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婺華這個名字,對於國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地方在於我們對她知之甚少,熟悉的地方在於她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的幾百年間裡,觀音菩薩一直都是男人的形象。而沈婺華出家之後,觀音菩薩的形象就以她為原型,變成了一位相容端莊、慈祥可親的女子形象。
她是人們心中無可替代的觀音菩薩,受到了千百年以來人們的尊敬與愛戴。而在傳統封建的男權社會中,她又是如何從一位女人邁入崇高的佛堂,化身為觀音菩薩呢?
人與佛最大的差別在於:人擁有愛情,而佛放棄了愛情。但是在佛放棄愛情之前,他們也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沈婺華亦是如此。在愛情面前,她是一隻撲火的飛蛾,即使每次都受到火焰的傷害,但她仍會選擇奮不顧身地撲向愛情的火苗,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又有何妨。
江南自古出美人,出生於江蘇吳興的沈婺華在江南煙雨的滋潤之下,擁有著沉魚落雁的美貌。放眼當時的天下,沒有幾個男人配得上她,因為她是南朝陳武帝陳霸先的外孫女,擁有著高貴的貴族血統。
哪個少女不懷春,她也有自己喜歡的男人,那個人就是陳叔寶。她和陳叔寶是表親關係,兩個人自小就是青梅竹馬。他們一起在江南煙雨之下、杏花樹前,尋找著愛情的甜蜜。當陳叔寶上位之後,沈婺華立即成為了皇后。
這算是愛情最好的結局了,可對於沈婺華而言,這是她痛苦的開始。擁有著至高權力的陳叔寶變了,他再也不是曾經那個深愛沈婺華的男子。當江南尤物張麗華、孔貴嬪出現在他面前之時,他將寵愛全部放在了二人身上,而對沈婺華不聞不顧。
作為皇后的沈婺華在後宮擁有著最高的權力,她完全可以採取措施針對張麗華二人,可是她卻選擇了退讓與隱忍。因為在她的心中,只要自己深愛的男人幸福就好,自身的痛苦完全不算什麼。
有一天夜晚,月亮低垂,月光顯得如此溫柔。陳叔寶心血來潮地想起了沈婺華,可是他來到沈後的宮中才坐了不久,便想起身離開。沈婺華也沒有挽留陳叔寶,陳叔寶在離開後越發覺得鬱悶。
於是他寫了一首《戲贈沈後》,挖苦自己的老婆:
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如今的人們多把此詩用在自己的職場之上,世界如此之大,到處都是施展才華的舞臺,你這裡不要我,自然有的是地方要我。很少有人知道的此詩原本是陳後主對沈後的挖苦,這一點讓人大跌眼鏡。
沈後收到陳後主的詩作之後,回了一首《答後主》:
誰言不相憶,見罷倒成羞。
情知不肯往,教遣若為留。
這首詩充分展示了女人學習詩詞的好處,將撒嬌中的些許責備、些許嗔怨通過詩句婉約內斂地表現了出來,勾勒出了女人獨有的魅力。當下次你準備向戀人撒嬌的時候,也可以試試作一首詩。
可是陳後主卻不在意沈後對其的愛,他在張麗華的枕邊風吹動之下,本打算廢除沈後,另立張麗華為後。當他準備實行廢后決策時,隋軍已經打進金陵,逼近皇宮了。陳叔寶嚇得帶著寵妃們躲進了井裡,這就是如今南京「胭脂井」的由來。
之後沈婺華陪同自己的丈夫一起被押送到了隋朝長安,開始了亡國後的生活。入隋後的陳後主像極了樂不思蜀的劉禪,整日沉浸於酒色之中。他從未考慮過自己的妻子過得好不好,只知道擁抱懷中的美人。而沈後把自己關在佛堂,每日打坐念經,過著寧靜的生活。
十五年後,陳後主因病去世,沈婺華傷心欲絕地為亡夫寫了一篇哀辭。「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這句詩拿來形容沈婺華對亡夫的感情最為合適。
隋朝滅亡之後,沈後返回了自己的故鄉。愛人已逝,紅塵於她已無半點留戀,她來到了毗陵天淨寺,出家為尼。她給自己起了一個法號,名為觀音。
有一年,南方大旱,百姓顆粒無收。沈後便誦念佛經求雨。四個小時之後,天降大雨,滋潤了乾裂的農田,百姓紛紛稱她為「活菩薩」。
隋末唐初,動亂不止。本是弱勢群體的老人和小孩,生存變得更加艱難。沈婺華便裝扮成觀音的模樣,解救了許多的老人和小孩。古代社會多迷信,沈婺華裝扮成觀音,才更方便救助老人和小孩。
之後沈婺華來到了山東萊山,進行苦修。無數被她救助過的人,為了對她表示感謝,就將她的模樣繪製成了觀音圖像,供奉在家裡。
在未被歷史記載的某一天,沈婺華安詳地坐在一個山洞裡,她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曾經飛蛾般的愛情卻一直在世界上翻來覆去地上演著。
如今的我們也曾為了一個人選擇了奮不顧身,即使被對方傷害百遍、千遍,我們對他(她)的愛卻從未變過。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說自己再也不會愛他了,可是那個人卻一直藏在內心的最深處。
當我們得知他的訊息之後,是否也再次感受到了心臟的猛烈跳動。愛是這世上最可怕的東西,讓人完全失去了理性。哪怕落得遍體鱗傷,我們卻還是會像飛蛾一樣,試圖抓住那縷永遠也抓不住的愛之火焰。
問世間情為何物,永遠沒有一個理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