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角度看,為什麼只有同一種動物才能繁殖?

2021-01-13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不妨開一下腦洞,姑且想像一些不同物種可以隨意繁殖後的場面,屆時,獅身人面的動物、美人魚、鳥人將會產生,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也會遍布山林,甚至在人類生活的區域內,也有貓狗(貓和狗的後代)、牛羊(牛和羊的後代)、人X(某種動物的名字)等等,這些你想都不敢想的生物出現在地球上。到時候,地球上一片「生機勃勃」、烏煙瘴氣,再下去多少年後,世界上就不會有一種純種的動物了,而是被一群經過數次雜交,來自於不同動物基因組成的「怪胎」所填滿的世界。

好了,我們把腦洞收一收,談一下正題:為什麼只有同一種生物才可以繁殖生育呢?

不同物種無法正常繁殖是因為有生殖隔離

在自然界中生活著數之不盡的動物,它們被科學家命名並分類,而分類的標準主要有三個:特徵、基因相似度以及能否繁衍後代。其中,能否繁衍可以繼續繁殖的後代是重要的依據,簡單的說就是物種間能夠主動的交配,而且交配後還可以產下擁有繼續繁殖能力的後代,那麼這就是同一物種的動物。只要完全滿足以上條件的動物都是有生殖隔離的。

因此,生殖隔離的定義就是在自然條件下,物種間不交配、或者交配後不會產生後代,亦或者產生後代不具備生育能力。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動物都遵循著生殖隔離的約束,它們對其他的物種沒有任何的性取向,這就是第一層的隔離。正是這層隔離,讓同在一個生境中的狗和貓不會有交配的行為。而且即使在人為的幹預下讓狗和貓交配,它們也會因為體內基因的差異,精卵細胞無法正常結合,這就是第二層的隔離。

但是,在人為的幹預下,這一層生殖隔離可能會被打破,比如將兩頭不同性別的獅子和老虎長期放在一起飼養,在發情期,它們是可能交配的。而且由於獅子和老虎的親緣關係比較接近,所以它們還能夠產下後代-獅虎獸。只不過,獅虎能夠成功受孕的機率僅有1-2%,這就是部分基因異同的原因造成的。

儘管獅子和老虎、驢和馬這些基因較為接近的動物能夠產下後代,但是它們仍然受生殖隔離的約束,因為它們的後代獅虎獸和騾子都是不具備生育能力的。

在生物的分類中,種是最基礎的分類,而且經過試驗我們也能夠發現,物種間能夠產下後代(不論是否具有生育能力)最起碼也要是同科同屬不同種的動物,一旦屬都不同了,比如貓和老虎(一個貓屬,一個豹屬),它們是永遠了無法繁殖後代的。

因此,之所以有不同的物種分類,就是因為不同的物種間具有生殖隔離,而有了生殖隔離,不同的物種在自然條件下即使在一起也不會有繁殖行為。所以,繁殖嚴格意義上說是同一種動物才能夠進行的事情。

那麼,生殖隔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簡單的說,生殖隔離是自然形成的,對於物種本身來說,它們有判斷同類和異類的方法,比如科學家曾經將同一種果蠅分開來培育,兩群果蠅分別用不同的固定食物飼養,經過多代繁殖後,這兩種原本來自同一種群的果蠅竟然不會彼此交配了。這就是在不同環境下,原本的同一種動物形成了不同的習性和特徵,最終造成了它們第一層生殖隔離的形成。

除了果蠅的實驗外,在非洲大草原上,野生的兩種斑馬山斑馬和平原斑馬是斑馬屬下的兩個不同的種,它們在分布上有很大的重合,但是,根據科學家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在交配季,兩種斑馬會主動的避讓對方,兩種斑馬的族群也會有明顯的界限,並且兩種斑馬不會發生交配的行為。這就是進化的力量,同時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我們再倒回到物種的分化。現存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會一下就形成的,從科學的角度看,哺乳動物都有共同的祖先,那麼是什麼讓一種動物成為了無數種動物呢?沒錯,就是演化。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下,習性和特徵都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而緩慢地改變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改變在慢慢的累積,等到累積到一個值時,物種的分化就完全形成了。那麼,這個值究竟是什麼呢?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在不同環境下的同一物種,體內的基因會發生改變,分化的時間越長,其後期形成的基因也就越明顯。從物種的劃分上看,界門綱目科屬種,以種為基礎,分類越接近的物種,分化時間越短,其體內基因位點形成不同等位基因的可能性越高,而兩個不同的物種想要交配後產下後代(像獅虎、驢馬)必須要有兩組以上的基因位點被置換成不同的等位基因。

因此,生殖隔離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這種自然選擇導致了動物為了生存發生了體內基因的變化,最終導致了物種的獨立性越來越強,最後形成了獨立的物種。

