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近日設計出一款由光伏供電的傳感器,用這種傳感器來傳輸數據,使用數年才需要更換電池。
物聯網(IoT)的重要性隨著5G的發展愈發凸顯。它利用信息傳感設備和網絡,把所有人們生活生產中的東西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互,從而實現智能識別和管理。專家預測,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包括收集有關基礎設施和環境實時數據的傳感器)可能會增加到750億。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傳感器需要頻繁地更換電池,這對長期監測來說可能是個不小的問題。
MIT的研究人員在普通的射頻識別(RFID)標籤上安裝了薄膜鈣鈦礦電池來作為「能量收集器」。這種電池以其潛在的低成本、靈活性和易製造而聞名,可以在明亮的陽光和較暗的室內條件下為傳感器供電。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太陽能實際上給傳感器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可以使數據傳輸的距離更遠,並能夠將多個傳感器集成到一個RFID標籤上。
針對這項發現,麻省理工學院的光伏實驗室(Photovoltaic Laboratory)和自動識別實驗室(Auto-ID Lab)的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了IEEE Sensor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雜誌上。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兩所實驗室的多名教授、博士後、研究員,還有學生參與了該研究。
集成兩種低成本技術隨著社會對環境保護等問題的愈發重視,人們對清潔能源也隨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最近的許多嘗試創建自供電傳感器的研究中,已經有一些研究人員將太陽能電池用作物聯網設備的能源。但是,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把傳統的太陽能電池做成一個縮小的版本,而並非使用鈣鈦礦電池。
其中一篇論文的主要作者,麻省理工學院自動識別實驗室的博士生Sai Nithin R. Kantareddy對此表示:「傳統的單元組件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得到更高效、持久且功能強大的表現,但是對於無處不在的物聯網傳感器來說,傳統的辦法其實是不可行的。」
例如,傳統的太陽能電池體積都很龐大,並且製造費用相對昂貴,即便縮小其尺寸也需要耗費相當高的成本。而且,它們並不靈活,也不能被製成透明的,而透明屬性對於放置在窗戶和汽車擋風玻璃等環境上的溫度監測傳感器是十分必要的。實際上,現階段的傳統太陽能電池還只能在較強的太陽光下,而不是室內低亮度的條件下有效地收集能量。
反觀鈣鈦礦電池,它可以使用簡單的「卷對卷」製造技術進行印刷,每套的成本只需要幾美分(不足一元人民幣)。同時,用鈣鈦礦做的電池可以變得更薄、更加柔軟,並且能做成透明的。它還可以根據接收的光線做出調整,能從任何類型的室內或者室外的照明環境中收集能量。
當時研究團隊的想法就是,將低成本的電池與同樣低成本的RFID標籤相結合,後者是一種無電池的貼紙,可用來監控全球數十億種產品。這些貼紙中配有微型的超高頻天線,每一個製作成本大概也只有3~5美分(不足一元人民幣)。
RFID標籤要依靠一種叫作「反向散射」(backscatter)的通信技術,該技術通過將調製過的無線信號從標籤上反射回讀取器來傳輸數據。一種稱為「讀取器」(reader)的無線設備(基本上類似於Wi-Fi路由器)會對標籤發出ping信號,設備便會啟動並反向散射出一個獨特的信號,該信號包含了所粘貼產品的信息。
傳統上,標籤會收集讀取器發送的少量射頻能量,來為存儲數據的內部晶片供電,並使用剩餘的能量來調製返回的信號。但這僅僅相當於幾微瓦的功率,進而將它們的通信範圍限制在了一米之內。
而MIT研究人員的傳感器由一個塑料基板上的RFID標籤組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陣列則直接連接到標籤上的集成電路中。與傳統系在電極、陰極和特殊的電子傳輸層材料之間。這樣可以達到約10%的效率,該數值對於仍處於實驗室狀態的鈣鈦礦電池來說是相當高的。
同時,這種分層結構還可以讓統一樣,讀取器會掃視整個房間,每個標籤都會做出響應。但是,它並沒有使用讀取器的能量,而是從鈣鈦礦電池中獲取了能量,以使電路通電並通過反向散射RF信號來發送數據。用環境光供電,可工作長達幾年對於這項發明,MIT的研究人員表示創新的關鍵在於定製單元。它們是分層製造的,鈣鈦礦材料夾研究人員能夠調整每個電池的最佳「帶隙」,這是一種電子運動特性,決定了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電池的性能。然後,研究人員將這些獨立的個體合併為擁有四個單元的模塊。
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的論文中,這些模塊在單次陽光照射下能產生4.3 V(伏特)的電量,這是衡量太陽能電池在陽光下產生多少電壓的標準。這足以給電路供電——大約1.5 V,每隔幾秒鐘就能發送約5米遠的數據。同時,這些模塊在室內的照明條件下也具有類似的性能。
在IEEE Sensors上的論文,主要展示了用於室內應用的寬帶隙鈣鈦礦電池。根據產生的電壓大小的不同,其在室內螢光燈下的效率可達到18.5%至21.4%之間。基本上任何光源照射45分鐘,都可以為室內或室外的傳感器提供大約3個小時的電力。
這些傳感器可以在室內或室外放置數月或數年,直到它們降解並需要更換為止。具體使用時間取決於環境中的某些因素(如溼度和溫度等)。
對於需要在室內和室外進行長期工作的所有應用而言,這個發明都是有價值的,包括跟蹤供應鏈中的貨物、監測土壤,以及監測建築物和家庭中設備等。
「將來,我們周圍可能會有數十億個傳感器。那麼將需要大量的電池,而且這些電池還必須不斷地充電。但是,如果可以使用環境光為它們自供電,那麼就可以很方便地去安置它們,即便你把它遺忘幾個月或幾年都沒有問題。」Kantareddy說,「這項工作基本上是使用能量收集器為各種應用構建增強的RFID標籤。」
RFID電路的原型只是用來監測溫度的。接下來,研究人員的目標是擴大規模,並增加針對更多層面的環境監測傳感器,例如溼度、壓力、振動和汙染等。這些傳感器一旦被大規模部署,對於在室內進行長期數據收集的工作具有巨大的幫助,還能進一步助力構建算法,提高智能建築的能源效率等。
「我們使用的鈣鈦礦材料具有不可思議的潛力,可以作為有效的室內光收集器。我們的下一步工作是要利用印刷電子工藝集成這些相同的技術,從而有可能進一步降低該無線傳感器的製造成本。」MIT的博士後、論文作者之一 Ian Mathews說。
來源:中國航空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