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姓名的姓、氏、名、字、號,還傻傻分不清楚嗎?

2021-01-09 日常隨筆

經常看歷史和聽歷史,常常傻傻分不清楚中國古人的名字中的姓、氏、名、字、號,感覺一會用姓,一會用氏,一會用字,一會用名,傻傻的分不清楚,比如出名的姜子牙,周文王姬昌,齊桓公姜小白,呂不韋屈原等等。對於讀歷史的人,一定要了解清楚,哈哈,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最初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他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個部落的,從這裡可以知道,姜子牙,姓姜,姜姓其實是部落的稱號。還有姜小白,和姬昌的姓都是這樣的,這裡的姓與我們現在的姓看似一樣,其實不一樣。後面給大家解釋。

舉個例子:姬昌 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這裡的姬昌就是用了姓。

氏其實是姓的分支,怎麼說呢,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

舉個例子:呂不韋 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這裡呂不韋使用了氏。

這裡看到呂不韋是姜子牙的後代,這裡為什麼呂不韋用氏,姜子牙用姜呢?其實這裡沒什麼太多的爭論,姜子牙也可以叫姜尚或者呂尚,只不過在春秋和戰國之前,習慣用姓,而在之後,部落繁多,也就慢慢使用氏代替了姓的叫法。

而在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和一,很少有姓和氏分開的了,也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的姓。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和氏是公共地,名是個人的。姓/氏+名決定了你的稱號。

比如齊恆公姜小白就是取姓+名,呂不韋就是取氏+名。

《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這句話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比如姜子牙和屈原,就是取字,這樣代表我們對他們的尊重。

舉兩個例子:屈原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姜子牙 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一般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舉個例字: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

總結

總體來說是這樣的:

