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Martin Semmelhack|金屬有機、電化學領域大牛

2020-08-27 化解chem

轉自微信公眾號:化解 Chem。歡迎訂閱

簡介

Martin Semmelhack出生於1941年11月19日,他在Wisconsin的Appleton長大,十八歲進入Wisconsin大學,在Howard Zimmerman教授指導的本科生有機光化學計劃中,開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1963年畢業後,Martin跟隨Harvard大學的E. J. Corey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從事有機過渡金屬試劑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研究這個嶄新的領域。1967年春天,他獲得NIH博士後基金,跟隨史丹福大學William S. Johnson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他應用多烯酚環化策略首次合成了天然的steroid。

1968年秋天,Martin到康奈爾大學當助理教授,開始進行獨立研究工作,以有機合成作為工具,包括開發新的方法學和目標導向有機合成。他的早期研究工作包括開發有機鎳偶聯反應,金屬活化芳基環的親核加成,涉及機理研究以及應用於天然產物合成。在一項不相關的工作中,他帶領團隊製備了螺[4.4] nonatetraene,這是最早用於測試螺旋共軛效應的案例之一,也是探索鍵合理論基本問題時有機合成的一個例子。1973年晉升為副教授,1977年晉升為正教授。

1978年,他把他的研究小組搬到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擴大親核試劑在金屬活化多烯的合成應用,包括炔鉻配合物和1,3-二烯鐵配合物。他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工作重點,是引人注目的碳鉻配合物的苯並環化反應,包括首次通過分子內反應合成一種萘醌抗生素去氧喹啉:用Pd(II)催化的分子內烷氧羰基化反應簡化了去氧喹啉問題,並將這一方法發展成為製備四氫呋喃和四氫吡喃的通用工具。對電化學在合成方法學中的應用,始於電還原選擇性脫保護的研究。並且擴展到包括電催化氧化方法(使用從TMPO衍生的硝基離子)。他最近的研究興趣繼續這些主題並開闢了新的領域。

Semmelhack曾擔任《有機化學》、《有機金屬學》、《有機反應》和《有機合成》(第62卷編輯)的編委,並編輯了《綜合有機合成》第四卷。1988年,他擔任美國化學學會有機化學分部執行委員會主席。他與人合著了大約150篇論文,並獲得了卡米爾和亨利·德萊弗斯獎學金、阿爾弗雷德·p·斯隆基金會獎學金和古根海姆獎學金(1978年)。1988年至1990年,他在美國氰化物醫學研究部擔任化學諮詢主任。

Martin Semmelhack主要講授高等有機化學(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和現代化學(Chemistryin the Modern World)兩門課程,其中現代化學的引言介紹很有意思,分享部分給大家:「Youare doing organic chemistry as you read these words: your eyes are making asubtle structural change in cis-retinal to register the reflected light; yourmuscles are breaking bonds in sugar molecules to give you the energy needed toturn the page; your brain cells are being bridged by association with serotoninto record the information.」意思是說:我們讀書學習時候,我們的身體就在進行著有機反應。


學習經歷

1963 BS in chemistry, University ofWisconsin, Madison

1965 AM in organic chemistry, HarvardUniversity

1967 PhD in organic chemistry, HarvardUniversity (E. J. Corey)

1967-68 NIH Postdoctoral Fellow, StanfordUniversity, (W. S. Johnson)


任職情況


榮譽稱號

1964-1967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Graduate Fellow

1967-1968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Postdoctoral Fellow

1972-1977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Teacher-Scholar Grantee

1972-1975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Fellow

1978-1979J. S. Guggenheim Fellow


學術兼職

研究領域

有機化學在生物學問題上的應用。

細菌信號傳導的化學過程。

新信號分子的分離和結構測定/信號和模擬結構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評價。


代表著作

1)The major Vibrio cholerae autoinducer and its role in virulence factor production

Nature 450, 883–886 (2007).


