠

早上下雨,三個孩子又有機會一起坐車去學校了。路不是很遠,但是孩子們的話可不少。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音樂老師因為骨折不能上課的事情,不知誰突然說了一句:「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我還想插嘴問一下,沒想到其他兩個孩子情緒激動地表示贊同。

小胖說:「老師就不能教點流行的歌曲嗎,盡教些兒歌,太幼稚了。」我家老大說:「教點搖滾樂,重塑樂隊的東西去,他不香嗎?」

就這樣一直討論到學校。放他們下車之後,我都沒有直接回家,把車停在路邊,找度娘查資料。

他們現在是五年級,使用的音樂課本是人教版。

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在我個人看來,課程的單元設置是合理的,現代、民族、戲曲、國外等方面都涉及了,很全面。

但是,必須要說的是,在現代歌曲這個環節,也就是第一單元。我就發現了孩子們說的問題。

首先看下這些歌曲的作者:

美麗的家鄉,作者丁毅,1920年出生,代表作是《白毛女》。歌詞節選自他的作品《傲蕾·一蘭》,1979的作品。

長城放歌,作者王曉嶺,1949年出生。軍旅作家兼音樂家。

看到這裡,我就覺得有點堵得慌,難道我們只有這些六七十歲,甚至已經不在了的音樂家嗎?只有他們的歌曲是愛國的嗎?只有他們的音樂才具有音樂性嗎?他們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為什麼不騰出位置給年輕的音樂人?難道學年輕音樂家的歌曲就是不愛國嗎?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學校的音樂讓孩子們提不起興趣,提不起興趣就不會喜歡,所以校外的各種興趣班才佔據了孩子們的大量休息時間。

校外的興趣班教的都是在人群中廣為流傳的歌曲或樂曲,讓孩子們先喜歡上音樂,願意為音樂付出時間,再細細的教會孩子們音樂的各種理論,其實和音樂課本上的理論是一樣的,但是孩子們上課的勁頭可是大不一樣。

如果任由老齡化領導新時代,就會出現和體壇一樣的尷尬人物和尷尬的事件。

為了儘量避免出現這種尷尬,我覺得積極引入年輕音樂人的作品進入課堂勢在必行,老一輩人的作品應該列入拓展欣賞之列。畢竟現在的語文課本把魯迅都淘汰了,緊跟時代的發展,適應時代的發展才是長久之計。

——————————————————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管中窺豹,只見一斑,就怕貽笑大方。圖片來自於網絡,若有不妥,請聯繫刪除謝謝關注。