總結

正是因為同一物種才能正常繁殖才保證了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立性,而物種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們是自然選擇和物種適應的產物,從形成物種的那一刻起,物種間的決定繁殖的基因就完全不同了,因此,只有同一物種才能夠正常的基因結合,產生後代。

相關焦點

  • 自然界中的動物為什麼大都在春天繁殖?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大多數動物繁殖的季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數的動物為什麼選擇春天繁殖?而不是其他季節呢?下面我們就拿常見的魚兒來淺談一下,動物繁殖期的選擇問題。
  • 為什麼動物大都有許多亞種,而人類只有一種?
    動物的所謂品種其實就是亞種,而亞種是人類定義的一個分類等級,也是最基礎的分類等級。就目前的生物學分類來看,只要是能夠細分到亞種的動物,必定不是一個亞種,而是有多個亞種,多個亞種共同組成了上一級分類「種」。比如花豹是貓科豹屬花豹種動物的總稱,而花豹種下又分為9個不同的亞種。
  • 如何從科學的角度理解愛情?動物之間也有愛情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繁衍的基礎支柱之一,沒有愛情人類就沒有動力構建長久穩定的兩性關係,繼而保證高質量的後代撫育,也就無法形成人類社會這個非常龐大精妙的群居結構。那麼如何用科學來解構愛情呢?
  • 為什麼是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
    那我們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講,認為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演化而來的,這種棘魚屬的原始鯊魚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所以再次在證明人類可能是這樣出現的。人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久,如何出現的?
  • 是不是吃草的動物,都比吃肉的動物繁殖率高?為什麼?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為什麼食肉動物繁殖率都很低,食草動物繁殖率這麼高?豬是雜食性動物,牛是食草動物,北極狐是食肉動物。簡單來說,某種動物到底是什麼食性,我們主要是根據它的食物類型來進行劃分,比如,上面已經對其繁殖進行簡要說明的這兩種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其次,從兩種不同食性動物的存在數量來說,食草動物的確比食肉動物的群體數量更龐大。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吃草動物的繁殖率都比食肉動物的繁殖率更高。
  • 為啥有的動物繁殖一次就會死,而人類卻不會?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是因為大多數動物都無法活到老,他們會因各種原因而死亡,其中就有動物因交配而死、有些是因繁殖而死,且都是一次就死。為什麼有的動物繁殖一次就會死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這依據就是:動物的很多行為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本能行為,尤其是繁殖行為。當動物在身體生長成熟,且有光照、溫度等一系列的重要條件都符合時,相關的基因就會被激活。
  • 美麗的水母和樹枝狀的水螅竟是同一種生物!~
    但這種生物竟然和樹枝觸手一樣的水螅是同一種生物!水母屬於腔腸動物門,即刺胞動物門。而腔腸動物門分為水螅綱、缽水母綱和珊瑚綱。這類動物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那就是世代交替。即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交替進行。腔腸動物有兩種形態,分為水母型和水螅型,我們所看到的水母是呈現水母型的腔腸動物,水母所進行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而呈樹枝狀的水螅是呈水螅狀態的腔腸動物,進行無性繁殖。水母在有性生殖後產生的受精卵會附著在巖石等物體上,生成小水螅。
  • 大多數動物都有繁殖季,為什麼人類沒有?
    趙忠祥渾厚的男中音配音聲中動物世界的繁殖季又到了,動物們都忙著在這個季節中完成重要的繁衍任務,這已經是動物世界的標準開場白,人類曾經也是動物世界的一員,但數百萬年的演化中似乎有一個非常關鍵特徵改變了,即大多數動物都有繁殖季,而人類似乎根本就沒有,甚至隨時都可以被挑起欲望!
  • 生物為什麼不能永生,竟是因為有性繁殖!
    無性生殖中任何一個個體都可以繁衍後代,而有性生殖中只有一半個體能繁殖,這大大降低了繁殖速度。而且在有性生殖中,生物只能將自身的一半基因傳遞給後代,這似乎與基因延續的目的相悖。這兩個「一半」,就構成了有性生殖的「兩倍成本」,然而,有性生殖的代價不止這兩倍成本。
  • 動物單性就能繁殖,為什麼人類卻要分男女?為什麼男女還不一樣?
    當然這也是好事,但造物主是不是太麻煩了呢,自然界很多動物都可以孤雌生殖,為什麼人類卻要弄個男女出來?自然界神奇的孤雌生殖生命的第一要務是生存,第二才是發展!從生存有兩個角度,一個是自身的存在,另一個則是生命的繁衍,當然這兩個都非常重要,而從兩性區分的角度來考慮,明顯給生命繁衍增加了難度!萬一找不到另一半,不是要孤老終生了?所以自然界有一種孤雌生殖的方式就應運而生了!比如在印度尼西亞已在科莫多島上科莫多巨蜥就具備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能!
  • 換個角度看科學