2) The Vibrio cholerae quorum-sensing autoinducer CAI-1: analysis of the biosynthetic enzyme CqsA

Nat Chem Biol 5, 891–895 (2009)


3)An Expeditious Synthesis of DPD and Boron Binding Studies

DOI: 10.1021/ol047695j


4)Synthesis of the Cephalotaxus alkaloids

DOI: 10.1021/ar50089a003


5)Boron Binding with the Quorum Sensing Signal AI-2 and Analogues

DOI: 10.1021/ol048976u


人才培養

Martin Semmelhack至今已經培養了40多位博士生


評述

Martin Semmelhack今年來沒有新的論文發表,估計其重心遷移至教學方面


參考

http://www.princeton.edu/~mfshack/index.html

相關焦點

  • 「大家」Garg, Neil K.|有機化學教育家
    他們對方法論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a)過渡金屬催化的非常規親電試劑交叉耦合反應;例如,使用便宜的金屬以及穩定的催化劑製備酯類和醯胺類。如藥物和天然產物此外,Garg實驗室在自然產物生物合成、綠色化學、太陽能電池技術和基礎反應性研究等領域進行合作研究
  • 過渡金屬(Fe,Co,Ni)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能量存儲中的應用
    金屬有機框架(簡稱MOFs)是由有機配體和金屬離子或團簇通過配位鍵自組裝形成的具有分子內孔隙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其孔隙度高、比表面積大、結構和功能性可調等優點使其成為了極具發展潛力的儲能材料。MOFs材料可變的金屬中心及有機配體導致了其結構與功能的多樣性,通過調控材料的中心原子以及有機配體能夠實現對MOFs的結構控制。
  • 金屬的電化學腐蝕
    一、教學內容本節課《金屬的電化學腐蝕》是蘇教版普通高中化學課程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專題1第三單元《金屬的腐蝕與防護》的第一節。金屬腐蝕還會使橋梁、建築等損壞,甚至坍塌,地下金屬管道會因腐蝕而洩漏,金屬船體會因腐蝕而損壞,許多場所的金屬腐蝕還會導致火災、爆炸等安全事故的發生。據統計,我國每年被腐蝕的鐵佔到鋼鐵產量的1/10,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超過地震、水災、颱風等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這組數據非常的驚人,危害很大,那麼金屬是如何被腐蝕的?那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內容,金屬的電化學腐蝕。
  • 「大家」Barry Snider|有機化學Charles A. Breskin領銜教授
    1985年,他到布蘭代斯大學擔任教授,1988年擔任有機化學Breskin領銜教授,並且於1992-1995年和2013年至今擔任化學系主任。Snider教授的工作是開發構建高度功能化有機分子和合成天然產物的新方法,這些天然產物往往具有類似藥物的有用活性,但往往無法從生產它們的動植物中獲得足夠的數量。目前使用的大量藥物,包括他汀類藥物、大多數抗生素和許多抗癌藥物,要麼是天然產物,要麼是從它們衍生而來。
  • 究竟有多少種「經濟學」?|大象公會
    各種「經濟學」背後,是人們對人類行為的不同假設,和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文|仲甫人們對經濟學家總有一個刻板印象:愛內鬥。這群人經常對現實經濟運行給出不靠譜的預測,並且內部也常常意見不一。另外,自7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裡·貝克爾的引領下,興起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思潮。這種思潮把經濟學的理論用到社會科學的其他領域,借鑑經濟學的「效用」、「偏好」與「均衡」的概念,來分析廣博的大千世界,如犯罪經濟學(社會學)、法律經濟學(法學)、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宗教經濟學(神學)等等。
  • Small Methods: 利用金屬有機框架進行材料表面電子組態的特性改質以增進產氧反應效能
    要進行經濟的電化學催化全反應設計,必須同時考慮產氫以及產氧兩個半反應。然而產氧半反應因牽涉四電子轉移反應,於整體水分解反應中較不易進行,因此開發高效的產氧催化劑成為電催化水分解的重要課題。現今,較為高效的產氧催化劑多為過渡金屬氧化物。
  • 能「腐蝕萬物」的液態金屬,現實中真的存在?
    跟其他能屈能伸,獨當一方的金屬相比,它在30℃下就會輕鬆變成液體,稍微遇熱就會化成「一灘」,堪稱金屬界「肥宅」。當然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金屬鎵的熔點低,還因為它的「戶型」不好!啥?這年頭「原子」都開始搞房地產了?
  • 「大家」夏海平|中國元素-碳龍(Carbolong)化學-開創者