相關焦點

  • 喜歡重金屬音樂的孩子更暴力?
    喜歡重金屬音樂的熊娃娃?他們不都是這樣的嗎?喜歡重金屬音樂的孩子果真更暴力嗎?澳大利亞麥覺理大學音樂實驗室近日作了一項研究,調查暴力視覺/聽覺是否會降低孩子對暴力的敏感度。研究人員招募了80位18至35歲學生,其中32位表示自己是死亡金屬粉或重金屬粉,48位表示不喜歡重金屬音樂。為了測試學生們暴力敏感度,研究人員讓其觀看「非常令人不安的暴力畫面」,同時播放重金屬或者流行音樂,觀察他們是否受所聽音樂的影響。
  • 孩子幼時喜歡音樂,長大卻對音樂無感,多半是家長沒注意這4點
    音樂教育能讓左右腦建立起更多複雜的神經聯繫,促使左右半腦的興奮和思維,從而促進全腦的開發。很多的年輕父母在孕期就給孩子做音樂胎教,孩子出生以後也不忘記給孩子打造美好的音樂環境。然而,有一部分孩子卻排斥父母給聽的音樂,一聽到音樂響起就說:關掉!是音樂不好聽,還是孩子沒天賦?
  • 為啥孩子幼時喜歡音樂,長大卻聽音樂無感?父母的音樂啟蒙很重要
    在孩子小時候會有胎教音樂,等孩子大些家長就對孩子的音樂啟蒙不管不顧了,甚至以為孩子不會在音樂方面長期發展,所以不需要音樂啟蒙,這樣會誤導孩子的一生。做好孩子的音樂啟蒙能讓孩子受益終身。當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滿懷好奇心地傾聽這個世界變化的聲音。當幼兒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應該給他們聽輕快的音樂;當幼兒吃飯的時候,應該給他們聽優美的音樂,不但可以會讓他們心情愉快,主要是可以增加他們的食慾。孩子的心情因為音樂變得更平靜了,情緒也就會更穩定,所以說音樂能使幼兒的身心更加健康,又能調節幼兒的情感的發展。孩子以後想到自己的童年,有音樂的陪伴,是多麼美好的回憶,這種幸福感也會影響下一代。
  • 孩子最近喜歡聽流行音樂,我該怎麼辦?
    我的許多學生家長向我反映,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越來越喜歡聽流行歌曲,但是孩子正在學習的是古典樂器,他們就很著急,害怕聽多了流行歌曲會對孩子學習音樂造成影響。而同樣,家長也已和孩子一起走了一段學琴之路,對樂器的認識也應該更上一層樓了。樂器也可以從流行樂也開始流行音樂其實與古典樂器不衝突!以鋼琴為例,如果你從小學的樂器是鋼琴,那麼,以後你若想改為指揮、作曲、流行歌手、藝術家經紀人……鋼琴會永遠助你一臂之力!
  • 中外音樂大咖的教育經 孩子音樂怎麼學?
    「小時候,我們家裡就有一臺鋼琴,媽媽經常會彈曲子給我們聽,但她從來不會逼我們學習彈鋼琴。」但實際上,奧伍德的母親是有這個意願讓孩子們學習彈鋼琴的,只是做法有所不同。 一天放學後,她在帶孩子們回家的路上說:「哦,你們看這裡有個鋼琴老師住著。你們想不想跟她學習彈鋼琴呢?」
  • 音樂促進孩子成長,開展「音樂教育」,給予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家長了解方法,正確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 在寶寶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會給寶寶做胎教,時不時的陪寶寶說說話,也會通過播放輕柔音樂的方式,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那麼,胎教裡我們希望通過音樂來感染孩子,在將來的教育裡,音樂充當著怎樣的角色呢?
  • 探店| 喜歡音樂的孩子永遠不會變壞
    我們從音樂裡聽出故事,感受歌者想要傳達的情感與意境,讓你在兵荒馬亂的生活裡,逃往另一個世界,並且從不會對你說不。現在,數位音樂成為主流,打開音樂播放器心不在焉的做著別的事情,一首歌無意間多聽了兩遍,播放器會自動記錄這是你喜歡的音樂,每天推送相同類型的歌曲給你,你偶爾會點亮屏幕,看看這是哪個樂隊的專輯,再繼續聽下一首。
  • 孩子喜歡音樂,家長不僅要做到這幾點,重要的是從幾歲學最合適
    最近媳婦告訴我:「咱兒子五歲了,平時除了吃飯睡覺能安靜點,總喜歡跑跑跳跳,電視裡有節奏感強的音樂就喜歡跟著自編動作,想讓他學學音樂,不知道合適嗎?」我平時工作忙,陪兒子的時間也少,當我聽到媳婦說起兒子對音樂感興趣,我決定支持兒子學音樂。
  • 昴宿星人喜歡的音樂
    如果是這樣,您最喜歡的音樂是哪種?斯瓦魯:有很多。音樂變化很大,但聽起來很土的音樂是最常見的。戈西亞:它聽起來像什麼?斯瓦魯:非常像一個技術嫻熟但自然的美洲印第安人。很難描述。就像特克諾(Techno)與美國原住民混合。現在,音樂中的許多事物與地球上的許多事物相似,這是因為發生了靈魂-共享-播種動力。
  • 孩子沒有音樂天賦就不能學習音樂?當心進入音樂啟蒙的五大誤區
    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音樂方面的天賦,也不知道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學習,又該如何進行啟蒙呢?家長們也不比焦急和不知所措,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家長讓孩子進行音樂學習時候的一些誤區.一,音樂啟蒙的五大誤區誤區1,父母五音不全,就不讓孩子進行音樂方面的學習。
  • 朱軍加盟"音樂大師課":這是潛能發揮到極致的年代
