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歷史和聽歷史,常常傻傻分不清楚中國古人的名字中的姓、氏、名、字、號,感覺一會用姓,一會用氏,一會用字,一會用名,傻傻的分不清楚,比如出名的姜子牙,周文王姬昌,齊桓公姜小白,呂不韋屈原等等。對於讀歷史的人,一定要了解清楚,哈哈,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姓
最初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他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個部落的,從這裡可以知道,姜子牙,姓姜,姜姓其實是部落的稱號。還有姜小白,和姬昌的姓都是這樣的,這裡的姓與我們現在的姓看似一樣,其實不一樣。後面給大家解釋。
舉個例子:姬昌 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這裡的姬昌就是用了姓。
氏
氏其實是姓的分支,怎麼說呢,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
舉個例子:呂不韋 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這裡呂不韋使用了氏。
這裡看到呂不韋是姜子牙的後代,這裡為什麼呂不韋用氏,姜子牙用姜呢?其實這裡沒什麼太多的爭論,姜子牙也可以叫姜尚或者呂尚,只不過在春秋和戰國之前,習慣用姓,而在之後,部落繁多,也就慢慢使用氏代替了姓的叫法。
而在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和一,很少有姓和氏分開的了,也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的姓。
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和氏是公共地,名是個人的。姓/氏+名決定了你的稱號。
比如齊恆公姜小白就是取姓+名,呂不韋就是取氏+名。
字
《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這句話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比如姜子牙和屈原,就是取字,這樣代表我們對他們的尊重。
舉兩個例子:屈原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姜子牙 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
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一般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舉個例字: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
總結
總體來說是這樣的:
在春秋戰國以前,一般人取名有姓,氏,名,字,號,一般稱呼為姓+名、氏+名,尊稱就是姓+字,氏+字。
漢代以後,一般人就是只有姓氏、名、字、號姓和氏合併組成了我們現在的姓,名就是我們現在的名了,字和號用來表示尊稱。
現在呢:一般取名直接就是姓+名,感覺越來越簡化了,嘿嘿。
如果喜歡我的胡思亂想,可以點讚和關注我,也可以分享給好友哦