    曾獲得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2016年中國化學會第七屆「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和餘金權教授分享);擔任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2015 -至今)、中國科學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2013-)、中國化學會理事(2018-)、福建省化學會副理事長(2007-);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委員(2019-)、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專業委員會委員
  • :過渡金屬氮化物在電化學能源中的應用
    然而,塊狀的過渡金屬氮化物通常會受限於有限的活性位點數量,遲緩的離子動力學以及並不出色的電化學性能。設計具有可控形貌和良好分散性的納米結構TMNs被證明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策略,因為優化的設計可以使過渡金屬氮化物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更充足的活性位點以及更短的離子傳輸距離。
  • 能「腐蝕萬物」的液態金屬,現實中真的存在?
    提到液態金屬,大家往往會想到《終結者2》裡面不苟言笑的T-1000。能聚能散,能屈能伸。上一秒它是一灘鐵水,下一秒就給你變個猛男。能隱形,攔不住,甩不掉,「液態金屬」似乎和陰魂不散畫上了等號。跟其他能屈能伸,獨當一方的金屬相比,它在30℃下就會輕鬆變成液體,稍微遇熱就會化成「一灘」,堪稱金屬界「肥宅」。別人都是「熱脹冷縮」,鎵卻像冬眠的黑熊一樣「遇冷變胖」。鎵在降溫之後會發生過冷卻,並且固化時體積變大,之前手裡的液態鎵,直到0℃也能保持液態。金屬鎵表示:我憑本事變的液態金屬,憑什麼讓我變回去!
  • 「大家」Samir Z. Zard|專注於自由基、有機硫衍生物等研究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新反應和新工藝的研究和開發,尤其對自由基、有機硫衍生物、炔和硝基化合物感興趣。他已經在國際學術期刊如JACS、Angew、Chem. Rev、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上已發表學術論文357篇,申請專利38項。
  • 有機大牛Woodward,E.J.Corey和Baran的博士論文
    作為現代有機化學之父woodward,是每一個學習有機化學的小夥伴很熟悉的名字;我們也都熟知一套高等有機化學課本,那就是Corey版本的,雖然我們可能並沒有看多少頁
  • 「山系」露營老司機必備十件套
    本文經太格有物授權轉載,原標題:FUJI Select|「山系」露營老司機必備十件套,作者:日本印象志 (更多互動,請關注:thetigerhood 公眾號),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未經允許請勿轉載。露營文化在國內越來越受到歡迎,成為很多人在閒暇時間的主要休閒方式。
  • 一個撬動人們好奇心的「過電」狂人
    文|單琦編輯|張薇空氣開始滋滋作響,纖細又曲折的電流飛快閃現,燈光亮起,舞臺上竟出現了一個人。他頭戴一個帽盔,手持吉他左右搖擺,配合著右邊的機器人鼓手,開始遊刃有餘地演奏。這期間,他任由電流穿過他的身體,開出火花閃電般的銀色,整個場景現出一種神秘又瑰麗的詭譎之感。
  • 有機合成大牛woodward,E.J.Corey,Baran的博士論文
    有機合成大牛woodward和Corey關於這兩個人,不用多說,一個1965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個1990諾貝爾化學獎,影響整個有機合成界分析策略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李敏團隊與廣西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RS-Active
  • 漫畫宗師首登故宮 「千年一問」大展
    1990年,《東周英雄傳》在日本刊登,震撼這個漫畫王國,大家自始知道臺灣出了千年一見的漫畫鬼才 - 鄭問。 2018年,這位宗師逾250原稿在臺北故宮專題展出,成為首位登上這個藝術收藏殿堂的漫畫家 - 是為「千年一問」。
  • 繼施堯耘之後,又一量子計算大牛入職阿里巴巴達摩院
    據雷鋒網了解,馬裡奧·塞格德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和計算複雜性理論,於 2001 和 2005 年兩度獲得哥德爾獎。作為理論計算機領域的最高榮譽,哥德爾獎由歐洲計算機學會(EATCS)與美國計算機學會基礎理論專業組織(ACM SIGACT)於 1993 年共同設立,每年於該年度的 STOC 或 ICALP 上頒獎。
  • 2019國考「判斷推理-類比推理」解析(初稿)
    全文字數|3.7千閱讀時間|13分鐘圖片來源|網絡1地市級卷91題/省級卷96題2地市級卷92題/省級卷99題3地市級卷93題/省級卷98題4地市級卷94題/省級卷97題5地市級卷95題/省級卷100題
  • 清華再獲一大牛!AI視覺領域泰鬥級學者回國
    同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就相關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合作,並共同建設。 此前訪談中朱松純教授曾提及:三十年前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時,就曾有了追求人工智慧大一統理論的夢想,赴美求學正是為了追尋與探究這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