    據悉,《音樂大師課》第三季明晚開始將在北京衛視播出。   「我不是一個特別嚴厲的父親,但該講的規矩還是有」   廣州日報:在新一季《音樂大師課》上第一次以老師的身份亮相,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老師?   朱軍:嚴格意義上講我不想做老師,因為做老師責任太大,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想做他們身邊的「暖爸」,做一個知心朋友。
  • 為什麼大家喜歡的音樂風格不一樣,一本正經的告訴你
    而音樂恰好是聲音審美的全部(就普通人而言)。 2 音樂偏好及審美中的3個變量 實際上音樂偏好包含了兩個部分,一類是樂器偏好,一類是音樂類型偏好。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音樂類型偏好。
  • 金寶貝音樂課解密
    理念:研究表明,音樂能夠促使寶寶腦部的動態聯結,促進智力發展。金寶貝生動的音樂課程將給孩子帶來多樣化的音樂體驗,通過聆聽、唱歌、跳舞、做遊戲和感受樂器等方式,讓寶寶學習到節奏、節拍、速度和旋律等重要的音樂知識,有效推動寶寶在語言、體能、社交、情感、記憶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 跟斜槓青年刺蝟唱遊大自然,最不像音樂課的音樂課長什麼樣?
    刺蝟曾說要允許自己不完美地歌唱,而與此相映,「唱遊大自然」音樂工作坊便成了最不像音樂課的音樂工作坊,為什麼這麼說?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泥巴精彩的文筆,一起看看吧!這就是史上講音樂最少的,最不挑學員基礎的,由斜槓青年刺蝟帶來的音樂工作坊。最早知道刺蝟,是在森林幼兒園前身「繽紛大自然」裡,她跟孩子之間那天然的親和氣場,深深鎖定了我。
  • 如果不為了考級、走特長,孩子還有必要學音樂嗎?
    仔細想想,身邊朋友的孩子大部分都在學音樂,不過,似乎真正想清楚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音樂的卻是少數。相當一部分人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參加各種考級,自家孩子不跟上,豈不是要「輸在起跑線上」,更何況,成為特長生,也是孩子未來升學的一條路徑。至於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歡音樂,這些年的「考級打怪」訓練有沒有真正提高他的音樂素養和鑑賞能力,倒在其次了。
  • 為什麼喜歡肖戰:他的初心與音樂不謀而合,激勵著我們前行
    說肖戰是流量,不如說他是我們需要的正能量。大多數人是從《陳情令》開始認識肖戰,了解肖戰,他不只是一名演員,更是一名歌手。隨著《我們的歌》拉下帷幕,隨著《經典詠流傳》出現肖戰的身影,他的音樂作品越來越多。如果仔細探究,他的歌曲與本人的性格,很是相似。
  • 物理學界的音樂「玩家」為什麼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喜歡音樂?
    在閱讀物理學家傳記時,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物理學家都是音樂「愛好者」。這是否意味著物理學和音樂之間有某種聯繫?許多物理學家對音樂有著不解之緣,甚至音樂這個愛好也幫助他們達到事業的頂峰。當然,對於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音樂還只是一種愛好。他們不同於專業音樂家,也就是說,物理學家經常從物理學的角度來欣賞音樂和理解音樂。
  • 我為什麼堅決要讓孩子學音樂?因為有這10個理由!
    媽媽,咱們去看音樂劇吧~~~「喲,看樣子咱家要出個音樂家了?這麼入迷。」本想逗逗米粒,誰知他直接甩我一個無語的眼神兒。誰說學樂器就要當音樂家?我將來可是要當飛行員的!不瞞大家說,唱得高興了,就連寫作業都覺得更有勁頭。可親戚們偏愛跟米粒姥姥說,別讓孩子總聽歌,多耽誤學習,又不打算當音樂家。每次聽見這種論調,我的臉上就寫著兩個大字:你以為音樂家那麼好當?而且不當音樂家,就不能聽音樂了?真逗。
  • 在線支教給孩子們帶來音樂啟蒙
    感動瞬間  從小在鄉村長大的孩子們沒有機會接觸國外的音樂文化,自然不知道什麼是爵士樂。為他們講課時,宋昭陽不能像給城市的孩子講課一樣,說「大家想像一下在生活中聽到的曲子」,而是給他們一個爵士樂「公式」,帶他們從頭認識這種陌生的音樂形式。  「我剛說了幾個音符,還沒說別的,臺下的小朋友們已經搖擺起來了。」
  • 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取決於你的腦波頻率!
    有此一說,在1940年,納粹決定將音樂的頻率都調至440Hz,因為能夠透過這種方式使人們的思想與感情專一化,成為一種特定意識的奴隸。440HZ的音頻比較高,會使聽此頻率的人們變得比較積極、有統一的意識,可是剛聽的時候,你直覺可能會認為440Hz聽起來比較不自然。在一篇題為「音樂崇拜控制論」的文章中,Leonard Horowitz博士寫到:正是被強制使用這種頻率的音樂產業,造成了大規模人群的激進、動蕩心理,以及讓心情不悅的人們身體產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