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微信公眾號:化解 Chem。歡迎訂閱
簡介
Martin Semmelhack出生於1941年11月19日,他在Wisconsin的Appleton長大,十八歲進入Wisconsin大學,在Howard Zimmerman教授指導的本科生有機光化學計劃中,開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1963年畢業後,Martin跟隨Harvard大學的E. J. Corey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從事有機過渡金屬試劑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研究這個嶄新的領域。1967年春天,他獲得NIH博士後基金,跟隨史丹福大學William S. Johnson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他應用多烯酚環化策略首次合成了天然的steroid。
1968年秋天,Martin到康奈爾大學當助理教授,開始進行獨立研究工作,以有機合成作為工具,包括開發新的方法學和目標導向有機合成。他的早期研究工作包括開發有機鎳偶聯反應,金屬活化芳基環的親核加成,涉及機理研究以及應用於天然產物合成。在一項不相關的工作中,他帶領團隊製備了螺[4.4] nonatetraene,這是最早用於測試螺旋共軛效應的案例之一,也是探索鍵合理論基本問題時有機合成的一個例子。1973年晉升為副教授,1977年晉升為正教授。
1978年,他把他的研究小組搬到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擴大親核試劑在金屬活化多烯的合成應用,包括炔鉻配合物和1,3-二烯鐵配合物。他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工作重點,是引人注目的碳鉻配合物的苯並環化反應,包括首次通過分子內反應合成一種萘醌抗生素去氧喹啉:用Pd(II)催化的分子內烷氧羰基化反應簡化了去氧喹啉問題,並將這一方法發展成為製備四氫呋喃和四氫吡喃的通用工具。對電化學在合成方法學中的應用,始於電還原選擇性脫保護的研究。並且擴展到包括電催化氧化方法(使用從TMPO衍生的硝基離子)。他最近的研究興趣繼續這些主題並開闢了新的領域。
Semmelhack曾擔任《有機化學》、《有機金屬學》、《有機反應》和《有機合成》(第62卷編輯)的編委,並編輯了《綜合有機合成》第四卷。1988年,他擔任美國化學學會有機化學分部執行委員會主席。他與人合著了大約150篇論文,並獲得了卡米爾和亨利·德萊弗斯獎學金、阿爾弗雷德·p·斯隆基金會獎學金和古根海姆獎學金(1978年)。1988年至1990年,他在美國氰化物醫學研究部擔任化學諮詢主任。
Martin Semmelhack主要講授高等有機化學(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和現代化學(Chemistryin the Modern World)兩門課程,其中現代化學的引言介紹很有意思,分享部分給大家:「Youare doing organic chemistry as you read these words: your eyes are making asubtle structural change in cis-retinal to register the reflected light; yourmuscles are breaking bonds in sugar molecules to give you the energy needed toturn the page; your brain cells are being bridged by association with serotoninto record the information.」意思是說:我們讀書學習時候,我們的身體就在進行著有機反應。
學習經歷
1963 BS in chemistry, University ofWisconsin, Madison
1965 AM in organic chemistry, HarvardUniversity
1967 PhD in organic chemistry, HarvardUniversity (E. J. Corey)
1967-68 NIH Postdoctoral Fellow, StanfordUniversity, (W. S. Johnson)
任職情況
榮譽稱號
1964-1967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Graduate Fellow
1967-1968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ostdoctoral Fellow
1972-1977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Teacher-Scholar Grantee
1972-1975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Fellow
1978-1979J. S. Guggenheim Fellow
學術兼職
研究領域
有機化學在生物學問題上的應用。
細菌信號傳導的化學過程。
新信號分子的分離和結構測定/信號和模擬結構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評價。
代表著作
1)The major Vibrio cholerae autoinducer and its role in virulence factor production
Nature 450, 883–886 (2007).
2) The Vibrio cholerae quorum-sensing autoinducer CAI-1: analysis of the biosynthetic enzyme CqsA
Nat Chem Biol 5, 891–895 (2009)
3)An Expeditious Synthesis of DPD and Boron Binding Studies
DOI: 10.1021/ol047695j
4)Synthesis of the Cephalotaxus alkaloids
DOI: 10.1021/ar50089a003
5)Boron Binding with the Quorum Sensing Signal AI-2 and Analogues
DOI: 10.1021/ol048976u
人才培養
Martin Semmelhack至今已經培養了40多位博士生
評述
Martin Semmelhack今年來沒有新的論文發表,估計其重心遷移至教學方面
參考
http://www.princeton.edu/~mfshack/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