在春秋戰國以前,一般人取名有姓,氏,名,字,號,一般稱呼為姓+名、氏+名,尊稱就是姓+字,氏+字。

漢代以後,一般人就是只有姓氏、名、字、號姓和氏合併組成了我們現在的姓,名就是我們現在的名了,字和號用來表示尊稱。

現在呢:一般取名直接就是姓+名,感覺越來越簡化了,嘿嘿。

如果喜歡我的胡思亂想,可以點讚和關注我,也可以分享給好友哦

相關焦點

  • 我們只有姓和名,為何古人卻有姓、氏、名、字?看完你就明白了
    楚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王的楚武王熊通,熊是他的姓,羋是他的氏,通是他的名,所以楚武王既可以叫熊通亦可以叫羋通。三國時期的曹孟德曾經發出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孟德是曹操的字,仲謀是孫權的字。那麼問題來了,中華歷史文化血脈相承,為什麼古人有姓、氏、名、字,而現代人卻只有姓、名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還得追溯到姓名的起源。
  • 中國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
    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 姓,氏,名,字,號,姓氏文化,古人通常有很多稱呼
    前言:我國的姓氏發展 ,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姓名的形成發展具有其複雜的歷程 。然而現在與先古時期姓和氏的意義並不相同 ,那麼在古代姓,氏,名,字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聯繫呢?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姓氏文化。 姓氏起源 我國的姓氏產生於原始社會 。
  • 古代「姓」與「 氏 」的有什麼區別?「名」字「號」是什麼意思?
    另外就是,以前是母系氏族社會,小孩子們只知道母親是誰,所以最古老的姓裡面都帶有女字,比如說上古的八大姓。因為姓大多是代表的血統,所以同姓是不能通婚的。但是氏是後有的,是一個家族給子孫後代取的,用於表家門用的。一個姓的部落裡獨立門戶出去的人,如果混得好,就會給自家取個氏。
  •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從我們今天的知識體系來看,很難想像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會起那樣。比如商鞅,比如嬴政,其實商鞅不姓商,嬴政也不姓嬴。那麼是為什麼呢?想搞清楚這一點其實不難,我們今天就簡單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如何取名的,尤其是他們的姓氏。
  • 古代人的「名」和「字」——有著各自不同的含義
    在我們如今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名字,而且每個人只有一個名字,我們現代人的名字就是姓和名的組成,但是在古代歷史社會中,「名」和「字」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存在著區別。在中國古代,「名」和「字」並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分開使用的。
  • 中國一姓氏只有三筆,這麼簡單的一個字,卻沒幾個人認識!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單單一個姓氏就有著非常複雜的解釋,像我們現代人除了姓之外就是名,那是古代,他們不僅有姓氏有名字,還有號和字,而且姓氏還可以解釋為姓和氏,比如一個姓王的女子,嫁給了一個姓張的男人,在古代她就會被叫做張王氏,張是她的姓,而王就是她的氏,姓氏這些文化一兩句可是解釋不清楚的
  • 麋鹿,駝鹿,馴鹿傻傻分不清楚?
    不要問我為啥要花一下午的時間研究這個……我只能留下背影,深藏功與名━━━━━━━━━━━1傻傻分不清楚之駝鹿篇━━━━━━━━━━━2傻傻分不清楚之馴鹿篇駝鹿,麋鹿,馴鹿,傻傻分不清楚?這可能是你能找到最正確的資料了,小地球旅行為你科普闢謠。
  • 他們或許是四川唯一羋氏家族 成都羋姓秘史(組圖)
    四川企業家米瑞蓉:  「不清楚,沒聽老輩提起過」  有消息稱,因為使用和書寫的原因,有不少如今的米姓也是由羋姓演化而來的,按源頭算起,也是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姓氏之一。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四川著名女企業家米瑞蓉,米瑞蓉表示對於米姓源於羋姓的說法並不清楚,也沒有聽過家中老輩提起。
  • 姓名不僅代表一個人的符號,而且關係人一生的事業、健康、婚姻等
    所以稱謂姓是通用的,不是專用的。人名則不然,它不表示關係,也不是通用的,名而是個人專有的。可見人名與稱謂不屬同一範疇。用稱謂來界定人名顯然不夠準確。有人說:「名字是區別社會成員的符號。」但它忽略了中國人的名字是由音、形、義一體化的漢字組成的,漢字同外文字母不同,每個漢字都有一定的涵義或意義,由漢字組成的每個人名也都有各自的涵義或意義。
  • 2019全國姓名報告出爐 ,福建人最多的姓是?
    福建省第一大姓氏「王」姓是全國第一大姓氏,同時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陳」姓為浙江、福建、廣東第一大姓。
  • 尿蛋白VS尿微量蛋白,傻傻分不清楚?
    尿蛋白VS尿微量蛋白,傻傻分不清楚? 原創 陳環 檢驗醫學網作者: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檢驗科 陳環作為一名檢驗工作者,小編在門診窗口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中總有那麼一兩個讓我印象深刻,比如「為什麼要留這個24小時尿蛋白定量,這麼麻煩,醫生您看我這個尿常規裡面不是有一個尿微量蛋白了嗎?」
  • 你知道你名字的由來嗎?帶你了解中國起名文化
    現代中國人的姓名由姓氏與名字一起構成,姓氏主要由父系祖先世代相承,也有少數人採用母親的姓;名字則在孩子出生前後由父母或家族其他長輩取名。中國人的名字習慣用兩個字或一個字,從比例上來看,現代人名字為兩個字的佔多數。一些家族,會由古代祖先預先選好某四言類或五言類詩體,後世子孫名字中的第一個字,需要按所屬輩分取字。如父親按輩分屬「曾」字輩,所以他的兄弟姐妹、堂兄妹好幾十位,名字第一個字全是「曾」。
  • 免貴姓姓。啥?沒想到吧!姓和氏都是姓氏!
    姓氏的起源我們其實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從我們古代很多姓都是女字旁的我們可以窺見一二。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指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氏是指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變化,姓和氏就分不清了,但是你知道麼?「姓」和「氏」其實都是姓氏,而且在歷史上也出過很多厲害的人物。
  • 「松鶴延年」不存在的!你還傻傻分不清楚鶴、鸛嗎?
    這兩種鳥類乍一看名字是不是有些傻傻分不清楚呢?鶴和鸛都屬於涉禽,在外形方面的它們不相上下。鶴和鸛同樣被羽衣覆體,都有適於水邊生活的長腿和長嘴,飛翔起來也同樣姿勢優美,但它們在分類上就屬於不同的目,鸛屬於鳥綱鸛形目,鶴屬於鳥綱鶴形目。
  • 不瞞你說:古人稱氏不稱姓,姓和氏有啥區別?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然而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名字這一項也是經歷了很多年的發展,比如在以前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稱呼一個人是稱氏不稱姓,什麼意思呢?就拿戰國時期來說吧,在戰國時期有很多人都姓羋,可是人們不會稱呼他為羋某某,而是用氏來代替。那絕對美味。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說「人生繞不過一臺3系」。麵食是人們生活中最常吃的主食。連接著鍍鉻裝飾下隱藏的另一個黑色幅格柵形成的V形設計。
  • 傻傻分不清楚
    大概也有很多人對於「乾脆麵君」和「小熊貓」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從顏色就很容易區分:乾脆麵是灰色的,小熊貓是紅色的。就像這樣:       仔細想想,既然如此,那就正好藉此機會,來向分不清楚它們的大家科普一下浣熊,小熊貓,還有更容易跟浣熊混淆的動物——貉,這三者之間的區別。首先,拯救臉盲症,如何區分小熊貓與浣熊?
  • 花甲、花蛤、蛤蜊是同一種東西嗎?別再傻傻分不清楚了
    花甲、花蛤、蛤蜊是同一種東西嗎?別再傻傻分不清楚了夏天到了,又到了吃麻辣蛤蜊和花甲粉絲的時候,鮮香麻辣的蛤蜊和花甲,想起來都流口水。但是你有沒有花甲、花蛤、蛤蜊傻傻分不清楚呢?花蛤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胺基酸的種類組成及配比合理;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較高,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還有各種維生素和鈣、鎂、鐵、鋅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非常的高,價格還非常的便宜,所以深受消費者的青睞。2、花甲(花蛤)和蛤蜊是同一種東西嗎?
  • 紅楓雞爪槭傻傻分不清楚?兩大招式助你輕鬆分辨!
    紅楓雞爪槭傻傻分不清楚?兩大招式助你輕鬆分辨!你知道這是紅楓還是雞爪槭嗎?在欣賞美麗紅葉景觀時,你是否會有紅楓、雞爪槭傻傻分不清楚的困惑呢?不怕!
  • 海獅、海豹、海象、海狗、象海豹...傻傻分不清楚
    以上這群呆萌的「土肥圓」分別是:海獅、海豹、海象、海狗、象海豹,作為一群「姓海」的動物,我們是不是犯了臉盲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