    所以,我們想換個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科學,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啟發: 關於人類起源的認識 目前在教科書中所採用的都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人類的起源,把人跟動物等同起來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終結了嗎?沒有,他只是切換到另外一個形態中去了而已。也許一個生命曾經多次在不同的時空中來回切換過生命的形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生命的輪迴轉世等。 站在生命長河的這個角度看,現代科學可能只是涉及了生命中很小的一個片段。
  • 科學的角度看,愛情的出現是人類進化的退步?科學家並不這麼認為
    然而,人類不同於動物,愛情的出現讓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做出選擇,從生存繁衍的角度看,這難道不是浪費時間,甚至讓人類走向毀滅嗎?其實不然,人類雖然不像動物一樣,廣泛交配,但是,依照人類現有的生存模式,愛情顯然沒有給人類帶來負擔,而是促進了人類的繁衍。因此,愛情的進化並不算是毀滅人類,而是進化過程中的進步。
  • 為什麼動物只有在發情期才交配,人類卻隨時都可以交配?
    動物的發情期在了解人類為什麼沒有發情期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動物為什麼具有發情期。在看《動物世界》時,我們經常聽到趙忠祥的配音:「春天到了,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但其實不是所有的動物發情期都在春天。再者,人類屬於雜食動物,不僅食草、食肉還食腐,這一點從我們的胃酸就可以看出來,我們人類的胃酸PH值和食腐動物差不多,大約是1.5左右。我們知道,人類目前的食物主要是蔬菜、水果以及各種肉類,而消化這些食物完全沒必要使用這麼強的胃酸。由此可以說明,人類的胃酸並不是為這種食物結構準備的,而是為了能適應腐肉。
  • 從科學的角度看,鯰魚真的是最髒的魚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以前,出去吃飯必點的菜之一就是紅燒鯰魚,原因很簡單:好吃不貴。但是,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相當的反感和排斥,原因就是在網上看到一個在渾濁的魚塘中,鯰魚在吃一些腐爛的動物內臟的情景。從那之後,我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吃鯰魚。而這恰恰也是許多人說:鯰魚是最髒的魚的主要原因。
  • 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無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細胞,不需要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營養體繁殖等多種形式,但是在動物界比較罕見,一般都是出現在比較原始的原生動物和少部分節肢動物以及脊椎動物上。
  • 從低等動物繁殖說起
    陳鈺鵬  幾十億年以前,當地球上只有單細胞生命存在的時候,既沒有雄性,也沒有雌性,所有的生命都是中性的,它們都通過細胞分裂增殖
  • 大自然中的5種動物獨特的繁殖方式
    動物繁殖的方式分為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一些動物實際的繁殖過程還相當奇特,甚至讓人們難以理解和相信。但它們均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解釋的。在本文中,小編就要帶你了解,大自然中的5種動物獨特的繁殖方式。魚爸爸在孵化完成以後,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恢復健康。
  • 大自然中的5種動物獨特的繁殖方式
    動物繁殖的方式分為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一些動物實際的繁殖過程還相當奇特,甚至讓人們難以理解和相信。但它們均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解釋的。在本文中,小編就要帶你了解,大自然中的5種動物獨特的繁殖方式。魚爸爸在孵化完成以後,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恢復健康。2、能夠自我繁殖的渦蟲渦蟲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無頸椎生物,長度只有一毫米,擁有透明的身體。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夠看到它們。這種生物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特別。
  • 澳洲兔子最初只有幾隻,為什麼沒因近親繁殖而滅絕,反而泛濫了?
    因此,澳洲野兔是個不太科學的譯名。二是遺傳漂變,不同基因型的動物留下子代數量不同,可能導致某些基因隨機性地消失,從而使子代遺傳多樣性降低,整個種群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下降。 澳洲生態學家曾提出過一個50/500規則,即50隻個體才能避免近親繁殖,500隻個體才能消除遺傳漂變的影響。這個規則只是個大致說法,不能直接應用於多種多樣的分類單元。
  • 為什麼海裡只有海牛吃草,其它的幾乎都是食肉動物?
    在某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動物,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提問的童鞋是個細心人,注意到了一個非常細緻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吧。首先第一個問題:海裡有草和食草動物嗎?也有以海草為主食的動物,比如儒艮(音同更),也就是在海洋上露出半個身子餵奶,水手誤認為是美人魚的海牛科哺乳動物,當然海牛科下屬的三個亞種也是吃海草的,這幾個物種幾乎看不出多少差別,因為它們都有同一個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